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位卑未敢忘憂國” -- 新年讀書偶感之一

(2012-01-04 14:52:58) 下一個

除夕下午,趕在書店關門前買了幾本書回家,既然元旦長假無處可去,那麽讀書不失為消磨時間的好方法。這次買的書中,署名高人的《姑妄言之》,收錄了作者幾十篇時文,以人物,世相和時事三個標題冠名和分類,全書共二百多頁,我當晚一口氣便讀完了。

林則徐曾有詩雲:“位卑未敢忘憂國”,我雖一介草民,但憂國意識濃厚。《姑妄言之》所錄都是一些針砭時弊的短文,對於當前存在的社會不公,貪汙腐敗,弱勢群體等諸多敏感社會問題均有涉及,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廣博的知識,使得他在觀點的敘述過程中厚積薄發,遊刃有餘,讀起來相當過癮。發現問題,揭露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正是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作者開出的藥方卻過於簡單且千篇一律,同多年來各路專家學者文化精英的論調如出一轍,即實現自由民主與法治,給人的印象似乎是,隻要三權分立,人手一票,中國的一切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其實中國現在的情形是,現實太強大,在這樣強大的現實麵前,再好的理論也難免蒼白無力。我們不是不要民主自由和法治,而是在目前的氣候與條件下,如何來實施這一套“普世價值觀”?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是循序漸進還是一步到位?是顏色革命還是天鵝絨革命?在這方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理論。

可喜的是,近日具有爆炸效應的韓寒言論似乎觸到了問題的本質。韓寒的言論,一如眾人所詬病的,既缺乏曆史的厚度,也沒有學術的深度,但是網絡時代的弄潮兒,自有他的獨到之處,我覺得韓寒的慧眼看到了一種現象,並且以十分到位的方式表達了他的觀察結果,八千萬黨員,三億親屬,這個組織是如此地龐大,以致成了人民的同義語,而人民就是社會體製,照此推論,推翻體製變成了推翻人民,這樣的事將如何發生呢?我無意去驗證這個立論的對與錯,但就啟示人的思想這一點來說,韓寒的這番言論其他人目前還難望其項背。

《姑妄言之》一書中有好幾篇論及海外華人愛國心的文章,在這些文字中,高人先生一再表達出鄙夷不屑之情,他有一個公式:離國家的距離越遠,就越加愛國(大意),並且總結說:“他們之所以愛國或者更愛國,或許與他們屢遭老外白眼,受擠兌有關。。。。。他們忍受不了西方人骨子裏對華人的鄙夷,這才意識到了祖國的可愛?”這段話讓我原先對作者的好感大打折扣,這樣武斷地下結論,既暴露了他的不厚道,也有失一個學者的風度。我想他大概是犯了“國家=政黨=政府”這樣的邏輯錯誤,把愛國同愛黨混為一談了。其實,海外的華人有愛國的,也有罵國的,我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隻要你說祖國好,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這些人馬上會罵你為老共唱讚歌,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經濟成就不是億萬中國人民創造的,而是老共的功勞,讓人啼笑皆非。愛國也是一種普世價值觀,沒有什麽可以指責的,在“組織本身就是人民,而人民就是體製”的背景下,海外華人的愛也具有魯迅先生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懷,是值得稱道的正常情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