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公心而斷,勿枉勿縱
得而無傷,修也;勾牽無礙,成也。
仙佛超然能看穿因果,卻並不插手,觀世人咎由自取。
其實天下人談論的神乎其神地‘長生訣’,就是《老子》第七章,短短七七四十九字。
這對你來說並非什麽好事,甚至可能於大道修行有損。你看看這腳下荒丘,掩埋了多少恩仇,一代神君的功業豈是簡單之事?是功德也是業障,非有大功德不可消此業力。神君並非是什麽修為果位,而是一種稱號,是一種威服與敬畏的象征。有萬人景仰也會有萬人怨恨,西昆侖有人至今仍然怨恨正一祖師。劃分兩昆侖,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一種放逐。
另一人認為能安天下無傷,是他要解悟地道。
化身是什麽?不是另一個我。也不能說就是我,其實說起來,每個人都是有化身的。比如說現代人上網發言,注冊不同的馬甲說不同的話,現實中彬彬有禮的人也會滿嘴汙言穢語,你甚至分不清他是什麽人?其實他自己心裏知道,所有地馬甲都是他,所有的話都是他說的,看似矛盾卻完完全全都是他自己。不說上網。就說現實中地每一個人──
在下屬麵前是頤指氣使的領導,在上級麵前是點頭哈腰的孫子,在家中是慈祥的父母,出門又是無良的流氓……張寶瑞就是*招搖撞騙起家,後來成了氣候又自立為人間聖賢,這看穿了並不矛盾。。化身五五的“神通”誰都有,你不能說哪一個就是他,其實都是他!
那麽修行人的修行又是怎麽回事?其實一開始就是要將這些所謂的“化身”都收起。比如我所學的丹道,金丹大成可稱真人,那麽金湯境界為何會被稱為“大成”?因為此時地境界是內外身心合一不二,真如常在了無分別,而且此時也渡過了妄心天劫。這樣的境界,就象澤仁曾經在正一三山對百合說的那句話:“心口相對,知行合一,應為便是願為。”
那麽再往上呢?到了陽神境界,精神得到了超脫,甚至能夠擺脫與形骸的束縛,那是一種純粹的存在自由,這是千古以來所有哲人的追求。這時的化身境界又是另一種含義。
要理解修行中化身境界,首先要能用一種超脫的眼界去看人生,自己與他人的人生存在,因為我們在做自己同時也在做他人。一個人從孩提時代起,形成思想學會語言、化為行動、養成習慣、確立性格、然後命運也就從此決定。回頭看這就是抽象的人生,當你能夠去審視這一切時,你看見的是自己,那麽這一雙超然的眼睛又來自何處?理解了陽神境界身外之身的含義了嗎?它是真的存在的,而且是超然存在!
有這種感悟與求證之後,那一雙超然的眼睛能看見多少個自己?與上述一人千麵的的情況又有不同,你看見的是在多少種視角下都能如一的自己?觀音菩薩可以是街邊賣棗的關大嫂,但關大嫂還是觀音菩薩,盡管她在街邊賣棗,區別隻在他人眼中。
(題記:在全書即將結局之時,寫一篇題記最後解釋一次──什麽是一流的性情,為什麽石野是一流的性情?
大家不要誤會,所謂一流性情,不是指這個人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是指這個人行事處處完美。一樣會有人恨他,一樣也會有人罵他,包括這本書的部分讀者。他也可能犯錯誤,也可能留下遺憾。那麽過人之處在哪裏?可以用一種特別的思路去認識──
網絡小說一度流行穿越與重生,這實際上滿足了人們心中的一種願望──假如人生可以再來一次,我會如何如何?假如知道選擇的結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我們又會怎麽去做?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不要告訴我你沒有,否則你就是性情一流。
一個人,如果重來一次,會盡力阻止很多遺憾的發生,石野也一樣。但是,遇到同樣的考驗,他有同樣選擇,重來一次他還是他,不必再添癡迷妄想。活在這種境界,就是一流的性情。)
很多人都希望有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尊嚴
縱然不屑於爭,但應自省立身,而後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