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二)

(2012-10-08 14:10:20) 下一個

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二)

我在《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裏說了一些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的理由,簡單的說所謂“甲午戰爭”是由5個小時的一場海戰奠定基礎和攻陷幾個毫無戰鬥力的防守的城市而告結束的,而這奠基性的至關重要的5個小時的一場海戰卻幾乎是全部來自一個軍火商(英國)的艦船之間的戰鬥。

雖然有德國的船還有日本山寨英國的船,但是大家不要被德國和日本在二次大戰的情況以為所謂“甲午戰爭”時期他們有多少實力和工業,因為那是1894年,距離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20年,距離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45年。

那麽,認識到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有什麽用呢?

我的這個帖子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希望你讀了這個帖子能有個感覺,因為事物的分類對於認識事物還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比如說物質的分類,還有動物和植物的分類,等等等等。

因為,如果是戰爭的話,比如說抗日戰爭等等,雖然“戰爭”沒有什麽嚴格的定義,但是,我以為“戰爭”的概念應該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一場戰爭的結果就不是幾個情報可以改變的,然而所謂“甲午戰爭”就可以由幾個情報決定,特別是“甲午海戰”部分。

所謂“甲午戰爭”的“甲午海戰”是可以由幾個情報決定,而日本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是知己知彼的

具體到所謂的“甲午戰爭”及其最重要的海戰部分“甲午海戰”,由於“甲午海戰“幾乎就是中國人和日本人開著英國軍艦的戰鬥,尤其是中日兩國的海軍都是英國顧問指導和訓練的,因此,英國的態度就是決定性的了,因為英國完全了解中日雙方的海軍情況,所以英國可以使中日任何一方做到知己知彼。

我以為當時的日本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是知己知彼的。大家自己判斷吧。

下麵我簡單說說所謂的“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從1840年6月的1842年8月,滿清戰敗,割地賠款;第二次中英法鴉片戰爭從1856年到1860年,滿清戰敗,割地賠款;中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滿清戰敗,又是割地賠款。

據維基百科:“1891年,戶部上奏停止購買海軍軍械三年。至此以後,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份應進行之改造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施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甲午戰爭”失敗的問題和原因在鴉片戰爭前就有了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一共54年左右,不僅滿清沒有什麽變化,也就是說鴉片戰爭失敗的問題都依然存在而且還可能更嚴重,期間又有第二次中英法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的戰敗,所以,滿清時的中國,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就是滿清的一拳沒打開,百拳就必然來了,比如說第二次中英法鴉片戰爭就是對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的如法炮製,以後的“甲午戰爭”雖然有一些具體的問題和原因,但是那些問題和原因在鴉片戰爭前就有了。

所以,我以為如果人們一定要找“甲午戰爭”滿清失敗的原因的話,那也得從找“鴉片戰爭”滿清失敗的原因開始。

大家可以對比國軍抗日自始至終的所有戰鬥、戰役和會戰,國軍的戰略戰術基本沒有變化,因此,雖然抗日後期國軍的失利有一些具體問題和原因,但是這些問題和原因在抗日初期就有了,所以,找抗日後期國軍的失利的原因就必須找抗日初期國軍的失利的原因。

那麽,所謂的“甲午戰爭”就沒有值得一提的特點了嗎?

當然有,“甲午戰爭”有非常值得一提的特點,那就是:認賊(英)作父!

“甲午戰爭”的特點是滿清認敵(英)為友

滿清在海防上基本是依賴英國的,雖然北洋水師有差不多一半的德國船,但是我前麵提到了,那時的德國工業當然也包括軍火工業是不可以跟英國相提並論的,所以不要以為那時的德國軍艦在軍艦中的地位跟奔馳寶馬在汽車中的地位差不多,因為當年英國是第一號超級大國,法國第二,德國最多排第三,比利時當年都不差,波蘭機槍也挺牛逼的,當然還有美國。

認敵為友,焉能不敗?

因此,與其說所謂的“甲午戰爭”滿清是敗於日本,不如說“甲午戰爭”滿清敗於英國更準確。

所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第一句:“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後來的八國聯軍,等等等等,它們的性質都不是戰爭,而都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一係列戰役,因為它們都是階段性的,都是以簽訂各種割地賠款條約而結束的戰役,所以,從戰略戰術上看,英法日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的八國的做法還是屬於有理(強權之理)、有利(不需解釋)和有節(簽訂不平等條約,沒有趕盡殺絕),至於原因可能是歐美帝國主義國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知己知彼的,他們知道吃不下全中國。

這裏,從日本人的對滿清的要求也可以間接證明所謂的“甲午戰爭”是英國人指揮日本人打的,因為日本人知道不是他們打敗了滿清,或者說沒有英國人的幫助日本人是得不到甲午戰役的勝利的。

後來,隨著日本的發展和國軍的退讓,日本人的野心就失去控製了,這個帝國主義侵華的戰略戰術上的戰役性情況直到第二次大戰的日本侵華而徹底改變了,日本要全麵侵華,日本要占領全中國,日本要打敗中國,日本要征服中國,日本要中國投降,因此,中國人民覺醒了,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了。

毛主席的原話好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而是人。”

但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和幾個情報還是可以決定戰鬥或戰役的勝負的,這也就是在戰役性的事件上,如鴉片戰役和甲午戰役上英國和日本是有優勢的,甚至是知己知彼的和有必勝的把握的。

所以,記得毛主席也說過“要打就大打,打世界大戰”的話,因為小打,也就是如果隻是打戰鬥性或戰役性的事件,那麽,一兩件新式武器的優勢和幾個情報或戰術上的選擇(比如說突然襲擊)就完全可以是決定勝負的了。

到第二次大戰帝國主義侵華的戰略戰術上的戰役性改變成了戰爭,那麽戰爭的勝負就不是一兩件先進的武器所能決定的了。

這一點可以從毛主席起草、周恩來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略見一斑: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這個不需要解釋了;

“三十年以來”是指以五四運動起點到建國(1919—1949),解釋一下就是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人不再認敵為友了,中國人結束了滿清“甲午戰爭”時認敵(英)為友的特點,也就是說中國人不再認為一些歐美國家是朋友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友了;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到建國(1840—1949),解釋一下就是從英國打中國的“第一拳”性質的鴉片戰役開始,以後是“百拳來”性質的趁火打劫,所有這一切都是中國人爭取獨立自主的一場反帝反侵略戰爭,而鴉片戰役後的等等等等都是這場反帝反侵略戰爭的一些戰鬥或戰役而已。

寫到了這裏,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第二句:“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所以,認識到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日本雖然是我們在甲午戰役中的敵人,但是日本背後還有我們的“真正的敵人”英國。

今天,在南海和釣魚島都是一樣,我們必須看到日本雖然是我們的敵人,但是日本背後還有我們的“真正的敵人”美國,而且還必須“要打就大打”,至少要擺出大打的姿態。

最後總結一下,認識到了日本背後還有我們的“真正的敵人”以後,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學習日本是不可能戰勝日本背後的我們的“真正的敵人”的。

最最明顯的事實就是,日本不僅沒有能夠戰勝西方,而且也不可能戰勝西方,因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脫亞入歐”,“脫亞入歐”怎麽可能戰勝西方呢?

當然了,作為任何一個中國人的個人,你願意怎麽向日本人學習都是你的自由。

但是,作為中華民族崛起的路線和方向,日本是沒有任何值得中國學習的。

如果一定要找日本的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的話,那也是不要學日本認賊作父,不要學日本“脫亞入歐”。

再說了,日本可以搞“脫亞入歐”,成為西方在亞洲的代理人或馬前卒,中國怎麽搞“脫亞入歐”呢?

中國不可能成為西方在亞洲的代理人或馬前卒,中國搞“脫亞入歐”就等於中國文明的消失。

微軟的explore和文學城的編輯好像亂套了,為了不丟我剛剛寫的這些,我就這樣貼上去了,大家先湊合著看吧,容我慢慢編輯編輯。

×××××××××××××××××××××××××××××××××××××××××××

-bmw330i- 網友對我的《甲午戰爭根本就不是“戰爭”》的回複很好,抄在這裏:“其他的論點不說,時間短就不能稱作戰爭?那第三次中東戰爭算神馬?

戰爭的意義和產生的影響和戰爭持續的時間並沒有什麽太大的關係 ,就像我提到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作“六日戰爭”他對現代戰爭模式的深遠影響不是其他很多曠日持久的戰爭所能比擬的。

1588年隻持續了一個夜晚的海戰埋葬的不隻是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更埋葬了大航海時代以來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統治全球航道的霸主時代 ,迎來了“日不落”帝國時代 ,

英西的這場英吉利海峽大戰更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海戰 。

而甲午海戰是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這種意義是不可取代的,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第一次成功的吞並了琉球(衝繩)、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台灣 ,直到今天的釣魚島問題都是1894年的後遺症....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在華利益擴張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在華利益,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日露戰爭”,而俄羅斯的慘敗直接導至俄國國內革命為後來的十月革命和蘇聯的建立打下伏筆 ,也為後來二戰後期俄國回絕日本求和保留“偽滿”的請求發兵全滅關東軍揮師朝鮮,美國慌忙製定3.8線而引發的南北朝鮮分立和後來的“朝鮮戰爭”埋下引線....

具有如此深遠意義的戰爭在作者眼裏竟然還不能算一場戰爭 ?!?

50年前的今天中印之戰又用了多久 ? 50年前的這個月差一點發生的那場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戰爭如果真的打起來也許隻需要幾小時我們就完了,那時候我們也就不會再有機會去評論這算不算是一場戰爭了......”

我的回答:“明白!也同意你的所有觀點!

人類的語言和概念有限,叫或不叫戰爭也不是什麽獎牌或獎品,我這裏說這些事件不是戰爭的目的並不是從它們的意義和產生的影響這個角度看的。

我是從勝負,或者說完全從軍事角度看這些事件的,因此我選擇把一兩件新式武器的優勢和幾個情報或戰術上的選擇(比如說突然襲擊)就完全可以是決定勝負了的一個或幾個軍事事件叫“戰役”,不說它們是“戰爭”,雖然他們的意義和影響可以非常的大。

我這樣看的目的主要是幫助我理解中國近代史,具體說就是從鴉片戰爭到49年中國建國,理解侵略者的優劣勢和被侵略者中國的優劣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