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劇院 (Paris Opera House)又稱為加尼葉歌劇院 (Palais Garnier),其得名於它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1825 – 1898)。巴黎歌劇院建於1861-1875(用時16年),是新巴洛克風格建築的典範,建築師加尼葉本人說是拿破侖三世風格。拿破侖三世風格極盡奢華,主要原則之一是所有可見空間都被裝飾起來 (leaving no space without decoration)。歌劇院的主要的設計特點是軸對稱建築,並大量使用當時的新材料和技術,比如說鐵框架結構,以及不同品種的大理石,斑岩和鍍金青銅雕塑。
網上查了新巴洛克風格的解釋為:巴洛克風格是一種非常華麗且奢侈的建築,音樂,繪畫,雕塑和其他藝術風格,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期在歐洲蓬勃發展。風格始於17世紀初在羅馬,然後迅速傳播到法國,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後到奧地利和德國。
連同包廂,巴黎歌劇院共有1979個座位,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同時登場。在歌劇院正麵,有許多偉大的作曲家的青銅半身像位於劇院前立麵的柱子之間,包括人們熟知的羅西尼,奧伯,貝多芬,莫紮特,斯蓬蒂尼,梅耶貝爾和哈雷維等。在柱子下麵,有巴赫,海頓,奇馬羅薩,佩爾戈萊西等著名作曲家的側麵頭像。在這些作曲家的下麵是8個象征藝術的雕塑,包括詩歌,器樂,牧歌,頌歌,戲劇,舞蹈等;由參加巴黎歌劇院設計和建築的73個法國雕塑家中的代表人物所完成。
巴黎歌劇院建成之後的幾十年裏,成為世界上其他新建歌劇院的標杆和參照物,比如波蘭華沙歌劇院,烏克蘭國家歌劇院,巴西聖保羅劇院,河內歌劇院和美國國會圖書館-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等建築,都借鑒了巴黎歌劇院的設計。
人們常說如果你喜歡歌劇,芭蕾舞,雕塑,建築,裝飾,曆史,或其中之一,巴黎歌劇院是不會讓你失望的。它是巴黎的熱門景點之一。不過,我們去歌劇院的這天很不巧,歌劇院有特色活動,不對公眾開放。非常遺憾和失望。隻能在歌劇院外麵看了。
圖22-1. 巴黎歌劇院 (Palais Garnier) 正麵(南麵)
圖22-2. 巴黎歌劇院正麵細部 - 可以看到雙立柱旁的作曲家青銅塑像,下麵的作曲家頭像和下麵的象征性藝術雕塑
圖22-3. 巴黎歌劇院 (Palais Garnier) 側麵
圖22-4. 巴黎歌劇院 (Palais Garnier) 西麵 – 青銅塑像為建築師加尼葉
圖22-5. 從老佛爺百貨商場的頂層看巴黎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