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4)
LL在微信和CC博文處評論:
“科研競賽”的一個精彩例子: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7619
真正重大創新科研成果,不在乎發表雜誌的檔次,而在於搶先發表,獲得發現的優先權。
publish or perish,發表為王,先發為大王。
生命科學家S1,高能物理學家邢LRJ,為了搶先發表,選擇在國內英文期刊上發表,幾天之內就正式發表了。此招高!
相關:
尋找“外爾費米子”:中外物理學家的競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7/323445.shtm
邢LRJ:傳奇:中微子幫我加塞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549782.html
摘錄:在[2012]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布重要結果的記者招待會上,我LRJ做了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把世界上解釋該實驗結果的第一篇理論文章投給國內的Chinese Physics C雜誌發表。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聞發布會之後我很快就收到CPC編輯部主任肖梅女士的約稿。於是乎,這篇25頁的學術論文立即進入審稿程序。在CPC主編鄭誌鵬老師的特別關照下,稿件很快被接受,第二天就進入了編輯程序。
摘錄:現代科學發展到二十世紀以後,幾乎所有的基礎研究成果都是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專業期刊上。因此在針對同一個重要問題而展開的科研競賽中,誰的論文先發表,誰就擁有了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假如你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錯失了發表的良機,那麽你的科學思想和成果往往得不到學界的正式認可,有時甚至會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假如你和別人差不多同時做出了同樣的科學發現,那麽你一定要設法搶先發表你的論文,至少不要落在競爭對手的後麵。在基本粒子物理學史上,兩篇重要的論文比肩而出、同時發表在同一期刊的故事時有發生,而故事背後的故事有時更加耐人尋味。
摘錄及評論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普林斯頓團隊於2月15日將自己的文章正式投給《科學》雜誌,中科院團隊也於2月17日向《科學》雜誌投稿。然而,到了7月16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團隊的論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處理。7月27日,澎湃新聞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學》雜誌,其公關部門(Science Press Package)的執行董事米根·費倫(Meagan Phelan)回應稱,“對於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們不予置評,我們也無權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評審過程。《科學》雜誌每年收到的學術稿件超過1.3萬份,錄取率隻有7%,所以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拒稿了。”
…………………………
經過國際慣例的或中國特色的“同行評議”(peer review),你沒有被Science接收或沒有評上FULL PROF,你就認了吧,願賭服輸。Any way, The Sun also 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