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信耶穌有什麽用?”

(2019-03-17 12:43:48) 下一個

很多人問過我,“信仰耶穌到底有什麽用?”信仰的作用很根本、也很直白,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是因為幾代人以來,中國官方強烈地敵視基督教,屏蔽有關信息,造成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基督信仰無知,對信仰缺失的惡果視而不見。我就用愛情作例子解釋有信仰和沒有信仰之間的差別。

基督教認為,愛最神聖、心靈高於物質。所以在基督教文化圈裏,人們普遍認為,“愛情”就是你愛你眼裏的最好、最美的人,不計社會阻力或現實困難。你追求這樣的愛情,當然就經常會有障礙,有時是巨大的障礙。比如羅密歐和朱麗葉來自兩個世代仇恨、不共戴天的家族。可想而知他們相愛,要克服的困難有多麽巨大。並不是說每個基督徒都是像羅密歐或朱麗葉那樣的情聖。在基督教的世界觀裏,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軟弱。但基督徒崇尚完美,普遍認同那樣的愛情觀。在追求這種愛情的過程中,你必須堅定信念、運用智慧、有排除萬難的勇敢。如果你成功了,有情人終成眷屬,你當然會非常幸福,而且你也有內在的動力忠於愛情,抵製見異思遷,因為對方本來就是你心目中最好的人,好過其他所有人。你不會輕易為了“次好”而放棄“最好”。

在推崇這種基於心靈的愛情的社會裏,其他人看到你的愛情,就羨慕你的幸福,佩服你的忠誠,欣賞你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智慧、和勇敢。這樣美好的例子多了,整個社會都推崇愛情、讚美愛情。如果有些人因為各種障礙,追求愛情而不得,人們也會佩服他們的努力,尊敬他們的真誠,覺得即使失敗了,故事也悲壯淒美。而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因為是美好愛情的一部分,所以大家愛屋及烏,覺得因愛而生的性行為自然、健康,也是好東西。總之,正是因為基督教文化把愛情定義在心靈的基礎之上,高過物質和社會考慮,才促使人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展現各種美好和偉大的品質。基於心靈的愛情催人向上,又使得整個社會崇尚愛情,歌頌愛情,正麵看待性行為。

我的《為什麽那麽多人認為物質決定愛情?》一文討論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愛情觀,就是很多人把“愛情”降格到了物質和利益的層次,變成了在社會規定的條條框框內找個“局部最優”。其實不但現在如此,傳統的中國婚姻觀也是基於物質的,也是在各種社會限製的條件下、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尋找婚配對象。相信這種“物質愛情”的人,本能地懂得,這樣找來的配偶不是真正的最美、最好。所以即使得到了對方,他還會自然地掃描周圍環境,探尋比對方更美、更好的人。他也許恐懼背叛對方將帶來外在懲罰,但他從來就沒有多少內在的動力忠誠於對方。這一點在中國男性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樣的人占主流的社會裏,對婚姻忠誠、一夫一妻製等理念,就缺乏大眾的支持。

因為“物質愛情”的定義本身就是基於社會要求,所以相信這種觀念的人,從一開始就把現實看得高過內心情感,就屈服於社會的約束,不會去追求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的艱難而偉大的愛情。接受這種觀念的社會,也不可能推崇那樣的愛情。打個虛擬的比方,嶽飛的兒子不太會追求秦檜的女兒。即使真發生了,中國人也會罵他們不忠不孝,不會像莎士比亞和曆代西方大眾那樣頌揚這種違逆家族意誌的愛情。按照“物質愛情”的觀念找尋配偶,本質就是一個趨利避害的過程,當然就不需要什麽大智大勇。這個過程也許需要用腦,但用腦的層次較淺,算得上精明,但不是什麽智慧。比如北宋大將石守信的兒子娶了趙匡胤的女兒,或者薄一波的兒子娶了穀景生的女兒,都曾被中國大眾認為是美好姻緣。這些當事人也許有關於權力和利益的精明算計,但沒有什麽讓後人覺得可歌可泣的浪漫、勇敢、或智慧。

再深入地看 “物質愛情”的內涵。持這種觀念的人把愛情看作一個“羅筐”,裏麵裝著人的性本能和利益考慮。從旁觀者角度看,其中的利益計算把愛情變成生意。雙方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他們的“愛情”就成了用我的物質和社會條件換取你的物質和社會條件。這並不美好或高尚,也不令人感動或神往。一般平民百姓,利益考慮相對簡單、量小。所以在他們眼裏,物質愛情中的“性”經常遠比利益考慮更吸引人,是愛情裏最重要的內容。比如一位醫生朋友就聲稱,“用婦產科、泌尿科(男科)的醫學知識就可以完全解釋愛情”。這種思想在中國人中廣泛存在,造成一種可悲的社會後果。每個動物都有性衝動,在這點上人與動物沒有本質區別。缺失了精神愛情的襯托,一般人就覺得“性”低級、庸俗、甚至肮髒。而物質愛情和性本能又緊密相連。於是在相信物質愛情的社會裏,愛情在很多人心目中並不高尚,不值得拚命追求。

“物質愛情”的兩個部分,性本能和利益交換,都不能讓人由衷地感動、佩服、欣賞、或頌揚。就像古今中外的人都仰慕真心愛情一樣,對物質愛情的輕蔑也是超越文化和時空的,裝也裝不出來。比如出於禮貌和麵子,幾乎任何男女關係,現在都被稱作愛情。但是很多根據利益考慮選擇配偶的人,走過半生後回首往事,自己都覺得沒有意思,虛度了青春。基於物質的愛情與婚姻,千百年來都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所以中國人對待愛情,一直沒有西方人那麽尊敬,而更多的是偷窺、調侃、甚至鄙視。比如著名京劇《蘇三起解》描寫眾官員提審蘇三,追問她與男主角王景隆之間的感情經曆,態度輕狎,問話的重點是,“這初次開懷的是哪一個?”、“院中苟且之事也要問”,等等。其中“初次開懷”指初夜,“苟且之事”指性行為。在中文裏,“愛情”、“愛人”、“做愛”等這些帶褒義的詞,都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之前中國人常用中性、甚至貶義的詞描述它們,比如“男女私情”、“相好”、“苟且之事”等。《蘇三起解》成書於明代。而類似時代的西方主流文學,從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到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談》、再到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受基督教精神的影響,對愛情的態度要尊重得多。

總之,並不是所有被稱為“愛情”的感情都一樣美好。基督教告訴世人,愛是神聖、愛情源於心靈。隻有堅守這樣的信念、並勇敢地追求,愛情才可能美好、偉大。沒有基督信仰,愛情在中國就降格成性本能加利益計算,情侶們就無處尋覓克服困難必需的精神依靠。為了婚戀順利,他們選擇躲避困難,卻同時也喪失了浪漫與激情。這種沒有信念的愛情,不能讓當事人幸福,不能感動旁觀者,也不值得社會崇敬。愛情的美好不是憑空來的。基督信仰使愛情升華,超越動物本能、超越物質考慮,愛情才美好。在中國,“基於心靈的愛情”的概念、以及社會推崇愛情的態度,都是在近代從基督教文化圈傳來的“進口貨”。現在,幾乎每個中國年輕人都向往真心的愛情,隻此一點就說明基督教對中國很重要。因為排斥基督教,數以億計的幾代中國青年,與真心、美好的愛情隔絕。所以中國人應該重新接受和學習基督教思想。

二零一九年三月於美國家中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https://www.lyz.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為了讓中國國內的朋友讀到這些文章,建立了下麵的博客網頁 https://www.lyz.com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遍野無塵 寫道: 在基督教廣泛在中國傳播時,中國有沒有美好的愛情故事?

作者回複:愛情從心來,跨時空、跨種族。中國古人當然內心也有愛情。問題是中國傳統思想漠視愛情,對愛情理解淺薄、錯誤,傳統社會不尊重愛情,所以造成美好的愛情故事少,而且不被正確記載。這類似在文革時對待民間經商。那時的中國老百姓當然也有經商的內在需要和能力,但社會思想敵視商業,社會主流不接受商業,造成中國人當時經商的很少,對社會有推動的成功商業就更少。

我在《愛情的簡單道理》裏講到:古代中國文學和藝術對愛情有生動的描寫,比如遠古的《詩經》,浸透著思想自由奔放的先人對愛情天然的向往和崇敬。但是最近數百年裏占主流的、直接影響當代中國的傳統思想,包括儒家哲學和道德、家族和宗法製度、政治和社會製度等,總體上漠視愛情。隱含的意思就是,愛情不重要,甚至不值得被談及。這套思想認為,兩性關係的最高目的是傳宗接代,所謂“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把男女關係終極物化,決定了其中的任何部分,都要依附於這個現實目的。所以婚姻要從父母之命,而父母的目的就是延續香火。自主和浪漫的愛情,被認為是“男女私情”,雖然大量出現在章回體小說和戲曲裏,但是屬於俗文化,僅供人消遣,不登大雅之堂,在主流社會裏沒有地位,在現實生活中也不被他人尊重。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駱駝123456' 的評論 :
不想討論細節。
你能不能斷言,在基督教廣泛在中國傳播時,中國有沒有美好的愛情故事?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遍野無塵評論,"元代時,王實甫基本唐代的故事改寫的西廂記就是描寫“基於心靈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基於唐初的故事,還有很多,那時候基督教並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至少說明你的所謂【都是從】基督教文化圈來的進口貨是非常不確切的。是不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因為受了基督教的影響?"

作者回複, 我在《愛情的簡單道理》一文中專門有一節討論中國古代愛情文藝。不太長、但在這轉載,還是太長了,所以我隻挑關於《梁祝》的一小段:

(引文開始)
第三個被經常提及的中國古代愛情經典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出現在唐代初年的梁載言《十道四蕃誌》。其記載隻有一句話,“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塚。”

一兩百年後,故事開始有了情節。唐朝張讀《宣室誌》提到,“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可見,在唐朝時的最初的故事版本裏麵,完全沒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二人的感情互動。

即使在西方思想大量進入中國的前夜,在明朝末年,馮夢龍《情天寶鑒》裏的版本,還是沒有任何二人之間的感情互動、或相互期許:“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嚐同學。祝先歸,梁後過上虞訪之,始知為女。歸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若有所失。後三年,梁為鄞令,病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適馬氏,過其處,風濤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塚,失聲哀慟。忽地裂,祝投而死。馬氏聞其事於朝,丞相謝安請封為義婦。和帝時,梁得顯靈異效勞,封為忠義。有事立廟於鄞雲。”

在現代中國青年心目中,“文君當壚”和“梁祝”等故事的浪漫淒美,大都來自於電影、電視、和古裝戲劇等媒體。這些都是近、現代創作的文藝作品,其實都是基督教文化圈的浪漫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文藝人依據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古代故事再加工的結果。現代小知識分子們經常美化自己接受的中國傳統思想教育,不敢直視這些思想的粗陋。他們把加入西方思想和精神的作品當作中國傳統,然後與西方作品對比,得出結論說,“中國傳統作品也有和西方文藝類似的思想和精神,所以我們繼續為中國傳統而驕傲,拒絕和抵製西方文化”。這是多麽的愚昧可笑!
(引文結束)

全文在: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482/201804/33427.html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唐代的故事改寫的西廂記就是描寫“基於心靈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基於唐初的故事,還有很多,那時候基督教並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至少說明你的所謂【都是從】基督教文化圈來的進口貨是非常不確切的。是不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因為受了基督教的影響?

如果認為基督教對愛情的影響使得人們追究“基於心靈的愛情”,那你應該證明在基督教的文化圈中,離婚率是遠遠小於非基督教社會的離婚,因為你認為“基於心靈的愛情”才能長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