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關文(左)在華人村與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副總領事任發強(右)一行見麵。
華人村博物館內陳設的物品記錄了曾經的曆史。
當地時間8月23日,再次確認,美國加州舊金山北部華人村(China Camp)的最後一名捕蝦人關文(Frank Quan)於8月15日去世,享年90歲。
朋友發現他在華人村靠近碼頭的房子裏辭世,認定為自然死亡。還有兩天,也即8月25日,他將迎來91歲生日。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人,不僅見證了近百年來華人村的興衰、華人移民的變遷,還成了這段曆史的守護人。
蝦村的興起,要從淘金熱說起。自從1848年在加州薩克拉門托發現金礦後,淘金者紛至遝來。相當一部分中國勞工和偷渡者也因此踏上了這塊土地。據美國人口數據顯示,1848年,加州隻有3位華人居民,1852年有3萬人。隨著人口增多,容易獲取的黃金變少,華人遭到驅逐。
據華人村紀念館介紹,與橫穿美國鐵路貫通而造成大批失業的華工一樣,被驅逐的勞工需要新的生計。數千名華工有的轉做農民,有人開設洗衣 店、中餐館、車衣廠等。一部分不願被遣返的勞工在舊金山海灣發現了與廣州附近老家幾乎一樣的海蝦。他們從中國訂購了一批特製的蝦網,開始了傳統的捕撈生涯。
到1875年時,像這樣棲居在海灣的捕蝦村落已經有26處。關文直到去世都守望的這個華人村是其中之一。據說,這是華人村最繁盛的時候。他們遠離其它部落,保存著自己的語言、文化、以及傳統。19世紀80年代,華人村有469位來自廣東的捕蝦居民,有30名婦女,31個小孩,一位老師,一位理發師,兩個園丁。甚至還有三家雜貨鋪。捕的蝦一部分送往當地餐館,大部分烘幹後出口至中國。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每年蝦產量超過300萬磅。
但是,自從1882年《排華法案》實施後,美國政府陸續推出諸如禁止華人在蝦季捕蝦、禁止蝦米出口中國等禁令。1911年,加州還規定禁用中國式袋網撈蝦和曬蝦幹。這些禁令嚴重打擊了華人的養蝦業。華人蝦 民已紛紛離開或轉業,華人蝦村也隨之沒落。到20世紀初,當年的蝦村幾盡滅絕。人口也下降至122人,隻有79名捕蝦人。直到1915年後一些禁令才陸續解除。隨著對蝦的需求上升,蝦村在20世紀30、40年代也曾繁榮一時,但是規模極小。
Quan Hung Quock也是這些早期漁民的一員。他從舊金山唐人街搬至蝦村,於1895年開了一個商店。他的孫子關文便出生在蝦村。除去二戰時加入美國海軍為國效力,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這裏,並且成了唯一幸存的華人村的最後一位守護者。
1977年,加州州政府收購了華人村所在地,把它列為州立公園,並在華人村的遺址處設立了博物館。當地的漁民除了關文以外,都已經星散。關文獲準繼續居住在公園裏,他每天捕蝦,維修古跡建築和裏麵的設備。
公園也曾遭遇關閉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加州州政府也麵臨嚴重的預算困境。時任加州州長施瓦辛格試圖關掉278家州立公園的220家,包括華人村。最後,以降低公園維護、減少公園管理人員以及縮減公園開放時間而告終。
但是,由於加州持續吃緊的財政預算,加州新任州長布朗2011年再次提議永久性關閉70個州立公園,包括華人村。經過各方努力,“華人之友”的公益組織募集資金,並同州政府簽約接管了公園。雖然暫時避免了公園關閉,該組織每年至少要募集50萬美元的費用才能確保公園開放。
關文一生未婚,沒有兒女。他年紀大了,就再也沒出海,經營著那家小小的、祖傳的商店。每逢周末,他會準備蛤蜊濃湯給遊客享用。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副總領事任發強攜同事曾於8月12日探望關文。關文在第二天告訴同行的海蒂女士說“我的祖(籍)國的官員來看我,聽我講故事,送我茶葉,我很開心,很滿足。”
海蒂說,老人走得很安詳。總領館的探望是老人人生最後的禮物。
海蒂是John McNear的重孫女。大農場主McNear在19世紀70年代以1美元象征性的租金將自己在海灣的土地租給華人,讓他們建屋居住、撒網撈蝦、安身立命。那是華人村的起點。
如今,老人走了,華人村最後一位捕蝦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