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禍福無憑,唯人自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正文

244-291

(2011-12-29 12:46:31) 下一個

祖師爺的叮囑不必常掛嘴邊,當自然發乎性情現於行止,曆練未盡,

若說責罰,這就是責罰,若說緣法,這也是緣法。

    辛苦這些年最終能成丹十八枚,而梅振衣自己隻能剩下九枚,看上去好像很吃虧,但實際上他已經占了天大地便宜。想想煉丹之藥都是怎麽來的?假如沒有清風、明月、鎮元等人,梅振衣無論如何也煉不成大羅成就丹。

    從某種緣法來看,清風與鎮元就是在借梅振衣之手成丹。彼此有舍有得。

見小利而亡命, 幹大事而惜生

有欲但不越矩,有求但不強求。

哪怕是三山之重,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救急不救窮,救窮無底洞。

天下眾生承平之福,就是帝王一世修行功德,如此也不枉不妄了。

 道祖太上說過:“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恩師孫真人觀眾生疾苦,也似冷眼含悲憫、所行精誠心,此悲憫冷眼非凡夫所謂彼無情冷眼,

孟浩然心中鬱悶可想而知,離開長安下江南寄情山水之間,賦詩多首以表明自己淡泊情懷,不慕虛榮權貴隻求潔身自好,一方麵是寫給別人看的,另一方麵也是在安慰自己。他揮金如土縱情聲色遊玩了一年多,功利之心不得不淡了下來。

有意思的是,孟浩然提到自己當麵開罪天子而遭放還的往事時,內心深處印有遺憾,表麵上卻很得意。似乎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地事情,就等著梅振衣來誇他。可惜梅振衣沒有誇讚他,孟浩然隱約感到很失望,又不好表露出來。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態糾葛。以梅振衣的仙家神識體會的很清楚。

這種憑空自恃實是一種天真妄想。不僅是文人的天真,而且是世上大部分人的隱妄。並無自詡的建樹卻自視才高者,大多也將自歎懷才不遇。比如有人讀丹道經典自以為慧根極佳,見到梅振衣便問:“你怎麽不早來請我修仙?”梅振衣也不必理會他。

    孟浩然仕途不順標榜自己不慕功名,是自我安慰之語,隱逸的真諦不在於此。這樣地遭遇倒也可能成為領悟淡泊心境的機緣,但看孟浩然地表現,顯然還沒有真正領悟到。

    一念及此,梅振衣開口點化道:“清高真風骨,寵辱不驚、不怨、不誇、不恃,惟省一身行止。孟兄若真有相伴賴沙鷗之心。這些幽怨往事自不會刻意提起。何故獨自舉杯於舟中吟詠?雖寄身清幽山水,心猿躁然未斬。”


但子孫之福不僅在於父輩餘蔭,更在於子孫之行。

悲憫冷眼

為師在世時。一心精誠濟世。但也不能強求民生無病啊!放下這些糾葛。體味真悲憫之境。楊玉環之事你並無錯。但所行莫與所證相違。否則莫談以仙緣渡人。恐己身也要自墮輪回了。眾生輪回不的脫。這就是世間相。

修行曆苦海劫。見前世輪回種種。誰敢保證自己曾是什麽東西。蒼鷹縛兔、兔子蹬鷹。是幫豬說話還是幫狗說話呢?觀眾生如我生。觀世人如一人。這才是超脫的心境。如此方能成就仙道。我不與你計較。也無虧欠你之處。

人身爐鼎最利於修行。你天生如此已是福緣。照你的說法。我是不是該罵輪回不公。讓我此世托舍成雞?不能這麽說。緣法無所怨。

菩薩是你家養的嗎?我不是菩薩隻能談我自己。我欠你的嗎?眾生之亂象是眾生自取。故此在輪回中不的解脫。談修行先談為人。罵祖宗不爭氣致自己破落。那就自己爭氣別讓子孫再罵。罵世道紛亂。那就自己莫亂於心。如此才不枉輪回中一世。……所謂仙緣。是跳出這輪回。所謂大慈悲。是留緣法指引眾生超脫這輪回。

那你就留吧。隻是不知你所指前程為何物?輪回中仍是你。你仍在輪回中。以仙家法眼宏觀。眾生今日所受。乃眾生前日自留。仙家於輪回之外隻能以緣法接引規勸。不可能強求也無所謂強求。

該論什麽就論什麽。不必自恃仙家之語。讓世人空生譏妄之心。

這段也妙。當初我就是被這段勾來讀靈山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