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漫談美與愛情的哲學意義》第四章
圖9. “情人眼裏出西施”。眾人眼裏的她經常是現實中的她,止於感官感知。情人眼裏完美的她,眾人看不見,包含表象背後深藏的美,超越感官感知,來自有情人的內心領會。
這篇要談談對每個人都重要的美---愛情之美。我們的中華先哲們從不談愛情,也極少談美。比如《論語》沒有愛情,隻有一句涉及“美”,“君子成人之美”,翻譯為“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其中的“美”背後並沒有什麽深刻思想。相對比,古希臘人從來重視美與愛情。柏拉圖是世界上第一位係統討論美與愛情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係宏大,曾把美與很多哲學概念聯係在一起,比如善、真理、德行、知識等。但他著墨最多、討論最深刻的是美與愛情的關係。他認為美是愛情的終極目的,愛情是人追求美的過程。相關著作包括《會飲篇》(Symposium)和《斐德羅篇》(Phaedrus)。他不但開創美與愛的哲學先河,而且出手就是高峰。
柏拉圖提出“愛情階梯”(ladder of love)理論。按現代人觀念,其具體內容稍顯過時,為簡明起見,這裏不詳細討論。但其總體框架依然有效,是這裏的重點。這個理論把愛分成多個層次,從低到高、由淺入深:
1. 愛肉體之美。最初級的愛與美,屬於現實世界。
2. 愛對方的靈魂之美。專注一個人,進入抽象世界。
3. 愛知識與規律之美。超越具體人,在抽象世界裏深入。
4. 愛純美。這是柏拉圖認為的、最高級的愛與美。純美,就是真善美之中的美,是善的一種表現,位於抽象世界的頂部,僅次於善。
基督教哲學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理論。《聖經 哥林多前書》寫道,“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段話講出了關於愛的知識與規律,覆蓋了“愛情階梯”中的多個層次,尤其是第3、4條,充實了其內容。《聖經》還說神是愛。神的愛是忘我的愛,所以在基督教哲學中,愛不止於純美,最高級的愛在於“忘我”。這相當於為“愛情階梯”增加了更深刻的一條:
5. 耶穌之愛,重點是“忘我”。
柏拉圖生活在大約2400年前。古老的“愛情階梯”理論經得住現代經驗的測試嗎?讓我們以常見的、情竇初開的少年愛上女生為例,看看這個理論是否還站得住腳。在我經曆過的、和我知道的例子裏,雖然男生感情經常是模糊的,但他幾乎總是從一開始就愛對方整個人,包括愛女生的外在長相與內在性格。男生會完全信任他愛慕的女生,主動維護女生,願意為女生遠離惡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甚至願意為女生犧牲自己等。簡單講,男生對女生的感情在一開始就囊括“愛情階梯”中所有5個層次。如在上圖中,情人眼裏完美的她,其中包含愛與美的多個層次。但這種愛情並不是非黑即白,可能有模糊區域;隨時間變化,在每個層次上都可能搖擺、有進有退。這個觀察結果與柏拉圖的想法不同,更符合基督教思想。柏拉圖強調愛與美中不同層次之間的嚴格邏輯關係與時間先後順序,但基督教認為愛與美都是神的特點。神是人格化的、可以像人那樣隨場合變通,所以愛與美的不同層次之間不需要保持生硬的邏輯高低關係或時間先後順序。
但這類觀察也表明,古今哲學家們,包括柏拉圖和康德,關於美與愛的核心觀念和總體框架依然有效:
1. 愛與美緊密相關。少年突然愛上少女,幾乎總覺得女生最美、並且完美。愛與美如同孿生,很難分清楚彼此界限,其實是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美用來描述對方,愛則用來描述自己內心狀態。
2. 正如康德所說,男生覺得女生美,是不自主的判斷。因此男生愛上女生,也是不自主的。人們常說“墜”入愛情,就是表達這種非自主性。
3. 如柏拉圖以為的,美確實客觀存在,但美不在現實中。女生的美不由男生決定,不以男生意誌為轉移,所以是客觀的,讓男生無法自拔。“情人眼裏出西施”,隻有愛她的男生覺得她那麽美,其他人不覺得,說明女生的美中至少有一部分不在現實裏。現實裏的美,比如感官層次的好看,大家都看得到,並且看到的都一樣。
4. 愛與美確實分多個層次。如柏拉圖所說,既在肉體層次、或現實世界裏,又在抽象的彼岸世界裏。也如康德所說,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感性。既需要底層的直覺,又需要高級的理性、對愛的崇拜等。
“對愛的崇拜”在愛情裏至關重要。沒有這種崇拜,人幾乎不可能有愛情。我知道一些人,很早就在心裏明確決定,自己是否真喜歡誰沒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婚戀一定要有助於自己前途、絕不可傷害自己前途。因為缺乏對愛的崇拜,他們要麽從沒真覺得誰美、從沒真愛上誰。要麽有過,但他們主動壓製和割斷,造成內心經驗短暫。這樣淺嚐輒止,他們自我剝奪了深刻領會愛與美的機會。所以他們會問,“愛情到底是什麽?我怎麽從來沒遇到過愛情?”
真善美義愛是一體,存於彼岸世界。它們是統一的,互相之間不可分割,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表現而已。柏拉圖認為它們以固定的、機械的、邏輯的方式統一到善。基督教則認為它們都統一到人格化的神,是神的不同特點,或神表達自己的不同方式而已。
(Ex.14) 西方文明基本觀念:真善美義愛是統一的。
這個信念有個推論,國人尤其難以接受。“真”隻在彼岸世界、不在現實世界,表明彼岸世界才真實,現實世界不真實。現實隻是彼岸世界的影子,現實的真實性來自彼岸世界。影子有時忠實反映本體,有時歪曲反映本體。隻有當現實忠實反映彼岸世界時,現實才真實。否則現實就不真實、欺騙人。
(Ex.15) 彼岸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唯物主義認為,現實就是真實,二者是一回事。怎麽可能抽象的彼岸世界比現實更真實呢?愛情中“情人眼裏出西施”現象作為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感性理解這件事。對比“情人眼裏的她”與“眾人眼裏的她”,前者存於彼岸世界,後者存於現實中。前者不但包含男生關於女生的現實感知,還包括對女生性格、內心想法等的深層認識。而後者一般隻包含關於女生的現實感知。所以前者比後者更全麵,更忠實地反映她的全部,也就更真。阿奎那說,真就是人的頭腦與對象事務相符(Ex.7),其中對象事務跨越整個世界,既包括現實、也包括彼岸世界。而女生的性格、內心想法等,就代表她在彼岸世界裏的存在,是她的重要部分。
圖10. 愛情中女生和她父母看待男生時的分歧。A是現實中的男生,女生與她父母都看到。B是女生看到的、男生將為她帶來的前途,女生父母經常看不到。女生基於A構想B。B存在於女生頭腦裏,屬於抽象世界,包括女生對男生本質的認識、對世界與愛情的認識、對愛情的信心等。B比A更全麵反映男生,所以更真實。
換個角度,考察愛情中女生和她父母如何看待男生,可能更容易讓大家理解為什麽看不見、摸不著的彼岸世界反而比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世界更真實。我們這代男生年輕時都是窮小子,遇見過很多類似例子。女朋友與她父母對男生看法不同。她父母注重現實中的男生,因為這個版本看似真實可信。在他們眼裏,男生初出茅廬、年輕無知、一無所有。女生當然也看到現實中的男生,但同時著眼於未來,看到男生的內心、品質等,就是他靈魂的方方麵麵,並對他有信心,相信他能為自己帶來幸福,這是關於男生的另一個版本。如果你是這位幸運的男生,你會覺得哪個版本更接近真實的你?
如果你的女朋友愛你、且心智足夠成熟,你當然覺得她比她父母更了解你,她心目中的你比她父母心目中的你更接近真實的你。人都有本質,包括人生信念、品格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屬於物質世界,卻經常恒久,更能代表人。而人的現實處境,比如出身階層、工作職位、收入水平、衣著長相等,看似實在,卻都是暫時的,會隨時間流逝而改變,反而不那麽代表人。
年輕時的一對戀人,男生看女生“情人眼裏出西施”,但這個“西施”形象無從查證,幾十年後大概雙方都淡忘。而當年女生對男生的期許經常更實在,人到中老年後也容易核實是否兌現。所以每對中老年夫妻都可以回想一下當年妻子如何看丈夫,也許就理解了為什麽抽象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