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政治上的原因,縱橫客觀的中共戰爭曆史記錄。
筆者始終認為,林彪為天才將領,他精、準、靈、狠,是可稱戰神之人物。尤其是林彪霸氣,勇於思考,獨斷專行,少言寡語、默然看待凡人事,卻可以服眾。
朝鮮戰爭開始前夕,有一次,當時的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國防委員會會議,會上,總理提議出兵朝鮮最好是啟用林彪的四野,大家一致同意,會議責成林彪以軍委的名義調動部隊,首先調中南軍區的十三兵團在東北布防。毛澤東也批準了這個決定。
十三兵團是以林彪四野的老底子部隊一縱、二縱、三縱為主而組建的,戰鬥力非常強。接到命令後的第二天,所屬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的三個軍即刻開往東北,可是兵團的司令員黃永勝卻沒有去。
原來林彪在會議上提出一個十分敏感的臨陣易將的問題。在關鍵的時刻讓十五兵團的鄧華替下黃永勝。毛澤東後來也又英明的批準了這個建議。
熟讀兵書的朋友自然知道臨戰易將畢竟是曆來兵家大忌,可是林彪為何要這樣做呢,正如其自我表白,為軍之事已到極致的那句話:“我絕不會把可以打贏的機會搞砸。”
戎馬生涯經驗告訴林彪,三十兵團極為有可能先期入朝,單獨對美軍作戰,黃永勝雖然在四野的三縱當過司令,但是林彪對其的印象是打仗不錯很凶猛,但是運籌帷幄,謀略就欠缺了些。因此對如此大規模的異國作戰指揮似乎難以勝任。
林彪在東北四野時,手下有十二個縱隊司令,鄧華是其中最能打仗的猛將之一。他所率領的七縱,作戰時,不光對敵人野,對自己人也野,兵力部署不光防止敵人逃跑,還要防止自己人爭奪戰利品。宿營時。七縱來了,就要另外的部隊讓房子,讓熱坑頭;行軍時,七縱要過橋,機槍往橋頭上一架,誰搶就“突突”誰。
從林彪最年輕的軍團長到百萬之首,縱橫二十載,從白山黑水到五指萬泉,縱橫八千裏,可謂功高業偉。確實長於算計,精於評估局勢得失,以至於被後人認為作戰過於保守。
因此朝鮮戰爭前夕林彪臨陣換將,提議鄧華替換黃永勝,其意是要鄧華給四野爭光,更重要的是確保朝鮮戰爭的順利進行。
當然林彪提出的這個建議,卻改變了以後黃永勝的命運。這是筆者本文的題外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