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13)
已有 11 次閱讀 2017-5-22 09:06 |個人分類:英語寫作(群組群主)|係統分類:人物紀事 推薦到群組
有功利總是比無功利好
It's so odd to read this report, as it contains so much contradiction. I spot some:
(1) ""牆上掛著朱棣文當時的英文題詞,翻譯過來便是:“小學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涯中邁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這裏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在這份特別的英文版題詞最後,寫著三個中文字“朱棣文”,這也是朱棣文為數不多會寫的漢字。""
(2) ""朱棣文雖然在美國長大,但從小父母就告訴他們兄弟3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的家鄉在蘇州的太倉,很多親人都在那邊。”他們兄弟仨也都是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Do you see the point? (1) is not equal to (2): If you can say Chinese, how can you say that "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 "這也是朱棣文為數不多會寫的漢字?"
朱棣文的內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really? How can you tell by what's told below?
"包餛飩" = “諾貝爾級的大廚”--> "東方人的謙虛、含蓄? " That's 格物致知、書香致遠?
朱棣文說:“我在美國出生、長大,但我的祖籍在中國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百屬於中國。”
That's so smart that he adopts Chinese well - be famous to share. Unlike Roger Tsien, Tisen said: "I'm American, not Chinese. So true, from inside out, outside in, he's American - Tsien has that 西方人的率真 - saying that into the faces of Chinese journalists!
So true, from inside out, outside in, he's American with Steve Chu - but he said above -
"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百屬於中國。"
?? I'm not sure it's what he said or the creation of the journalist - we're proud of being ...
~~
作者:潘朝暉 沈崢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2017/5/22 10:19:47 選擇字號:小中 大 | ||||
圖為朱棣文回訪太倉時與學生交談。資料圖片 初夏時節,走進位於蘇州太倉市區柳州路的朱棣文小學,右手邊一條綠蔭環繞的校園小道被命名為“朱棣文之路”。道路兩旁的文化牆,布置了圖文並茂的展板,展示著朱棣文的生平事跡,包括他的成長經曆、求學曆程、科學成果等。 這是太倉市第一所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學校。朱棣文小學校長陸莉玲說:“朱棣文小學前身是太倉市新區小學,為了表達家鄉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朱棣文的尊敬,便將學校命名為‘朱棣文小學’。” 教育要中西合璧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一個學者之家,他的祖籍與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一樣,同為江蘇太倉。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術界最閃亮的光環——諾貝爾獎。 朱棣文雖然在美國長大,但從小父母就告訴他們兄弟3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的家鄉在蘇州的太倉,很多親人都在那邊。”他們兄弟仨也都是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朱棣文的內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 朱棣文的廚藝很高,喜歡下廚做菜,被同事戲稱為“諾貝爾級的大廚”,以中國菜和墨西哥菜最為拿手。朱棣文回憶說,3兄弟跟媽媽在家裏廚房包餛飩,“大家排成一列,媽媽負責調餡,大哥在前頭擀麵皮、放餡,我跟小弟在後麵負責包餛飩,好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很有趣”。這也成為朱棣文難忘的童年回憶。 小學教育的真諦 “朱棣文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朱棣文小學校長陸莉玲說。2000年8月朱棣文到訪學校,老師們就開始在報紙雜誌上搜集朱棣文的有關資料和成長故事,編輯了2本校本課程教材。“我們從朱棣文精神上總結出‘格物致知、書香致遠’兩條,注入到校園文化中。” 在陸莉玲的校長辦公室,牆上掛著朱棣文當時的英文題詞,翻譯過來便是:“小學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涯中邁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這裏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在這份特別的英文版題詞最後,寫著三個中文字“朱棣文”,這也是朱棣文為數不多會寫的漢字。 “當時,我們本想請他題寫關於創新方麵的內容,但他在參觀完校園後,寫下了這兩句話。現在看來,這兩句話才是小學教育的真諦。”朱棣文小學的首任校長王曉春動情地說。 無法忘懷的故鄉 1998年朱棣文第一次到太倉時,受父親朱汝瑾的囑托,曾看過老宅的宅基地。那時,這條始建於明代的老街在老城區改造中拆除不久,新樓剛剛豎起,給尋根訪祖的朱棣文多少留下了點遺憾。2000年朱棣文回鄉,太倉建築設計院設計了兩個方案,準備在老宅原址上建一個“朱棣文祖宅”紀念場地。朱棣文選擇了其中一個以翻開的書本的設計方案,上麵用簡單的文字介紹朱氏家族。他說,紀念場地要簡樸,邊上要有讓人休息的椅子,讓人感到舒適溫暖。 在太倉的時間很短,但朱棣文還抽午餐前的一點時間去參觀了軍旅畫家高仁歧的個人油畫藝術館。這裏展出了60幅油畫精品,但讓朱棣文最欣賞的並不是軍事題材的畫作,而是一幅《江南水鄉》小品。畫麵上,高高的石拱橋、清清的河水、古老的石駁岸以及老屋、馬頭牆,構成了詩意的水鄉。 朱棣文說:“我在美國出生、長大,但我的祖籍在中國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百屬於中國。” (據《揚子晚報》)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