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你能否保持一個客觀的立場。
有兩點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一,毛澤東在四九年不停地談論李自成。二,毛澤東曾經和師哲討論千古聖人的話題。
前者反映了毛內心的恐懼,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不能莫名其妙的垮台。後者反映了毛的貪婪,希望成為名垂青史的聖人。簡單說,就是毛極其重視自己的身後名。
正是這種恐懼和貪婪,導致建國後曆次政治運動。毛一方麵雄心勃勃,想把自己的烏托邦思想付諸實踐,另一方麵,一旦自己的野心造成混亂,他又會馬上消停下來。他的底線就是:無論如何折騰,共產黨的政權絕對不能垮台。
這也是為什麽文革後期,毛會使用鄧小平而不使用張春橋的原因。張春橋雖然更忠實於他的思想,但無論能力,威望都不足以鎮住這個龐然大國。選擇張等於選擇做隋文帝,選擇共產黨垮台。鄧有資格,有能力,在曆史上屬於毛派,思維一貫也比較左,即便否定文革,也能保持共產黨的政權,保持毛起碼的身後名。所以選擇鄧實在也是毛沒有選擇的選擇。曆史也證明:隻要能保持中共政權,鄧可以走得多遠。
讀毛的曆史,隻要客觀,真的能夠感受到曆史背後人心向背的巨大力量。順從民意,一個普通學子可以成為人人仰望的偉人;一個偉人,如果違背民意,不論他追求的理想多麽崇高,最終都會被民意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