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太太和我都禁不住回頭討論這部電影。最近看到陳默博主的影評 “我看‘The Power of the Dog’”(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yhouse/11265334.html ),不禁拍案叫好。搏主對於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內心的理解準確,到位,而且有深度。尤其難得的是,博主對導演明裏暗裏設下的重重疊疊的坑(隱喻)都能洞察把握,或者像博主自己說的沒有被導演“難倒”,確實令人佩服。博主的新片介紹既引人入勝又恰到好處,體現了博主很高的水平。好文章。
不過盡管如此,對於電影本身仍然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因此想順著陳默博主的新片介紹接著點評幾句,算是觀後感吧。當然,如果您打算將來要看這部電影,為了躲開劇透,請就此打住。
這是一部另類的西部片,裏麵荒野,牧場,牛仔,客棧,友情,仇恨,死亡,一樣都不少。所不同的,是它從性別,性取向和性格三個層麵對兩個主角,Phil 和 Peter,的複雜心理和人格作了一個細致而完整的展示。導演Jane Campion 對這三個層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把握,可圈可點。
Phil 高挑挺拔,眼神犀利,同時也手段高強,是一眾牛仔的受尊敬的老板和崇拜偶像。但同時他又為人冷峻孤傲,甚至陰損刻薄。在餐館裏對其他客人盛氣淩人,對Peter的娘炮舉止肆意羞辱,對Rose的欺淩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靠著一幅硬漢做派,Phil展示了他男人的一麵。但另一方麵,導演又細膩地刻畫了他深藏的內心。隨著他曾經的好友兼恩師Bronco 名字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隨著我們看到他遠離牛仔和妓女的舞會獨自回到漆黑的旅店,隨著他在一處不為人知的溪邊的私密的舉止,人們終於明白,Phil是一個同性戀。得知了Phil的性取向,他的看似矛盾而複雜的性格就有了一個順理成章的新解。還記得電影 “斷背山”嗎?那是講1963年的懷俄明,而Phil生活的時空,是1925年的蒙大拿,早了40年。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將同性戀視為少數人的自然選擇,但同性戀在那時卻被看成是墮落的社會病甚至是變態的性犯罪。因此,Phil的硬漢的宣示,隻不過是保護自己隱秘的性取向的一層外殼。他那看似冷血的性格和粗暴的待人接物方式,是對他內心感受到的來自各方麵的敵意和歧視的反彈。導演並沒有刻意地表現Phil所受的傷害,但她確實給出了一些蛛絲馬跡。當州長來訪兩兄弟的父母對Phil的態度明顯比對George的態度冷淡,顯得怪異。而在Phil的葬禮上老母親塞給Rose的首飾以及老父親答應來過聖誕節都似乎表明,Phil的死使得父母一家和George 一家有了正常的家庭關係。George的態度更耐人尋味。電影開頭不久,Phil 和George 連鑣並駕,Phil 熱切地建議弟弟一起進山像Bronco那樣打鹿烤鹿肝吃,George卻拉長了臉一言不發。導演花了很多篇幅來展示兩兄弟的親密:兩個成年人仍然合睡一張小床;Phil每逢喝酒就寢都要招呼弟弟,等等。然而奇怪的是,當Rose帶著George在山頭跳舞,George留著淚說,不再孤身一人真是太好了。這樣看來,George對那個無微不至的哥哥並沒有多少家人的溫情。所以,盡管外表光鮮亮麗,Phil的命運其實更加悲催:真實的自我和內心的欲望都必須壓抑,年輕時的戀人的離去久久不得釋懷,家人對他私生活的抗拒和抵製。有了這多重的壓力,應該不難解釋Phil 對Rose不近人情的心理折磨,以及對Peter跳躍的極端激情:先是厭惡後來依戀。
Peter是一個在外形和行為舉止上都很女性化的角色,他白皙修長,有靈巧的手指和會說話的大眼睛。然而所有的人都被他纖細的外表迷惑了,沒有看出他強大的內心。那麽什麽是真實的Peter呢?導演給了他兩次機會來說明。一次是影片的第一句旁白, “我爸死後,我隻想要我媽開心。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算什麽男人?” 另一次是Peter 和 Rose 打網球的時候,Rose說以後不讓他在室內解剖小動物,Peter的回答是,“一個男人如果總是聽媽媽的能有什麽出息?”所以,男人是他的性自我定位。Peter也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無助而軟弱。電影有很多場合都展示了他內心的強硬。在餐館裏受到Phil和牛仔們的嘲弄和羞辱之後,Peter憤然摔門而去。他會躲在角落裏哭泣嗎?No! 他在屋外若無其事地玩起了呼啦圈。他泰然自若地穿過嘲笑他的人群,自顧自欣賞樹上的鳥窩,全然沒有把那些人放在眼裏。和許多人一樣,Phil從一開始就看錯了Peter, 先是以為娘娘腔代表了軟弱,後來認識了他的強硬卻沒有發現他的決絕,而這個錯誤對Phil是致命的。要給Peter的人格做一個界定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如果他的性別和他的性認同一致的話,他應該不是同性戀。他應該也不是雙性戀或有變性傾向,至少電影沒有暗示這一點。所以,用當今進步左派提出的酷兒(queer)概念來定義Peter也許是最恰當的,就是指那種介於傳統的男女範疇之外或者之間的某種性認同。我想導演或許沒有想到,她創造的這個銀幕形象會為一個模糊不清的關於性的社會學概念提供一個具體的例證。
最後再說說Peter的動機。請注意導演的處理:電影以Peter的獨白開頭:“我爸死後,我隻想要我媽開心。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算什麽男人?”也是由Peter用聖經詩篇結尾:“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親人脫離犬害”。幫助Rose擺脫Phil的霸淩,肯定是一個足夠強大的理由。但也許理由還不止於此。可以說,Phil代表的是一種牧場和牛仔文化;而另一方麵,Peter的父親生前是醫生,當Rose接他到牧場的時候,一身城市學生裝的Peter特地帶了一大摞醫學書。從這裏我們看到了牛仔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間的碰撞。George雖然身在牛仔文化圈,但他向往由西服,夜宴,鋼琴,交際舞所代表的城市文化。所以,在影片結尾,當Peter看到Rose和George溫情相擁時,臉上閃過一絲笑意。
非常同意您對 Peter 視角的闡釋補充,我想回頭在博文裏補上。
無論有意無意,我承認我寫博時回避了對 Peter 的剖析。大概是潛意識裏覺得太難太黑暗,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居然如此心思深沉,睚呲必報 (或是防衛過當?),令人齒寒。您對 Peter 的分析有點有麵,非常精準,大讚!
敬祝新春愉快!
小說中Peter的父親是因為受到一個牛仔的羞辱後精神崩潰而上吊自殺的,用的是客棧樓上固定消防工具的繩子。電影把他父親的死整個隱去了,卻給了他父親上吊用的繩子一個特寫鏡頭。至於逼死他父親的牛仔是誰,已及Peter是否知道那是誰,小說作者沒有明說,電影導演也秉承原作者的風格,留給觀眾自己去發現。
我也找到了您對這部電影發表的評論。必須說評論非常精彩,水平極高。您對電影細節的把握是出類拔萃的,對電影的主題和意義的理解精準到位,人物的分析很生動,對導演的藝術風格也有很具啟發的評論。不知何故當時為何錯過了。謝謝您的分享。
您的評論中有一點我特別有共鳴,就是導演對鏡頭的運用。您用了兩個段落來討論“偷窺”。我也注意到兩處不同尋常的鏡頭運用。一次是在樹林中Phil改變對Peter態度的那場戲。Peter到達時用的是Phil的視角:虛化的Phil的後腦在鏡頭左下角,遠景是Peter, 焦點在Peter身上。二是Phil中毒去醫院躑躅前行的鏡頭,攝影機置於樓上的幾扇窗戶後麵,隨著Phil前行。這時用的是Peter的視角。您對運用這種拍攝手法的目的,解釋得很貼切:這是要表現Phil的人物設定。我想補充的是,這種解釋也適用於Peter,因為這時的鏡頭,就是兩人的眼睛,而他們那時所看到的,都在他們不願為人知的內心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尤其讚同對 Peter 的剖析,精細全麵。
我也寫過一篇觀後感,《性格,命運和時代的悲劇:我看》,在我的博客裏可以看到。本著以文會友的目的,不怕寒磣也特來獻寶。
您也看得細致,評得到位。鼓掌。
您提到《斷背山》,我是先看了小說再看電影的。小說很短(20多頁而已),最後的結尾讓我痛不可當,非常感動。當然李安的電影也非常好。但原著那麽短卻充滿張力,我很佩服。巧的是,《斷背山》的作者Annie Proulx就是看了”The Power of the Dog"的原著得到啟發,從而創作了她的“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收錄在Proulx的《Close Range》短篇集中。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