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95)
2013 (35)
自知之明是中西哲學都有的智慧,見於帕拉圖記錄蘇格拉底的對話錄和老子的道德經。
博大精深是當前中文流行的表述。
帕拉圖記錄的蘇格拉底對知識的論述,比喻人的知識猶如一個圓,圓圈之外是未知。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其圓就越大,圓周越長,所以他所知道的未知的知識就越多,因而越有自知之明。這個論述因為有形,而自生框架感,而更有邏輯性,和更有說服力。
老子僅僅說出道理,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而未做更深一步的論述。
道理都明白,但是碰到實際情況,XX博大精深,東方思維就隻停留在表述,引出一番自豪感,膜拜感,然後就停止思考,自作井蛙。
西方思維則會進一步思考,我這個圓到底有多大,我是不是獨特的圓,還有沒有其他的圓,我和其他圓交匯在哪裏,沒有交匯是不是因為我這個圓完全陷入了人家更大的圓的裏邊。這些都是西方自知之明的思考點。
所以有形的思維會產生框架感,讓人自發思考,引發討論,而容易進步。無形的思維因為沒有框架,會讓人迷惑,說教的產生滿足感,聽教的產生膜拜感,讓人停止思考,因而止步。
最後,讓我展示文藝複興時期拉斐爾畫在教皇閱讀室的一幅壁畫,這幅畫是文藝複興的標誌,名叫《雅典學院》。這幅畫主題,是帕拉圖和學生亞裏士多德有關知識的哲學辯論。
帕拉圖認為,人的智慧來自天性,亞裏士多德則認為,人的智慧來自於學習。畫中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中軸線把天生派和學習派的哲學家分成左右兩邊,每一個沉思的哲學家都代表著思考點,每一群討論的人都代表著辯論點,每一個偷窺者都代表著學習點。而帕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辯論則是這幅壁畫的焦點。
在亞裏士多德代表的學習派的最前麵,拉斐爾向觀畫人展示的,的是拿著圓規正在展示證明題的歐幾裏德。圍繞著歐幾裏德的幾個學生,分別是專注的小男孩,開始領悟的少年,指著圖形問天的青年,和因領悟而欣喜若狂的新學者。這代表著學習的幾個過程。拉斐爾在專注的小男孩和開始領悟的少年旁邊,特意留下無人的空間來表現《幾何》的吸引力,和人類天生的求知欲望。
在梵蒂岡的教皇閱讀室,這幅壁畫畫在牆上有一定的高度。拉斐爾特意把《幾何》的主題畫在最容易引人關注的地方,剛好可以平視,觀畫人甚至可以與畫中人一起思考歐幾裏德展示的那條幾何題。"Let no one ignorant of geometry enter",拉斐爾把傳說中刻在雅典學院大門的字刻畫在了這幅畫的入口。
這幅畫雖然表現了希臘哲學的“博大精深”,學習,思考,辯論,才是這幅畫要表達的主題,也代表了希臘哲學的精髓。這就是西方哲學對“博大精深”和“自知之明”最好詮釋。
PS1:拉斐爾把自己也畫進了學習派最謙虛的角落。
PS2: 這幅畫成畫的時間是1509到1511年,大至是中國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悟道《陽明心學》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