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44)
姓氏 | |
李姓 | |
《百家姓》第4位 | |
1: |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
2: |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
郡望 | 隴西郡 |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1][2][3][4]。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據中國大陸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5]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氏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 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約9530萬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國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6],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拚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拚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拚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
天下李姓的郡望在甘肅省隴西縣,李氏的堂號是隴西堂。李氏望族 ...
天下李姓的郡望在甘肅省隴西縣,李氏的堂號是隴西堂。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史載其上古始祖為皋陶,實則出自軒轅黃帝。相傳黃帝五世孫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堯時擔任國之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而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名命族為理氏。商未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於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後逃於伊侯之墟 (今河南安陽)。因母子倆錢糧不濟,饑渴交困,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二人摘李充饑,遂得以活命。後利貞唯恐誅連後代,又不忘活命之恩,於是改理氏為李姓,理利貞遂為李姓之一世始祖。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誌》,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隴西,即以隴西郡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始自,隴西遂為李氏宗族的共同標識,李氏人丁興旺,遍及海內外。李鎬九世孫李白寫詩讚道: “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憂。”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遷,以致李家 “龍宮”數度遭毀。明萬曆五年 (公元1577年)知縣李汝相倡導籌資再建,基本恢複了“龍宮”原貌。清順治五年 (公元1648年),部分建築物被毀於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清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 “龍宮”毀於兵災。
“龍宮”前部有戲台和五座樓,後部有 “龍宮”建築群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後五山”,均被戰火所毀,現“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為平地,隻存有“龍宮”建築群11座,建築麵積約800平方米,有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李氏族人還繪製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1993年9月隴西對李家 “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複原貌的維修,現存於古建築物上的雕龍栩栩如生,活龍活現,繞梁盤脊,雄姿昂然,同龍形樹一樣,刻上了歲月流逝,記述著中華隴西李氏文化發祥地的變遷。
隴西堂位於隴西縣城南郊、渭河之濱。穿過山腰中間的花圃,上行即到隴西堂。隴西堂分置堂號牌樓、太白酒樓及迎賓區、朝祖區、祭祖區等建築群。現已建成的主祭堂在中院為重簷歇山頂式結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隴西堂已成為海內外李氏後裔尋根訪祖的 “聖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大好形勢,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到大陸尋根、敬祖、認宗的活動越來越多,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近年來,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李姓同胞不遠萬裏,多次到隴西尋根敬宗。經過探根、認尋,他們均稱 “根在隴西”,共同尊隴西郡為郡望、唯一的宗親堂號為隴西堂。廣大李姓人士熱切要求開展隴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複隴西堂。
居於渭水河畔的隴西古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隴西人責無旁貸地挑起了修複隴西堂的重任。隴西縣委、縣政府報經甘肅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於1992年正式批準同意修複隴西堂,既保存古代文化遺產,又可供遊人觀賞,還可把它作為一個連接海內外李姓同胞的紐帶,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強對祖國、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隴西已先後與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海外的李姓宗親組織、有關知名人士及國內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包括台灣在內)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聯係。澳門、台灣及國內500多人先後捐款資助修複隴西堂。
位於甘肅省隴西縣南安鄉一心村的廟兒巷,相傳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葉在這裏建有上、中、下三組雄偉的建築,稱為“李家龍宮”,殿堂林立,建築巍峨,規模宏大,且規格比廟高,自古李姓後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懸掛“隴西堂”匾額,堂內供有李姓始祖利貞公(理利貞)、李氏先祖伯陽公(李耳)、李氏先祖伯 公(李崇)三尊牌位及用漢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場所。
**
李Lǐ。《風俗通義》
【源】⑴春秋晉文公時有理官李離,以官為氏。理、李古通。晉亡,子孫或仕趙、仕魏。⑵匈奴族姓。漢景帝時有遒侯李隆疆,本匈奴王。⑶略陽李氏,巴氐人。其先漢之賨人,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漢末遷漢中(今屬陝西),三國時遷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南)。⑷南北朝時氐族姓。⑸丁零族(高車族)姓。其先本姓叱李(叱列、叱利)氏。⑹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改屯衛大將軍丙粲姓李氏。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賜徐世勣(徐懋功)姓李氏,更名勣;勣孫敬業起兵反武後,嗣聖元年(684年)削其賜姓,複姓徐氏。又唐高祖賜漢人李姓者還有羅藝、劉季真、杜伏威、高開道、胡道恩、郭子和、邴元、弘播、麻嗣宗(李延昌)等,唐肅宗賜李姓 者有董秦(李忠臣),唐穆宗賜李姓者有王日簡(李全略),唐僖宗賜李姓者有宋文通(李茂貞),唐昭宗賜李姓者有胡弘立(李順節)、孫德昭(李德昭)等。⑻閬州李氏,唐檢校戶部尚書、太子太傅李叔明之後。叔明,閬州新政(今四川南部縣東南)人,本姓嚴。少孤,為閬州刺史鮮於匡紹收養,因姓鮮於氏。大曆中請還宗,詔可。叔明初不知,意醜之,表乞宗姓,列屬籍,代宗從之。⑼唐湖州刺史李含光,本姓弘,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以孝敬皇帝(高宗太子李弘)廟諱改姓李氏([唐]顏真卿:《唐茅山玄靜先生廣陵李君碑銘》)。⑽隋末有靺鞨酋長突地稽率部內附,授遼西太守。唐武德初授幽州總管,後以戰功封耆國公,徙部居昌平。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姓李氏。⑾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賜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姓名曰李獻誠,授雲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⑿唐幽州朔方部將茹常,渤海國人,靺鞨族,以戰功賜姓李氏,更名嘉慶。⒀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賜屠各人劉季姓李氏。子孫融入漢族。⒁唐貞觀九年(635年),黨項人首領拓跋赤辭附唐,封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子孫仍以拓跋為姓。其後有宥州刺史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僖宗中和三年複賜李姓,舉族並更李姓。思恭弟思宗之玄孫繼遷臣於遼,封大夏國主。宋淳化二年(991年)李繼遷降宋,賜姓趙氏,更名保吉。其孫元昊,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建大夏國。翌年,宋削趙氏賜姓,複姓李氏。元滅夏,王室遺族有避居青海者,後融入漢族。今青海樂都、湟中、平安、民和、西寧等地猶有西夏王室李姓後裔(1994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甘肅榆中青城鎮葦茨灣順安堂李氏,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從叔李斌之後([清]康熙三年青城《李氏族譜》),其先西夏皇族,原居陝西米脂。清軍入關,李自成迎戰失利,退出北京,斌避禍遷焉;河南新安城南十甲裏村李姓,元達魯花赤、西夏王室遺族李惟忠後裔(《李氏宗譜》,1996)。⒂唐貞觀十三年(639年)賜東突厥啟明可汗從弟阿思那思摩姓李氏。李思摩,官至右武衛將軍。⒃唐龍朔中有左衛大將軍舍利阿博,突厥人,後改李姓。⒄唐太宗時有奚族部落聯盟首領可度,貞觀二十年(646年)率眾附唐,賜姓名曰李可度。⒅唐玄宗時有奚族首領李大酺(?-720),開元三年(715年)歸唐,封饒樂郡王,賜姓李。⒆唐玄宗時有範陽奚族部落首領張瑣高降唐,賜姓李氏;其養子張忠士更名曰李寶臣,後賜名誌忠。⒇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賜奚酋索氐、檀、沒辱孤並姓李氏。(21)後唐賜奚王掃剌姓名曰李紹威。(22)高麗族姓。唐代宗時有司徒兼太子太保、饒陽郡王李正己。子孫融入漢族。(23)唐玄宗時名將、大臣李抱玉 ,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本名安重璋。相傳為東漢時安息國高僧安世高之後。後以功賜姓李氏,更名抱玉,舉族並更李氏,稱武威李氏。(24)唐肅宗時大將李國臣,其先安息人,本姓安,後以功賜姓李。(25)唐駱元光,其先亦安息人,本姓安,少為駱姓宦官所養,因姓駱氏。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賜姓名曰李元諒,曆任鎮國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封武康郡王。(26)唐玄宗時吐蕃蘇毗王子悉諾邏歸附,封懷義王,賜姓名曰李忠信。(27)唐太宗時賜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窟哥姓李氏。(28)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西域匿設國國王訖俱設鼻伊施來朝,賜姓李氏。(29)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賜東部鮮卑人尚可孤姓名曰李嘉勳。後複本姓。(30)唐開元三年(715年),回鶻九姓首領與突厥戰敗,思結部阿布思別部首領阿布思降唐,玄宗厚禮之,賜姓名曰李獻忠,累遷朔方節度副使,賜爵奉信王。安樂山忌其才,天寶十一年(752年)借攻打契丹之機,奏請獻忠帥兵俱擊契丹。獻忠恐為安所害,叛歸漠北。後投葛邏祿部,為葛邏祿葉護執送唐將、北庭都護程千裏,後被殺。阿布思敗亡後,其部眾後來成為回鶻汗國一個部族。裔孫回鶻阿布思頡利發,唐文宗會昌間降於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受張起重,賜姓名曰李茂勳,後累官幽州節度使、盧龍節度使,以尚書右仆射致仕。(31)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回鶻沒斯等歸附,賜沒斯姓名曰李思忠,阿曆支姓名曰李思貞,習勿啜姓名曰李思義,烏羅思姓名曰李思禮,愛邪勿姓名曰李弘順。(32)唐時朔方副將茹常,靺鞨族。以戰功賜姓名為李嘉慶。(33)唐單於大都護、振武節度使阿跌光進及其弟,司徒、侍中、河東節度使阿跌光顏,其先回紇■跌氏,後並賜姓李氏。(34)唐檢校右仆射、檢校司空、郴州司空李存信,本名張汙落,回紇族。(35)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進士李彥升,大食國(阿拉伯哈裏發帝國)人,隨父經商留居中國。(36)後唐李氏,其先突厥別族沙陀朱邪氏,世居今新疆塔爾巴哈爾西南哲克得裏克境內。唐貞觀中,沙陀都督朱邪盡忠歸順。其後朱邪赤心,唐末賜姓李氏,更名國昌;孫存勗,公元923年建後唐。(37)唐末有著名墨工奚鼐,易水(今河北易縣)人;鼐子超,徙歙州(今安徽歙縣),南唐賜姓李氏;超子奚廷邽,改名李廷珪。子孫世其業。(38)後唐太祖賜飛狐人安敬思姓名曰李存孝,賜振武人孫重敬姓名曰李存進,賜許州人王賢姓名曰李存賢,賜雁門人張某姓名曰李嗣本,賜太穀人韓某姓名曰李嗣昭,並以為養子;莊宗賜鄆州人張從楚姓名曰李紹文。莊宗時賜李姓者還有元行欽(李紹榮)、房知溫(李紹英)、溫韜(李紹衝)、康延孝(李紹琛)、朱友謙(李繼麟)、袁象先(李紹安)、段凝(李紹欽)、霍彥威(李紹真)、杜晏球(李紹虔)、米君立(李紹能)、夏魯奇(李紹奇)、萇從簡(李紹瓊)等。後李繼麟削所賜姓名,餘皆複舊姓。李紹虔,本王氏子,為杜氏養子,後複姓王氏。(39)後唐太祖賜吐穀渾人駱某姓名曰李嗣恩,太祖以為養子,莊宗時累官振武節度使;莊宗同光間,賜吐穀渾首領白承福姓名曰李紹魯。(40)隋有波斯人來華經商定居,唐時以李為姓。(41)後唐長興元年賜契丹阿保機太子東丹王耶律欲突姓名曰東丹慕華,後複賜姓名曰李讚華。(42)北宋時西域於闐王尉遲娑縛婆,漢名李聖天。其子李德從,公元968年即位。(43)吐蕃族姓。源出不詳。 (44)宋時猶太人來華定居開封(今河南開封市)者,其後取漢姓者有李姓。今開封(市)猶有李氏後裔,已融入漢族。(45)渤海國大姓之一。 (46)金代女真族烏古論氏、蒲察氏、兀撒惹氏,漢姓曰李。(47)金代契丹族移剌氏,漢姓曰李。(48)明朱棣(明成祖)娶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古倫氏)之女為妃,永樂八年(1410年)賜阿哈出姓名曰李誠善。其子釋家奴,建州衛都指揮僉事,賜姓名曰李顯忠。(49)元雲南右丞、蒙古人觀音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降明,賜姓名曰李觀。明初賜蒙古人李姓者還有阿剌失(李從善)等。(50) 元兵部尚書醜驢,韃靼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降明,賜姓名曰李賢。(51)河南洛陽市孟津、新安,南陽市社旗、桐柏、唐河、泌陽,上海市鬆江區等地部分李姓,其先蒙古紮剌兒氏。1世祖孔溫窟哇,從成吉思汗鐵木真征戰戰死,至治元年追封為上柱國,魯國王。2世祖木華黎(1170-1223),蒙古國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生孛魯。孛魯生太師、東平王霸都魯,霸都魯生南恩州達魯花赤鐵古而忠,鐵古而忠生懷遠大將軍鐵思,鐵思生鬆江萬戶侯、達魯花赤、武德大將軍咬兒。咬兒(?-1366),,元將亡退隱鬆江城北集賢鄉仁厚裏(在今上海市鬆江區),臨終命子可才、可良、可能、可用、可禮改李姓。可才、可良無後;可能,後世不詳。可禮,元亡仕明官任江西安遠知縣、文令郎,子孫世居鬆江;可用,自直隸鬆江城北集賢鄉仁厚裏(在今上海市鬆江區)遷洛陽南關,後遷北邙李家營(今孟津縣麻屯鎮李營村)。可用長子李英(李文秀),遷唐河半坡村(今屬社旗縣);次子李茂居李家營。裔孫文林、士恒,遷孟津、新安。截至目前為止,除社旗縣約有50%李姓恢複蒙古族身份外,大部分仍稱漢族(《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52)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樹家村、邵歧村及華士鎮向陽村、北漍鎮赤岸村等地李姓,出成吉思汗女婿嘉那之後。嘉那,尚越姬公主,因輔佐忽必烈定天下,戰功卓著,官拜行軍大元帥。元置中書省河間路(今河北河間、滄州及山東德州)總管府,嘉那駐紮河間路,卒葬今山東寧津。其子霑柯襲大元帥,守鎮江,再調江陰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江陰路總管府,加封萬戶。霑柯娶右丞相燕帖木兒女,生八撒(伯察)。八撒襲父職為江陰路萬戶,卒,次子脫因襲萬戶職。脫因長子帖帖,江陰路萬戶、昭武大將軍、達魯花赤;次子醜斯(?-1352),昭勇大將軍、鎮守江陰州監製萬戶府。後奉命督軍九江,與叛軍作戰陣亡。帖帖次子定,襲萬戶,與明軍戰死。子女由其伯父宣撫養,為今華士鎮李姓始祖。宣,字正一,浙西道參知政事。入明,遭追殺,綁於樹上,問及姓名時謊稱姓樹,後即以樹為姓,後改李姓 (《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53)元末有寧遠伯韋平,靈璧(今屬安徽)人。明軍北伐,隻身逃匿於內黃縣焦村,入贅烏氏,遂改烏姓。後生4子1女,一為李姓。韋平臨終遺言,囑5世後複韋姓。故今河南內黃、濮陽、安陽等地有韋、烏、李姓一家之說。(54)河南內黃縣亳城鄉馬次範村、嶽次範村蒙古族李姓,元世祖忽必烈玄孫、豫王阿忒裏納失裏之後。忽必烈第7子西平王奧魯赤生鎮西武靖王帖木兒不花,帖木兒不花生雲南王老的,老的長子豫王阿忒裏納失裏(鐵木黎),元亡攜5子逃內黃馬家次村(今亳城鄉馬次範村),各隨母姓,次子鐵木明更姓名李明(《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55)明初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劉灌,洪武中遷河南新密,安厝於大隗鎮南觀音堂之西偏迤。為免役差,外分張、王、李、趙、裴5門,共為6姓,散居四方,各立居宅塋域。李姓居大隗鎮東。(56)湖南長沙縣惇敘堂李氏,先祖呂元,巢湖(今屬安徽)人。明初遷長沙楊柳坪村,後遷上源頭村,改姓李(《源頭李氏族譜》,1925)。(57)河南新野歪子鎮李營村李姓,據傳乃明太仆寺卿莫懷古之後。莫嚐提攜湯勤,薦之於權臣嚴世蕃。湯欲謀占莫妾雪豔,攛掇嚴向莫索取莫家藏之玉杯“一捧雪”。莫以贗杯獻之,為湯識破。嚴聞之大怒,乃命人至莫府搜查,杯被家仆藏起未獲。莫懼禍棄官逃京,至薊州被嚴派人拿獲。嚴命薊州總鎮戚繼光斬之。義仆莫成舍身救主,莫懷古逃古北口。戚斬莫成以其頭送京,又為湯識破。錦衣衛陸炳奉旨將戚拘捕。嚴令湯、陸會審。得莫妾雪豔暗示,陸知湯意在得雪豔,又思救戚,乃將雪豔斷與湯為妾。洞房中雪豔刺死湯勤後自刎。莫幾經輾轉攜玉杯避居南陽新野,改莫姓為李姓 (1979年5月16日《光明日報》)。明末清初李玉據此作雜劇《一捧雪》述其事。(58)遼寧鐵嶺一支李氏,其先新羅人,新羅宰相李純由之後(清康熙《李氏譜係》)。(59)明亡,皇室遺族避禍,或改朱姓為李姓。(60)廣州市福利院2006年收養之棄兒,其未被人領養者,皆以李為姓。(61)蒙古族漢姓。河南社旗蒙古族李姓,其先紮剌兒氏。蒙古國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木華黎(1170-1223)6世孫李英(李文秀)之後,上文已有所述,可參看;河南內黃縣亳城鄉馬次範村、嶽次範村蒙古族李姓,元世祖忽必烈玄孫、豫王阿忒裏納失裏次子鐵木明之後。忽必烈第7子西平王奧魯赤生鎮西武靖王帖木兒不花,帖木兒不花生雲南王老的。老的長子豫王阿忒裏納失裏(鐵木黎),元亡攜5子逃內黃馬家次村(今亳城鄉馬次範村),各隨母姓,次子鐵木明更姓名李明;遼寧法庫四家子村蒙古族李姓,其先漢人。清時隨公主下嫁蒙古王,後融入蒙古族;雲南騰衝縣和順鄉蒙古族李姓,蒙古國將裏黑斯波後裔。裏黑斯波,成吉思汗大軍南下將領,世代駐守騰衝安寨。元亡,子孫以李為姓(《蒙古族的內地後裔》)。又蒙古族李姓,或出李佳氏、布爾德氏、其莫德氏、尼魯德氏、召拉沁氏、紮魯特氏、毛忽來(木華黎)氏、雍吉烈(弘吉剌)氏、李雅拉氏、伊奇裏氏、囊家台氏、博爾濟(博爾吉特)氏、博魯特氏、博羅努特氏、包日努特(包如努德)氏、李莫斯日(李木斯爾、黎木斯爾、李呣斯兒)氏、希日建德(錫爾吉德)氏、嘎查古特氏、烏吉埒特氏、阿裏瑪德氏、布呼努德氏、斡奇業氏、南給雅德氏、布和蘇特日古騰氏等。部分為融入蒙古族之漢人或漢、蒙族通婚所生子女及其子孫姓氏(《蒙古族大辭典》《蒙古姓氏》《中國少數民族姓氏》《試論蒙古族漢字百家姓》《察哈爾蒙古族姓氏》《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成都滿族蒙古族誌》。,2002;《赤峰市誌》,1996;《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誌》,1998;《鳳城市誌》,1997)。雲南通海縣興蒙蒙古族自治鄉蒙古族(喀卓人)亦有李姓(《雲南蒙古族喀卓人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62)回族姓。部分出自隋、唐時來華之大食人、波斯人、回鶻人之後。一支出自明初回回人哈隻之後。哈隻,授錦衣衛指揮,賜姓名曰李誠。福建南安等地回族李姓,本漢族林氏。元有舶商林閭,與其子林駑 駕舶航泛海外諸國。明洪武九年林駑奉皇命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後改奉伊斯蘭教,融入回族。第4、第5子遷南安改李姓。清代有內務府回回尼亞咱,後亦改李姓。又回漢連姻,有漢人或其子女入回籍者,亦有李氏。林駑奉皇命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後改奉伊斯蘭教,融入回族。清代有內務府回回尼亞咱,後亦改李姓。又回漢連姻,有漢人或其子女入回籍者,亦有李氏。如元時有伯德那者,娶漢族李氏女,子女從母姓。如元時有伯德那者,娶漢族李氏女,子女從母姓。 (63)藏族漢姓。四川冕寧縣惠安鄉藏族李姓,其先清冕寧縣架州土百戶。始祖名裏五,其後子孫以李為姓(《中國土司製度》);四川冕寧縣糯白瓦藏族李氏,其先清代糯白瓦土百戶。始祖紐吽,2世李遵文始以李為姓(《中國土司製度》);四川西昌藏族李姓,本姓尼敏什青(《西昌市誌》,1996);四川石棉藏族李姓,本姓古采(《石棉縣誌》,1999);陝西紫陽藏族李姓,本姓桑登(《紫陽縣誌》,1989)。白馬藏族亦有李姓,本姓娃魯氏(《白馬人的姓氏》)。(64)苗族漢姓。湘西與桂東北苗族李姓,本姓代西(《凱裏苗族姓氏源流考》);雲南屏邊苗族李姓,本姓卡階(《屏邊苗族自治縣誌》,1999);雲南巧家苗族李姓,本姓卯仄(《巧家縣誌》,1997);雲南宣威苗族李姓,本姓卯頡(《宣威縣誌》,1999);貴州威寧苗族李姓,本姓卯簡、蒙幾(《貴州省誌•民族誌》,2002);貴州威寧苗族李姓,本姓孟恩路(《苗族曆史與文化》);貴州劍河苗族李姓,本姓裏(lix)、西(zaid dlib)(《劍河縣誌》,1994);貴州榕江李姓,一部分出自漢族之後(《中國人的姓名•苗族》);貴州台江苗族李姓,先祖名裏(意為田地),清代戶籍登記,以李為姓(《台江縣誌》,1994);貴州黔東南苗族李姓,明初夏國公鎮遠侯顧成之後。顧成5世孫顧良相,襲千戶指揮職,因軍事失誤,懼上究罪,因潛逃凱裏縣(今凱裏市)開懷鄉苗寨隱居,娶苗家女為妻,生4子,後融入苗族,部分後裔改為李姓。(65)彝族漢姓。雲南武定彝族李姓,源出鎖斥(梨氏族)、地哈勺(鼠氏族)、德(地氏族)、趣巢(侍臣氏族)、周卑(歧路氏族)、絲古(神名氏族)等氏族(《從倮羅氏族名稱中所見的圖騰製度》);尋甸彝族李姓,本姓多咱、基督、那基、多碑;昭通彝族李姓,本姓直季、得格、密勒、哈哦、被阿、恥支、補麽、土比、嘎足、足裏、獨麻;維西彝族李姓,本姓阿說;永仁彝族李姓,本姓阿爾;魯甸彝族李姓,本姓阿足;蘭坪彝族李姓,本姓加巴;劍川彝族李姓,本姓幾罷。四川西昌彝族李姓,本屬底惹、黑洛、俄裏等氏族;越西彝族李姓,本屬吉布氏族;米易彝族李姓,本屬立古、咱米、阿爾惹時、阿摩惹石、立乃惹所、倫耿惹石、咪色井者、俄木惹石、伍沙吉波等氏族;雷波彝族李姓,本屬戈爾氏族;冕寧彝族李姓,本屬阿茲氏族;漢源彝族李姓,本屬黑立氏族;瀘定彝族李姓;本屬伍尼氏族。貴州大方、畢節、黔西等地彝族李姓,本屬烈顯氏族(《中國少數民族姓氏》)。又彝族司稿氏族、阿叟氏族,漢姓亦曰李。(66)壯族姓。隋代壯族先民俚族即有此姓。 部分壯族李姓,其祖先為漢族,因長期生活在壯區,後融入壯族族。壯族之一支拉基人亦有有此姓(《拉基語研究》)。拉基人,居住在雲南馬關,其語言與壯語異。(67)布依族姓(《中國人的姓名•布依族》)。(68)朝鮮族第3大姓。有135望(朝鮮語謂之“本貫”)。其先多為中國人。自唐時起即有李姓中國人進入朝鮮。最早東渡的中國李氏是唐朝任中郎將的李茂(一說本姓茂,後改李姓),因助新羅征百濟有功,封延安伯,子孫以延安為本貫。朝鮮李氏嚐建高麗王朝(李朝),其建立者李成桂,先祖亦中國人,後因避戰亂進入朝鮮。李朝國王嚐賜予許多功臣李姓,故朝鮮多李姓。如高麗公瑉王封佟豆蘭為青海君,賜姓李,改名之蘭,即青海李氏始祖。清初,一部分明朝遺臣因避清庭迫害進入朝鮮,其中就有李姓。隴西李氏即是其中一支,出明萬曆中援朝抗倭名將李如鬆、李如梅之後。李如鬆、李如梅,其先本星州李氏,明代入中國,居遼寧鐵嶺衛(今鐵嶺市),因為中國人。子孫清初避亂進入朝鮮,冒稱隴西李氏。(69)滿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滿洲韓楚 (罕楚)氏、富察(傅察)氏、納喇氏、伊喇氏、鄂濟氏、李佳氏、李爾佳氏、伊拉哩氏、庫雅拉氏、瓜爾佳氏、薩克達氏、烏庫裏(吳庫哩)氏、紮克塔氏、穆和林氏、赫舍裏氏、蘇都哩氏、郭囉囉氏、庫廷發氏、魯布哩氏、努爾漢氏、舒穆祿氏,西林覺羅氏、劄思胡裏氏、錫勒爾吉氏、禮林德利氏,以及融入滿族之八旗蒙古博爾濟氏、伊奇裏氏、李雅拉氏、謨錫哷氏、塔喇巴齊克氏,八旗漢軍與“高麗旗人”李氏等(《滿族姓氏尋根辭典》《滿族百家姓》)。遼寧鳳城滿族李姓,其先清代吳三桂部屬,雲南人。吳三桂兵敗被俘,編入盛京兵部,發往風凰城當差,子孫融入滿族(《鳳城市誌》,1997)。(70)侗族9大姓(楊、吳、石、周、李、王、陳、黃、蒙)之一。 (71)瑤族姓。民間文獻《過山榜》盤瑤(過山瑤)12姓(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馮、蔣、雷)之一。白褲瑤、山子瑤、背簍瑤、背隴瑤、藍靛瑤、紅瑤、細板瑤、平地瑤、東邊瑤、西邊瑤亦有之。雲南金平紅頭瑤李姓,本姓勒雷;藍靛瑤李姓,本姓新艾、信皆(《中國少數民族姓氏》《中國人的姓名•瑤族》)。 (72)白族4大姓(趙、楊、李、董)之一。唐時為洱河蠻。其先三國時為白人酋長,蜀相諸葛亮賜姓。又元末明初,大理國國王段氏後代子孫,亦或改李姓。雲南劍川白族李姓,其先蒙古人(《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 (73)土家族第3大姓。其先宋時稱巴人,以虎為圖騰。虎,土家語為“李(lil)”,因以李為姓。 (74)哈尼族漢姓。雲南紅河縣西南恩陀哈尼族李姓,明代恩陀長官司土副長官遮比之後。哈尼族父子連名,至遮比5世孫(第7世土副長官)李泰華(一作李秉忠)始以李為姓(《中國土司製度》)。一部分哈尼族李姓,先祖清代曾任裏長之職,子孫即以“裏”字同音之“李”字為姓(《中國人的姓名•哈尼族》);雲南景洪李姓,本姓參先(參先阿古)(《景洪縣誌》,2000);又哈尼族哈鬥、苟角、奇阿、仰比等姓,亦取漢姓曰李(《哈尼族社會曆史調查》《我國少數民族姓氏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姓氏》)。 (75)傣族漢姓(《紅河縣誌》,1991)。(76)黎族漢姓。為四星侾黎主要姓氏之一;侾應黎、杞黎亦有之。本姓奧再、包祖、勒瓦(《中國少數民族姓氏》)。(77)傈僳族漢姓。雲南怒江傈僳族李姓,出拉克扒氏族(即犁氏族)、然裏扒氏族(即桃氏族)(《怒江民俗文化•圖騰崇拜》);四川鹽源、鹽邊、會東、德昌及雲南維西、劍川等地傈僳族李姓,出饒利時氏族(李氏族)(《中國少數民族姓氏》)。(78)佤族漢姓。本姓楊布勒蒙、楊布勒、果恩阿魯、果恩布李、果恩普、果恩貝、果恩斯列木、果恩列樸、涅斯來英、木依庫阿、楊斯老、楊額齊、楊阿朗、楊龍、楊歐、楊茸(央榮)、木庫、莊隆、司納、紐淖、朋克、童臥、布洗、朋克、也龍、魯賽、修、庫(《中國人的姓名•佤族》《佤族社會曆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姓氏》)。佤族之一支本人亦有李姓(《中國少數民族姓氏》)。(79)佘族姓。南唐滅,李氏裔孫李火德攜子於宋初逃難至閔,居上杭縣稔田鄉官田與半朗2村,11世孫李君達於景定間遷泉州安溪湖頭。16世孫李廷玉,元至正十三年避倭寇侵擾遷福州湯嶺,佘族贅為婿。子孫為佘族(《與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80)高山族平埔人姓。清康熙、雍正間先祖參加歲科應試時自取姓氏(《中國人的姓名•高山族》)。 (81)拉祜族漢姓。本姓亥扣、法拉透(《中國少數民族姓氏》)。(82)納西族漢姓。其先漢族(《中國人的姓名•納西族》)。(83)景頗族漢姓。本姓普貫、恩孔(木孔)、木日(木如)、梅普(《中國人的姓名•景頗族》《中國少數民族姓氏》)。 (84)土族姓。青海民和縣上川口及平定縣東塔城西北府等地土族李氏,西夏末帝李睍之子李賞哥之後。李賞哥玄孫李文仕明,授西寧衛指揮僉事及陝西行都指揮職,其後子孫世襲,清時授西寧衛同知,民國時為上川口及西北府土司(《中國土司製度》;《湟中李氏四門世係宗譜》,1988)。 (85)達斡爾族漢姓(《略論略論達斡爾族的氏族製度》)。(86)撒拉族姓。其先漢族(《中國人的姓名•撒拉族》)。(87)仡佬族漢姓(《麻栗坡縣誌》,2000)。(88) 錫伯族漢姓。本姓赫葉哷(何葉爾)氏、李佳氏(《錫伯族百科全書》《錫伯族姓氏改漢姓對照》)。(89)阿昌族漢姓。本姓喇尚氏(《中國人的姓名•阿昌族族》;《梁河縣誌》,1993)。(90)怒族漢姓(《碧江怒族命名的曆史演變》)。(91)俄羅斯族漢姓(鄧波《俄羅斯族》,民族出版社,1994)。(92)德昂族漢姓。本姓勞夠氏、居榮勞氏(《崩龍族社會曆史調查》)。 (93)裕固族漢姓。本屬鄂蓋爾氏族、渾氏族(《裕固民族堯熬爾千年史》;《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94)。(94)京族姓(《中國人的姓名•京族》)。其先安南(今越南)人。(95)獨龍族漢姓。漢族李姓教師與獨龍族勞汪渚家族女子結婚所生子女以李為姓(《中國人的姓名•獨龍族》)。(96)鄂倫春族漢姓。本姓尼力吉爾氏、尼戈依爾氏(《鄂倫春族調查》《最後的傳說:鄂倫春族文化研究)。 (97)基諾族漢姓。本姓吉武卜撒(《中國人的姓名•基諾族》)。(98)布央人姓(《布央語研究》)。布央人,古百越人遺裔。雲南廣南、富寧等地之布央人,已劃入壯族;廣西那坡的布央人,已劃入瑤族。(99)羌族、布朗族、赫哲族、仫佬族及仫佬族之一支之木佬人,民族成分未識別之拉基人、排角人亦有李姓(《中國少數民族姓氏》)。排角人,1944年自老撾移民至我國。【望】隴西郡、趙郡、頓丘郡、渤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範陽郡、廣漢郡、梁郡(梁國)、南陽郡、丹陽郡、安邑郡、平涼郡、姑臧郡、敦煌郡、絳郡、武陵郡、潁川郡、常山郡、平棘郡、遼東郡、襄平郡、廣陵郡、漢中郡等。【堂】隴西堂、趙郡堂、平棘堂、泰山堂、牛山堂、中山堂、西平堂、宏農堂、西哉堂、猶龍堂、會龍堂、見龍堂、登龍堂、龍門堂、龍灣堂、瑞鳳堂、得一堂、兩儀堂、三友堂、三可堂、三培堂、三鑒堂、三日堂、三福堂、三田堂、四共堂、四部堂、四教堂、四維堂、四合堂、四德堂、五經堂、五知堂、九如堂、百忍堂、百德堂、百宦堂、萬壽堂、萬葉堂、萬樹堂、懷古堂、延古堂、天生堂、天敘堂、惇敘堂、惇裕堂、惇典堂、惇本堂、惇睦堂、敘樂堂、敘倫堂、秩倫堂、敦倫堂、敦複堂、敦敏堂、敦厚堂、敦修堂、敦睦(穆)堂、敦善堂、敦本堂、思本堂、恩本堂、瑞本堂、根本堂、睦本堂、仁本堂、務本堂、崇本堂、報本堂、懷本堂、玉樹堂、樹倫堂、樹務堂、樹德堂、道德堂、立德堂、尚德堂、種德堂、修德堂、明德堂、懿德堂、養德堂、福德堂、載德堂、世德堂、敬德堂、承德堂、明德堂、迪德堂、正德堂、懷德堂、慎德堂、富德堂、崇德堂、存德堂、厚德堂、學德堂、順德堂、德順堂、德壽堂、德馨堂、德裕堂、德生堂、德澤堂、惠澤堂、貽澤堂、德昌堂、熾昌堂、必昌堂、丁興堂、枕經堂、鹿洞堂、楷模堂、鄴架堂、世澤堂、世高堂、世享堂、世經堂、世美堂、世祀堂、世怡堂、合敬堂、居仁堂、平西堂、平泉堂、申及堂、成紀堂、義興堂、清源堂、飧誠堂、正元堂、存仁堂、登瀛堂、敬愛堂、敬賢堂、師儉堂、崇儉堂、崇厚堂、崇禮堂、師禮堂、致和堂、興和堂、惠和堂、中和堂、順和堂、順安堂、仁和堂、仁義堂、禮義堂、尚義堂、尚武堂、孝義堂、慕義堂、集義堂、宏義堂、忠義堂、親睦堂、雍睦(穆)堂、坦睦堂、宣睦堂、孝睦堂、孝克堂、孝友堂、孝思堂、望思堂、永思堂、永公堂、永言堂、永興堂、永忠堂、思敬堂、思孝堂、思世堂、思承堂、本源堂、本立堂、繡文堂、會文堂、晉文堂、忠武堂、忠恕堂、忠湣堂、忠盛堂、忠賢堂、忠厚堂、重厚堂、厚餘堂、厚世堂、安慶堂、重慶堂、餘慶堂、慶餘堂、留餘堂、德慶堂、衍慶堂、芳慶堂、鳴慶堂、善慶堂、積慶堂、積善堂、友善堂、同善堂、培元堂、培嗣堂、篤誼堂、篤慶堂、篤親堂、追遠堂、源遠堂、懷遠堂、綿遠堂、光遠堂、文運堂、如在堂、青蓮堂、育蓮堂、文蓮堂、文靜堂、景蓮堂、東蓮堂、東來堂、承啟堂、承惠堂、定興堂、光裕堂、垂裕堂、裕合堂、裕令堂、愨存堂、著存堂、凝翠堂、凝瑞堂、凝道堂、期頤堂、聖頤堂、輔堯堂、湛露堂、稼書堂、架書堂、擁書堂、錦書堂、錦繡堂、錦心堂、耕心堂、耕讀堂、紹衣堂、萃渙堂、克繩堂、繩武堂、繩永堂、繩正堂、辨誌堂、叢桂堂、恒鑒堂、梓誼堂、廣居堂、全樹堂、清白堂、福景堂、景星堂、聚順堂、睦族堂、修齋堂、衛封堂、樂聖堂、僊籽堂、仙根堂、仙景堂、慎話堂、長發堂、長壽堂、函道堂、柳汁堂、洪雅堂、鴻禧堂、鴻孝堂、鴻嗣堂、棣華堂、棣萼堂、花萼堂、萼輝堂、聯輝堂、繼述堂、燕樓堂、懋熙堂、啟後堂、昌後堂、椿蔭堂、綸恩堂、雅雨堂、嗚鳳堂、噦鳳堂、甲秀堂、甲椿堂、廣居堂、存仁堂、刺史堂、強恕堂、至尊堂、尊製堂、尊親堂、賜廉堂、芋香堂、古香堂、古春堂、慎詒堂、香球堂、香木堂、木榮堂、廣福堂、允福堂、菩福堂、載福堂、肇福堂、介福堂、介石堂、介祉堂、建初堂、富貴堂、問修堂、俞林堂、金樹堂、禰祭堂、中明堂、明恩堂、友鼎堂、華棠堂、延平堂、太平堂、元珍堂、濟美堂、利貞堂等。【變】⑴漢元帝時易學家、律學家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氏。推律自定為京氏。⑵三國時吳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遭亂更姓徵。⑶唐德宗宰相李泌以功封鄴侯,孫鍵、鉞以業為姓。⑷武則天賜潤州刺史李思文、義豐王李光順、衛大將軍李楷固等並姓武氏。⑸唐朝末期,藩鎮割據,朱溫把持朝政,昭宗及皇後知唐皇朝大勢已去,乃托宮廷進侍、婺源人胡三將王子李昌義帶往民間,避居婺源(今屬安徽),改名胡昌翼。後唐同光三年,昌翼中明經科第二名進士,胡三告知身世後,絕意仕途,隱居婺源北鄉考水,倡明經學,人稱明經公,子孫謂之“明經胡”或“李改胡”。⑹南唐後主李煜第8子李從鎰封鄧王,宋太宗詔捕南唐宗室,從鎰子李衡(一說李天和)脫逃,易姓鄧。⑺南宋淳祐中有趙邦承,本姓李,右丞相趙葵愛其勇納之,更姓趙。⑻明有江西吉水李興旺,洪武元年(1368年)遷湖廣鍾祥,改姓張氏。⑼明初有李伯敬,江南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從征雲南,隸蒙化衛小旗,家城北宗旗廠(今巍山廟街鎮宗旗廠),易姓名曰劉子招(清光緒《蒙化劉氏宗族世係譜》)。⑽明正統中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李址,明英宗賜姓片氏。朝日壬辰(1592年)、丁酉(1597)之戰,裔孫片碣頌赴朝援戰,戰後定居朝鮮,子孫近代有遷中國者,今為朝鮮族。⑾明正德中賜都督李琮朱姓。⑿明末有河南中州(今西華)舉人李鬯和、南直隸興化(今屬江蘇)人李兆嘉,恥與李闖王同姓,改理姓。⒀廣東懷集永固鎮部分李姓,已改黎姓。⒀廣東懷集永固鎮部分李姓,已改黎姓。⒁明湖廣零陵(今屬湖南)人李洪之後,子孫改沈氏,世居四川金堂(清同治金堂《沈氏族譜》)。【布】⑴李姓為中國第2大姓。人口約934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7%。 約32.4%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四省(河南省最多,約占10.4%),44.6%分布於廣東、湖南、安徽、湖北、雲南、遼寧、江蘇、廣西、黑龍江、山西、陝西11省(《中國四百大姓》,2013)。⑵李姓為回、苗、彝、壯、朝、滿、侗、瑤、白、土家、哈尼、拉祜等民族大姓,分布較廣。民族聚居區多有之。⑶蒙古族李姓,內蒙古呼和浩特、寧城、巴林左旗、敖漢旗,遼寧阜新 (縣)、大連、法庫、鳳城,吉林通榆、前郭爾羅斯,黑龍江杜爾伯特、德都,北京市,上海鬆江,河南內黃、社旗,雲南騰衝、通海,四川成都鹽源,青海平安、門源,新疆吉木薩爾等地有之。⑷藏族李姓,四川冕寧、西昌、康定、理縣、爐霍、鹽源、石棉,雲南維西、德欽,青海西寧、平安、化隆、民和、大通,陝西紫陽,甘肅景泰、肅南等地有之。藏族之一支白馬人李姓,四川平武等地有之。⑸布依族李姓,貴州都勻、平塘、貞豐、安順、清鎮、黔西、紫雲、威寧、望謨、三都,雲南羅平等地有之之。⑹傣族李姓,雲南紅河、梁河、瀾滄、景穀、祿勸、元江、彌渡、石屏、通海、麻栗坡、瑞麗、華坪、金平、昌寧、鎮康、永勝、雙江、耿馬、綠春、景洪、江城、河口、文山,四川鹽邊等地有之。⑺黎族李姓,海南瓊中等地有之。⑻傈僳族李姓,四川鹽源、鹽邊、會東、德昌,雲南武定、香格裏拉、梁河、賓川、彌渡、南澗、永勝、永仁、劍川、維西、孟連、瀘水、蘭坪等地有之。⑼佤族李姓,雲南西盟、滄源、瀾滄、鎮康、雙江等地有之。佤族之一支本人李姓,雲南鎮康有之。⑽佘族李姓,浙江溫州、泰順,福建福安、霞浦等地有之。⑾水族李姓,貴州丹寨,雲南富源、羅平等地有之。⑿東鄉族李姓,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有之。⒀納西族李姓,雲南麗江、香格裏拉、永德、維西,四川鹽邊、鹽源等地有之。⒁景頗族李姓,雲南隴川、瑞麗、梁河、潞西等地有之。⒂土族李姓,青海互助、民和、門源、大通、祁連,甘肅肅南、景泰等地有之。⒃達斡爾族李姓,內蒙古莫力達瓦旗、額爾古納左旗、根河,黑龍江龍江等地有之。⒄仫佬族李姓,廣西羅城、都安等地有之。仫佬族之一支木佬族李姓,貴州福泉有之。⒅羌族李姓,四川北川、汶川等地有之。⒆布朗族李姓,雲南墨江、雙江、鎮康、施甸、瀾滄等地有之。⒇撒拉族李姓,甘肅臨夏(市)、積石山(縣)等地有之。(21)毛南族李姓,廣西環江等地有之。(22)仡佬族李姓,貴州務川、黔西、大方、清鎮、道真、岑鞏,雲南文山、麻栗坡等地有之。(23)錫伯族李姓,遼寧鞍山、遼陽(市)、盤錦、瓦房店,黑龍江哈爾濱,新疆昌吉等地有之。(24)阿昌族李姓,雲南梁河、潞西有之。(25)普米族李姓,雲南蘭坪、香格裏拉有之。(26)怒族李姓,雲南蘭坪、瀘水等地有之。(27)德昂族李姓,雲南潞西、鎮康、梁 河、永德、保山、耿馬等地有之。(28)裕固族李姓,甘肅肅南等地有之。(29)京族李姓,廣西防城港、南寧、北海、東興等地有之。(30)獨龍族李姓,雲南維西、昆明有之。(31)赫哲族李姓,黑龍江同江等地有之。(32)基諾族李姓,雲南景洪等地有之。(33)拉基人李姓,雲南馬關有之。(34)排角人李姓,雲南猛臘有之。【人】⑴李離,春秋晉文公時理 官,過聽殺人,自拘伏劍而死。⑵李耳,戰國時魏人,東周安、烈、顯王時太史,傳今本《老子》,後世尊為道家始祖;耳子李宗,戰國時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李談(司馬遷作《史記》諱父名改稱李同),趙大將軍。談子李兌,為趙相。兌子李躋,趙陽安君。躋孫李洪,秦太子太傅。洪曾孫李崇仕秦為隴西守,為隴西李氏始祖。崇弟李璣,秦太傅,生趙相李牧,為趙郡李氏始祖。崇孫李信,秦大將軍,嚐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信5代孫李廣,漢名將。廣16世孫李暠(351-417),公元400年建西涼,傳3世,公元421年國亡。暠7世孫李淵(566-635),公元618年建唐王朝,公元907年唐亡;裔孫李昪(888-943),公元937年建南唐,公元958年滅於宋。⑶李特,西晉末賨人起義領袖,巴西宕渠人;其子李雄,公元304年建大成國。⑷李賢,北周大將軍,隴西成紀人,鮮卑族。⑸李鼠仁,西魏時氐族酋長。公元543年起兵反魏。⑹李盡忠,唐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窟哥曾孫。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據營州反,自號無上可汗。⑺李光弼,唐大將、天下兵馬副元帥,營州柳城人,契丹族。⑻金大定中大臣李石,遼陽渤海人,官至太保,封廣平郡王。⑼李珣,五代前蜀花間派詞人、藥物學家,梓州(今四川三台縣)人,其先波斯人;弟玹,煉丹術家;妹舜絃,善書畫,長於詩賦,為前蜀後主昭儀。⑽李立遵,北宋真宗時宗哥(今青海平安驛)吐蕃大首領。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率眾攻秦州,為宋將曹瑋所敗。⑾李萬江,唐吐穀渾首領。⑿李直夫,元代女真族戲曲家。本姓蒲察氏,⒀李誌甫(?-1340),元代漳州南勝(今南靖) 佘族農民起義領袖。⒁李再萬(?-1502),明代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弘治十七年率眾起義,號稱“天王”。 ⒂李滿住,明建州女真首領,衛都指揮僉事李顯忠(釋家奴)之子,父死襲職。成化三年,因叛明被擒殺。⒃李成梁,明末清初遼東總兵,鐵嶺人,朝鮮族。先祖唐末隴西人,因避亂進入朝鮮。曾祖李英,明初附明,授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成梁子李如鬆,明代名將,指揮過聞名世界之壬辰援朝抗倭戰爭。⒄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西夏王族之後。⒅李贄(1527-1602),福建晉江(今泉州)人。回族思想家、史學家、文學評論家。⒆李應昇(1593-?),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東林黨“後六君子”之一,南直江陰人。其先蒙古人,成吉思汗婿嘉那15世孫。⒇清代八旗漢軍李氏,順治中有直省督撫加太子少保李日芃、陝西提督李思忠、廣東總督李棲鳳、四川總督李國英、江西巡撫李翔鳳,雍正中有廣州將軍李杖、四川提督李質、雲南巡撫李瀚,康熙中福建總督李率泰、安徽巡撫李鈵,乾隆中廣東巡撫李士楨、左副都禦史李世倬、江南河道總督李宏、貴州巡撫李本、閩浙總督李侍堯、兩江總督李奉翰、杭州將軍李毓秀,光緒中有伊犁將軍李雲麟,宣統中有資政院總裁李家駒等。(21)李光座,清順治六年進士、雲南按察司副使河南祥符人,猶太人後裔。(22)李樾(1790-1839),清道光十三年進士、庶吉士,雲南麗江人,納西族。(23)李紫琮,宋大理國大臣,白族。(24)李元陽(1497-1580),明嘉靖五年進士、湖廣荊州知府、史學家、理學家,雲南大理人,白族。(25)李璧(?-1525),明嘉靖中四川劍州知州、學者,廣西武緣(今武鳴)人,壯族。(26)李文學(1826-1874),清鹹豐中雲南哀牢起義領袖,雲南彌渡人,彝族。(27)李鴻儀,西夏史學家,青海樂都縣人,土族。西夏皇族後裔。(28)李兆麟(1910-1946),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遼寧省遼陽縣人,滿族。(29)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學部委員,雲南騰衝縣和順鄉人,蒙古族。元將裏黑斯波18代孫。(30)李準(1928-2000),作家,河南孟津縣麻屯鎮人,蒙古族。(31)李莎(1914- ),俄羅斯人。本名葉麗紮維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1946年隨丈夫李立三來華,以李為姓。1964年加入中國籍。曾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按】⑴李姓源出,《世本》《潛夫論》皆不載。應劭作《風俗通義》謂:“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其說殊謬。三國時吳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避難更姓徵。蓋其時即有李氏出理徵之後說也。晉人葛玄作《玄妙內篇》,始謂老聃(李耳)之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割左脅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唐人李延壽《北史•序傳》則謂“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林寶作《元和姓纂》則謂“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陶,為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徵,得罪於紂,其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其後,《新唐書•宗室世係表》則又加以充實,李氏食李得姓說幾成定論。然亦有不以為然者,明人楊慎即斥之為“附會杜撰以媚時之說”。唐帝室以李耳為其遠祖。《新唐書•宗室世係表》以李耳為理徵11代孫。據近人研究,李耳即公元前374年出函穀關強為關令尹喜著書之老子(太史儋),其為公元前4世紀人;而理徵生當商末(公元前11世紀),相隔約700餘年而僅傳10世,於理不合。或謂李耳即公元前570年左右作《老子》之老聃(老子),然據近代學者唐蘭、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高亨等研究,老聃當姓老氏。近人比較了1993年湖南長沙出土之帛書《老子》、1994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之竹簡《老子》及今本《老子》,認為應有兩個老子和兩類《老子》(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兩個老子即約生於公元前570年左右之老子(老聃)和秦獻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出函穀關之老子(太史儋)。兩類《老子》即2000言之竹簡《老子》和5000言之帛書《老子》及今本《老子》。前一類《老子》乃老聃之作,後一類《老子》乃太史儋在老聃原作之基礎上改寫、擴充之作。疑太史儋即李耳,亦即後世道家所奉之李老君。因太史儋(李耳)假托老聃之作之《老子》行世,老聃原作之《老子》遂不為人所知。司馬遷作《史記》,混老聃、太史儋、李耳為一人。至唐時,李為國姓,一時媚時者又以李氏出於帝顓頊之裔皋陶(咎陶),並偽造世係,提出食李得姓之說。近代學者高亨又提出“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老子正詁前記》)。其說亦不免牽強。考《韓詩外傳》《史記•循吏列傳 》《新序•節士》有晉文公理李離,過聽殺人,自拘伏劍而死。李離為晉文公理(法官),當是以官為氏。李、理古通也。李離在李耳之先,亦較老聃為早,實為文獻所見之李氏第一人,或即為李姓始祖。戰國時魏、趙多李氏,當出晉之李氏,或即李離之後也。⑵《通誌•氏族略》謂鮮卑族高護氏,後改李氏。未知何據。⑶明太仆寺卿莫懷古事源出明末清初李玉所作雜劇《一捧雪》,其人其事或有之。河南新野北歪子街有莫李氏100餘戶,自雲亦出莫懷古之後(1979年5月16日《光明日報》)。
說明:上文與《中華姓氏源流大典》”李”姓條目內容有差異。此為修正稿。
Searches related to 李氏家譜字派, 宗、 宣、勝、偉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 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
隴西堂李氏派語:
國正添必茂,
高騰秀起彰,
宗榮征瑞慶,
祖澤遠光昌,
德盛繁家祉,
修悠發久祥,
於時增振耀,
弈稷衍其行。
世榮光一本,
德勝集三多,
為子端由孝,
成家道在和。http://t.cn/RNAgbBa
**
字輩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JP95U220514ANQM.html) 輩分歌訣為:崇高廣大可觀光,華國文章慶有常,世德作求宜耀祖,賢才丕顯永傳揚。
LZ“觀”字輩,親眼見過的最高輩分為“廣”字輩,最低輩分為“光”,還有一個“有”字輩的同學,卻是不知道是否為我們這一支。如果有同宗同支者路過,求留爪留輩分! https://tieba.baidu.com/p/2213872708 (((廣東信宜錢排李氏,根據族譜記載,乃福建李氏火德公後裔。而火德公者,記載為太宗李世民後裔,有同宗考究黨則認為乃太宗之弟--江王李元祥後裔(詳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28/17/9462453_198670854.shtml)。先祖遷信宜後,另起廟堂,乃有信宜李氏。LZ這一支在族譜中記載為四房(最多最廣),有先祖遷至高州古丁-馬貴一帶,以信宜獅崗李氏為宗主,)))) ((((告訴你的所知安輩字譜,和本村始祖,也許可從查看)))((
((本人廣西北流的,句載是福建火德公之後,是從信宜遷移至北流清灣後再遷,現在我是火德公之後的28代,我隻知道的派行是:明仕成偉業振國威,我是偉字派)))
--
福建省汀州府連城縣楊家坊李氏族譜李氏族譜下載專區廣西李氏聯誼網 ...
www.liszq.com/simple/index.php?t5116.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Jan 5, 2014 - 注:李氏十三世至十五世時曾從福建省汀州府連城縣楊家坊遷至浙江省 .... 他又說廣東高州高仰李氏世係譜上更是明確說十七郎公生以上九個兒子。
-- --
【廣東】李氏字輩大全 廣東高州:永善色卓祖唐,雲維成植培秀;和平同國慶,忠信會禎祥
--
廣東高州高仰李氏世係譜
高州市高仰李氏始祖李崑(佛子二世)茂名縣誌有載:“李氏宗祠,在南塘關草村,祀始祖明癢生李崑。”((http://www.sohu.com/a/128573059_556674)粵西化州地區年例節日表排期 十九:林塵鎮英歌村,楊梅大塘村,江湖鎮坡心管區姓莫水一帶(以舊屋村為 ..... 南塘圩初七:南塘鎮豐木坡村,寶光街道初八:西岸紅花初九:大井六城.
--
(上承之二)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誌奉正宗,祖方應兆龍, ... 二房分支外遷的主要有信宜、茂名(今高州市)、廉江、遂溪等縣(市),亦人口繁昌。 ... 妣塗氏帶三子到化州中垌佛子村,後次子遷茂名縣高仰,三子遷化州尖崗。((
華夏《李氏始祖》!!! - 眾裏尋她千百度的日誌- 網易博客
ptyher.blog.163.com/blog/static/2050572622012716253388/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Aug 1, 2012 - 我李氏之先,源於黃帝軒轅氏,其孫帝顓頊高陽氏也。 ..... 始祖李樂善,原籍江西寧都縣,宋末遷高州,於元朝中前期因經商再遷今化州長岐鎮旺嶺村。 ... 縣,祖妣塗氏帶三子到化州中垌佛子村,後次子遷茂名縣高仰,三子遷化州尖崗。))
- -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勳,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恒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誌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勳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誌,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衝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誌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讚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讚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 https://tieba.baidu.com/p/1141706662
國民黨將軍李漢魂在1938-1945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期間,曾會同當時的潮汕鎮守使李揚敬,發起了廣東、廣西、江西三省李姓宗親同排百字輩序的活動,並建李氏大宗祠一座,地點在當時的汕頭市汕尾李(金砂鄉)屬地,現在的確切地點是汕頭市杏花路南片的杏花村直巷一號前後。該宗祠已被毀掉,一部分建成杏花第一小學;一部分建成住宅樓。
1943年李氏大宗祠建成,並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這次活動稱為會宗祠。當時汕頭市的公共汽車停行13天,讓路於會宗祠活動。百字輩序在入祠那天由李漢魂、李揚敬和各地代表共同通過生效。
第一版本
隴西開統緒,冠冕盛大唐。
將相功勳偉,經書道德詳。
守成嗣續職,創業祖宗光。
詩禮家聲顯,士師世澤長。
學文兼習武,修紀並立綱。
孝友充庭宇,臣鄰重讚襄。
平居講仁讓,報國效忠良。
積善有餘慶,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紹,蘭桂喜騰芳。
燕翼貽謀遠,椒蕃萬載香。
第二版本
隴西開統緒,冠冕盛皇唐。
射虎聲名顯,猶龍世澤長。
守成嗣續職,創業祖宗光。
道德傳千古,慈和勝烈強。
學文兼習武,修紀並立綱。
孝友充庭宇,敬恭遇梓桑。
居家講仁讓,報國效忠良。
積善有餘慶,奉先定永昌。
箕裘欣克紹,蘭桂喜騰芳。
燕翼貽謀遠,蓄衍億萬年。
這兩個版本為李氏族訓,也為現粵東李氏的族訓,共一百字,十句詩詞。包含了李氏的淵源,曆史以及祖宗對子孫的教訓,可作為李氏子孫的行為準則。據說這一百個字也可做排列輩序用。麵對文字略有不同的兩個版本,哪個是原本?哪個是誤傳?筆者沒有查證核實。
李漢魂將軍,字伯豪,號南華, (1895-1987),廣東吳川縣嶺頭村人。1919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戰爭時期曆任軍長、軍團長、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抗戰勝利後,遊曆考察歐洲、拉丁美洲二十多個國家,1949年春回台灣,出任台灣當局總統府上將參謀長,後任內政部部長。1982年曾回北京、廣東等地探親、訪問。著有《嶽武穆年譜》、《歐洲散記》等。
李揚敬,廣東東莞人,曾任國民黨時期的潮汕鎮守使、廣州市市長,其餘不詳。
**
1, 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 17, 沅江李氏一支四續宗譜字派(部分) .... 82,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 ..... 李、會、象、淑、廷、德、茂、儲、榮、恩」,湛公二房新舊排行字輩:「穀、琰、宣、 ...
****
利川李氏:廷、祖、永、遠、勝、先。 1256¡¢ ... 仁義宏基遠,功名景運昌,先哲勳猷煥,綿延教澤長,傳經宣至德,作相振中唐。 1344?? 大連瓦房: ... 1362?? 遼寧李氏:文忠德仰義,天進世朝明;國繼春長再,百富佐達廷。 1363??獻縣李 ... 1384?? 安徽李氏:偉孝傳家,式承先德……光榮中國。
李氏家譜大全,李家人必看!(來源+字輩+祖訓+郡望+遷徙)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 ? 文化
Jul 13, 2016 - 李氏家譜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國、正、添、必、茂, ...
《李氏家譜字輩大全》 fanwen.wenku1.com
fanwen.wenku1.com/article/25416000.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老五門 ... 鎮花旗埡、閬中市龍泉鎮鐵佛觀、蒼溪縣仰宗寺李氏字輩:彥、公(登)、景(鬆)、自(作)、廷。 ...... 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晉、萃、 ...... 金、玉、滿、堂、應,維、勝、偉、居、遷,思、正、宗、德、永,恩、榮、世、澤、清;光、明、 ...
全國李氏字輩總匯(一) 字派愛家譜家譜製作網絡修家譜微信家譜宗親 ...
www.2jiapu.com/zipai/zipai-20170308-1947.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Mar 8, 2017 - 安徽李氏字輩合肥撮鎮:邦家有道,廷應朝承;功崇惟誌,業廣在勤.安徽蕪湖:必、 ... 安徽宣城:昌玉茂朝,庭廣大得。 安徽合肥: .... 潛陽李氏:錦繡流芳遠,光高紹榮華;宇宙有月廣,勝世仁聞煥,國興開基業恩。(安徽潛山) .... 安徽亳州:宗仰尚孝守,金廷振丙培,敬忠慈恩有,宮善誠信良。 .... 山東嘉祥:懷、效、若、兆、偉、祥。
李氏家譜大全!權威發布!李家人必看!_搜狐文化_搜狐網
www.sohu.com ? 文化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May 27, 2017 -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 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能、思、繼、緒、奕、裔、永、芬、芳、久、 ...
求山東李氏字輩?_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 ? 文化/藝術 ? 文學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May 11, 2009 - 世居山東冠縣許莊公社柴家莊(此地址可能已經有變化),求李氏族譜。 ... 世”字輩之後排輩為:穀.琰.宣.閎.伯.居.均.元.景.昌.思.時.嘉.顯.廷.希.承.李. ... 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占.乃.良.恒...以山東省為主的李氏:桂.明.福. ... 冠冕盛大唐;將相功勳偉. ... 廉能;敬勝宣端哲,文章冠道經;世濟升隆景,名昭邦國新;徽猷當益盛, ...
《李氏家譜字輩大全》 fanwen.wenku1.com
fanwen.wenku1.com/article/25416000.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老五門 ... 鎮花旗埡、閬中市龍泉鎮鐵佛觀、蒼溪縣仰宗寺李氏字輩:彥、公(登)、景(鬆)、自(作)、廷。 ...... 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晉、萃、 ...... 金、玉、滿、堂、應,維、勝、偉、居、遷,思、正、宗、德、永,恩、榮、世、澤、清;光、明、 ...
安徽李氏字輩譜大全(頁1) - 各地字輩發布査詢區- 李氏網全球李氏論壇 ...
www.lsw.cc ? ... ? 各地字輩發布査詢區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17, 2015 - 安徽李氏字輩譜大全 ... 185、 安徽宣城:昌玉茂朝,庭廣大得。 .... 1242、 潛陽李氏:錦繡流芳遠,光高紹榮華;宇宙有月廣,勝世仁聞煥,國 .... 安徽李氏:偉孝傳家,式承先德… ... 226 安徽亳州:宗仰尚孝守,金廷振丙培,敬忠慈恩有,宮善誠信良。 ... 有誰知道徐州李姓族譜嗎,我聽老年人說,祖輩葬在徐州雲龍山東,我所 ...
【李氏大家族】李氏家譜大全,李家人必看!【來源+字輩+祖訓+郡 ... - 隨筆吧
https://www.suibi8.com/essay/384497.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Aug 20, 2016 - 李氏家譜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 ....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國正添必茂,高騰秀 ...
【吳氏字輩】中華吳氏各地家譜字派_泰伯至德文化_吳文化論壇_華仁知行穀論壇
www.hrzxg.com/bbs_0_bjhrkj/thread_437515_1.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28, 2015 - 重慶市永川吳氏六十字家譜字派山世三偉永,其正先成明,太平修至德,忠厚體前行, 齊家賢廣 ..... 江西省崇義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必明文勝經、顯崇宣承誌、朝廷光永大,敏達益興隆祖、 ..... 仰源思先祖,祥開肇錫齡。 ... 娶李氏.生三子:通明、通元、通徹。 六十五世:烈公,伯太子,字少誠,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丙子.
湖南李氏家譜大全李氏字輩李氏族譜湖南李氏源流分布湖南李氏族譜大全
https://lishijzlm.kuaizhan.com/31/2/p2630291648424a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Jan 13, 2016 - 湖南永興:才貴有子,勝文朝家;宗堂永振,萬代恒昌;榮華世紹,思維向善,福自流長。 27. ... 湘潭李氏:嗣逢景大,世錫文明,祖澤源遠,萬代昌榮,修齊有道,輔國 ... 長沙泉塘:定梯際雲氏議,泰和餘慶遠,敦睦道醕延;士品東南望,芳名楚漢宣。 ..... 湖南衡南:仁文思偉啟,昌必萬椿(選)孟,重朝成永同;宗祖賢才祚,承先本 ...
找不到更全了!各地李氏族譜班字排行匯集3000例,李氏起源- 取名網
https://qm.d1xz.net/article/158.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Mar 11, 2016 - 44、潛陽李氏:伯友道仲勝,延世永興隆;為善傳家寶,賢良振鼎奕葉新。 45、山東青州: .... 113、某地李氏:才桂偉中華,國強家富裕,光輝永其祥。 114、湖南永 ..... 239、貴州遵義:從仕延應懷,玉明大尚顯;宗清平宣忠,富貴春棟良才。 240、營口李 .... 294、山東鄆城: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占乃良恒。
中華李氏家譜字輩【重慶】_李氏李家宗親會-慢錢頭條
m.toutiao.manqian.cn/wz_18DSe1qnkI9.html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Jun 11, 2017 - 中華李氏家譜字輩【重慶】 此文為李氏字輩字派之重慶市重慶李氏:安吉星,廣華永,遠出達。 ... 重慶李氏:白永嘉應龍如仁義承先繼述世代興榮天錫洪文家國顯慶祖肇宗欽祥開德政 ... 重慶秀山:朝德別字文,才元世顯同;應春茂國慶,夢景勝發宗。 .... 南峰李氏:茂華仕繼,芳正書新;純愚宣順,德化良金;桂蘭馥秀,道義宏 ...
李氏宗親網 - 宗親網|家譜網
www.jiaz.org/xswPublicLsy/xsw0_detail.asp?id=63386&xsid...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6, 2016 - 李氏家族家譜網隸屬於《中華家譜》旗下網站,主要從事李氏宗親尋根問祖、李氏家族 ... 字派:(自十二世始)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錫賢良。 .... 續派: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 始遷祖萬俊公,諱偉自,號守靜道人,明宏治舉人,明末清初升湖廣長沙同知,卜居湘鄉縣鶴後鄉金藪。
李氏宗親網 - 宗親網|家譜網
www.jiaz.org/xswPublicLsy/xsw0_detail.asp?id=63386&xsid...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6, 2016 - 李氏家族家譜網隸屬於《中華家譜》旗下網站,主要從事李氏宗親尋根問祖、李氏家族 ... 字派:(自十二世始)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錫賢良。 .... 續派: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 始遷祖萬俊公,諱偉自,號守靜道人,明宏治舉人,明末清初升湖廣長沙同知,卜居湘鄉縣鶴後鄉金藪。
李氏字輩譜100例(一)_李氏社區,李姓社區- 百家姓- 族譜錄
wiki.zupulu.com/topic.php?action=resumesview&topicid...13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12, 2008 - 11 posts - ?9 authors
李姓介紹,李姓起源- 百家姓- 族譜錄- 族譜錄(zupulu.com)是Web2.0時代 ... 李氏字輩譜100例(一) ... 43、文、朝、述、先、偉; ... 54、宏、世、開、慶、勝、玉、春; ... 65、山依益世雨,繼學仰錦品,國公天水茂,元德振家聲,大本先忠孝,從延發 ...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興,元時家聲禮樂先,均(善)嗣 ...
李氏家譜- 搜狗百科
baike.sogou.com/v48355559.htm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Jun 29, 2017 - 6李氏字輩; 7家族網; 基本簡介; 李氏百科; 8李氏名人; 李耳; 李牧; 李斯 ...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 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 .....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 ... 世榮光一本,德勝集三多,為子端由孝,成家道在和。
fanwen.wenku1.com/article/25416000.html
Translate this page安徽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老五門 ... 鎮花旗埡、閬中市龍泉鎮鐵佛觀、蒼溪縣仰宗寺李氏字輩:彥、公(登)、景(鬆)、自(作)、廷。 ...... 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晉、萃、 ...... 金、玉、滿、堂、應,維、勝、偉、居、遷,思、正、宗、德、永,恩、榮、世、澤、清;光、明、 ...
zhidao.baidu.com ? 文化/藝術 ? 文學
Translate this pageMay 11, 2009 - 世居山東冠縣許莊公社柴家莊(此地址可能已經有變化),求李氏族譜。 ... 世”字輩之後排輩為:穀.琰.宣.閎.伯.居.均.元.景.昌.思.時.嘉.顯.廷.希.承.李. ... 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占.乃.良.恒...以山東省為主的李氏:桂.明.福. ... 冠冕盛大唐;將相功勳偉. ... 廉能;敬勝宣端哲,文章冠道經;世濟升隆景,名昭邦國新;徽猷當益盛, ...
www.sohu.com ? 文化
Translate this pageMay 27, 2017 -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 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能、思、繼、緒、奕、裔、永、芬、芳、久、 ...
ctext.org ? 維基 ? 李氏家譜字派
Translate this page1, 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 5, 高橋一支李氏三修族譜字派(部分) ...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 82,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 ..... 李、會、象、淑、廷、德、茂、儲、榮、恩」,湛公二房新舊排行字輩:「穀、琰、宣、 ...
ctext.org ? 維基 ? 李氏家譜字派
Translate this page1, 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 5, 高橋一支李氏三修族譜字派(部分) ...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 82,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 ..... 李、會、象、淑、廷、德、茂、儲、榮、恩」,湛公二房新舊排行字輩:「穀、琰、宣、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42516&remap=gb
316 少、王、念、萬、惟,升、禹、壬、榮、勝,堅、貴、子、世、理,均、慶、誌、一、應,茂、大、昌、啟、盛,承、先、德、永、隆,芳、傅、才、學、宗,高、漢、日、華、洪,積、善、為、家、寶。
317 江西信豐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318 少、王、念、萬、惟,升、禹、壬、榮、勝,漢、唐、梅、極、顯,朝、嵌、公、用、常,開、時、大、有、光,發、日、兆、恒、祥,進、德、本、期、懋,學、文、定、成、章,名、家、昭、世、守,盛、國、拔、才、良。
420 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421 文、名、樹、一、登,謙、尊、因、列、仲,大、思、興、添、勝,尚、朝、傳、華、棟。
李氏族譜字派 - 仰, 宣, 勝, 偉
李氏郡望與字輩
2016-03-11 20:48來源:www.zhjapu.com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穀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曆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涉及今孝感地區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範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勳,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恒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征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邵陽八甲李氏派語:應嗣繼仁子,誌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長開佑增。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誌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勳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誌,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衝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誌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讚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讚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霍邱龍潭李氏字輩:乾坤毓敬楊,棟克海學章,保家立朝綱。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輩:老派:維學師在賢,大振家國傳,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遠,修齊錫慶長。新派:繼世昌威治,詩文勝澤興。
回到首頁 編輯:中華家譜尋根網
信息來源於【中華家譜網】 http://www.redjun.com 原文鏈接:http://www.zhjiapu.com/a/zibeishixi/2016/0311/229.html
http://www.zhjiapu.com/a/zibeishixi/2016/0311/229.html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元和姓纂》時,“言李者稱隴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7%E8%A5%BF%E6%9D%8E%E6%B0%8F
房支[編輯]
範陽房,始祖李向
頓丘房,始祖李忠
渤海房,始祖李恬
申公房,始祖李潛
丹陽房,始祖李倫
安邑房,始祖李蓋
鎮遠將軍房,涼武昭王李暠第四子李愔的後代,號鎮遠將軍房
平涼房,李愔曾孫李係的後代,號平涼房
姑臧房,北魏龍驤將軍、滎陽郡太守李承被封為姑臧侯,其後代因此號姑臧房
敦煌房,北魏光祿大夫李茂繼承了父親李寶的敦煌公爵位,其後代因此號敦煌房
仆射房,北魏鎮南將軍、尚書仆射、清淵文穆公李衝曾任尚書仆射,其後代因此號仆射房
絳郡房,隋朝寧州刺史李禮成被封為絳郡公,其後代因此號絳郡房
武陽房,新唐書宗室世係表誤作武陵房,涼武昭王李暠第七子李豫的六世孫李充節在隋朝被封為武陽郡公,家族因此被稱為武陽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