正文

政壇風雲

(2012-02-25 17:22:32) 下一個

最近一周,澳洲政壇可謂風雲突變,狼煙四起,外交部長陸克文深夜在華盛頓以辭職向堪培拉發出信號,此地總理吉拉德被迫接招,宣布下周一進行黨魁重選,因為執政黨黨魁是當然的國家元首,於是圍繞總理職位的格鬥又趨白熱化了。

兩年前,當時的總理陸克文因欲征收高達40%的礦產稅而開罪各方,因為是大選年,為使總理職位不致易手反對黨,工黨內部形成共識,一致擁戴女強人吉拉德挑戰陸克文,結果吉拉德輕易地取而代之,是為20108月的“內閣政變”(見拙文《善於創造曆史的女總理》),緊接著11月,吉拉德宣布提前大選後,再下一城,以微弱多數擊敗反對黨,一舉摘掉“政變奪權”的帽子,這才坐實了總理的寶座(見拙文《塵埃落定說大選》)。

據我的觀察,大多數澳洲選民對於領導人的考量,在於他或她加稅與否,因為這是最實實在在民生。與中國人喜歡存錢的習性不同,澳洲百姓口袋裏的錢實在是很可憐的,工資就是那麽有數的幾百塊,除去供房供車水電煤這些固定開支,剩下的錢每月看一次電影下兩次館子必須事先計劃得清清楚楚,所以隻要稅收增加,首先要砍掉的就是這些娛樂和打牙祭活動。吉拉德受命於危難時刻,向選民作出了廢除礦產稅,並且在她的任期內也不會征收碳排放稅這些莊嚴承諾之後才得以當選。孰料當選之後不到兩月,她就翻臉不認人,推出了碳排放稅計劃並且在國人的一片叫罵聲中強行通過。此舉雖然表現出她的政治強人性格,但是也因此落下了“騙子”的罵名,致使信譽一落千丈,以後的日子,雖然吉拉德專心修補千穿百孔的個人形象,但為時晚矣,其民意測驗的得分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創下了在位總理低聲望之最。

回過頭來說民主選舉,實則是一套設計精密,得到選舉和被選雙方一致認同的遊戲規則,既然認可規則,那麽上當受騙選出一個壞蛋來,也隻有啞巴吃黃連了。選民們一邊吞著自己釀的苦果,一邊等著下次大選,期盼能夠選個包青天出來,這就是當下澳洲老百姓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們唯一的可行之策,所謂“民主並非萬能”,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吧。

被趕下台的陸克文一度心灰意懶,放出風來說要遠離澳洲政治,去聯合國覓個什麽差事。女總理為了表現自己的“仁政”,實則是為了收編前任的餘部,在得到陸克文信誓旦旦“永不翻案”(永遠不挑戰總理職位)的承諾後,又委以外長一職,以致留下了後患。現在陸克文自食其言,正式挑戰吉拉德,打的幌子同兩年前如出一轍:“以吉拉德目前的聲望,無力領導工黨贏得下次大選”,言下之意,他陸克文才是最佳人選。得知這一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說不翻案,靠不住啊”(毛澤東評價鄧小平語),看來政客的心態無關乎專製與民主,都有其相通之處。

先哲馬克思曾經說過:同樣的事情在曆史上會發生兩次,第一次是以悲劇的形式發生,第二次是以喜劇的形式發生。當年陸克文帶領在野10多年的工黨走出低迷,贏得大選,牛氣衝天,豈料任期未滿,便被黨內同僚聯手扳倒,外人看這場內閣政變,還覺得有那麽點壯士斷臂的悲愴意味。現如今陸克文卷土重來,不管其理由多麽冠冕堂皇,怎麽看都帶有個人複仇的色彩,因此也就注定是一場鬧劇,澳洲人也已經為這場工黨內訌下了這樣的定義:不管是誰贏,充其量也就是最差和倒數第二差的區別(The worst and second wors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