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選擇
北京的局勢一日緊似一日,學生風潮此起彼伏,緊接著發生了“三·一八”慘案。繼而魯迅南下遠走廈門,不久,轉至廣州,最終定居上海,開始了最後十年的生命曆程。
上海時期的魯迅徹底從文學創作轉向了社會批判。在那裏,他的雜文創作達到了高潮。也正是這些雜文,讓後世的人將其塑造成為一個鬥士,一個引導社會輿論的文學旗手。
人文學者、《黃河文學》副主編謝泳則不同意這種長期以來對魯迅的認識。“嚴格說,魯迅對中國左翼思想是有影響的,但作為一般的社會影響,在知識界,他沒法和胡適相比。”謝泳說。那時候,魯迅是寄寓在上海租界當中的自由職業者,而胡適則是頻頻出入學界、政界的大學校長。
無論怎樣,在上海時期的魯迅是發出了大量聲音的。這些聲音的主旨是對社會、對黑暗麵的批判,以及與形形色色的人之間的論戰。“很多年輕人說魯迅罵人很苛刻,但是魯迅罵過的人都是一些社會賢達、雅士、士大夫,是那些悠然自得、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文人。他保護的、他喜歡的都是那些被流放或者是被打壓、很窮困的人。”孫鬱說。
憑借自己的正義感,魯迅始終是願意站在弱者一邊的。但他沒有也無心為大眾去指出一條光明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