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中文論壇網站上旁觀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有人問,經常聽人說起“薛定諤貓”,到底什麽意思?為什麽貓既是活的又是死的?幾個回答很有代表性:
1. 微觀世界很奇妙,各種詭異的事都存在,與我們熟悉的宏觀世界很不一樣。
2. 就是個概率問題。如果人不打開暗盒,裏麵的貓既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人打開看, 結果揭曉。量子力學把這叫“坍縮”。
3. 第三個人熟悉量子力學,同意第一位,進一步解釋道,量子力學中有個“退相幹”過程,指宏觀事物由大量微觀粒子組成,它們之間互相幹擾,造成很多量子現象消失。人生活在宏觀世界裏,所以無法理解貓同時既活又死。
這幾位都道出“薛定諤貓”的一些特點,但都沒說透徹,所以問的人聽完後還是似懂非懂。我在國內接觸過名牌大學物理係老師與同學,出國後又遇到過一長串國內物理專業頂級畢業生,也都存在類似理解上的模糊與缺失,所以覺得有必要認真討論一次。
量子力學的誕生歸功於三個人,海森堡、薛定諤、和玻爾。量子概念最早於1900年進入物理學,但長期沒有完整理論。1925年中,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Matrix Mechanics),是曆史上第一套邏輯自洽的量子力學體係。1926年初,薛定諤發布薛定諤方程,創立“波動力學”(Wave Mechanics),把量子力學歸結為波運動,與矩陣力學對峙。1926年夏,量子物理創始人之一,德高望重的玻爾出麵主持,希望將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歸納融合,但遭薛定諤抵觸。1927年10月,在著名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上,玻爾和海森堡聯手推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采用海森堡的矩陣力學作為基本哲學思想,但在方法論上更倚重波動力學。
圖1. “史上最聰明的合影”,攝於第五次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 1927.10.24-29)。其中標注出本文出現的一些人名。這次會議和這張照片都很有名。
哥本哈根詮釋迅速成功,至今依然是量子力學主流詮釋。但薛定諤一直不能接受,他因此被逐漸邊緣化。經過近十年認真思考,他在1935年寫信給同樣反對這個詮釋的愛因斯坦,信中提出“薛定諤貓”思想實驗。他的貓既生又死,意在彰顯哥本哈根詮釋多麽荒謬。但他肯定沒預料到,這隻貓現在卻成了全世界初學者理解哥本哈根詮釋的重要工具。
薛定諤是量子物理頂級大師,把心得說給另一位物理學頂級大師愛因斯坦聽,卻選擇用一隻貓承載自己的思想精華,而沒有選擇任何真的實驗或具體觀點。為什麽?因為薛定諤、連同愛因斯坦,之所以反對,並不在於那些細節末梢。他們從一開始就看懂了海森堡的思想本質。他把唯心主義哲學直接引入物理,認為現實世界背後有個彼岸世界,正麵挑戰主導科學界幾個世紀的實在論、或稱科學唯物主義,才讓那麽多頂級科學家極端不舒服、堅決反對。很多人至死不渝。
(Exp. 1) 海森堡把唯心主義哲學直接引入物理。
圖2. 左:現實世界,其中貓隻可能活、或者死,不可能同時既活又死。右:對應的狀態空間,是個抽象數學空間,其中存在狀態矢量|S〉 = a*|死〉 + b*|活〉。符號|•〉是狀態名,代表列矢量;|死〉和|活〉是狀態空間坐標係的單位矢量;a和b是複數。狀態空間是二維複數空間,也是四維實數空間,再算上時間軸,就是五維實數空間,在現實中不存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範圍。
海森堡發明了,或更準確地講是“發現”了,現實世界背後有個抽象的量子狀態空間。以薛定諤貓為例,在現實世界裏,貓有且隻有兩種可能,生或死,不可能同時既生又死。但海森堡構造了一個數學空間,就是上圖右側的抽象狀態空間,以“貓死了”為x軸,以“貓活著”為y軸,並定義兩個單位矢量:
它們是狀態空間的“基底矢量”,分別定義x軸和y軸,對應“基底狀態”。狀態空間中任一點都可以表達為:
在現實中,a和b取值嚴重受限,隻能是0或1,|S〉必須是基底矢量之一。但狀態空間是個數學空間,隻受數學原理製約,不受現實製約, a和b在其中取值更自由,包括可以是複數,隻要滿足:
其中|a|^2和|b|^2 分別代表“貓死了”和“貓活著”的概率,二者之和必然為1,所以|S〉是單位長度矢量。這是“玻恩定則”,指量子狀態出現的概率是它複數係數長度的平方,由海森堡的老師玻恩首先發現。為便於理解,這個例子假設a和b為實數,|S〉落在以(0,0)為圓心的單位圓上。如果a和b為複數,|S〉的軌跡是4維空間中3維單位球麵,一般人難以想象。
很顯然,當a和b取非0、1值時,|S〉在現實中沒有對應狀態,隻存於狀態空間。一個簡單例子,假如a和b為實數,且貓死和活的可能性一樣高:
這就是一個讓很多人疑惑的 “薛定諤貓同時既生又死”狀況。他們疑惑,因為他們眼光局限於現實世界。海森堡為量子力學打造的抽象狀態空間不在現實裏,而是唯心主義哲學講的彼岸世界,或更準確地講,是彼岸世界裏的一部分【17】。
(Exp. 4) 所有獨立於物質世界和人腦而存在的東西構成彼岸世界。
當年圍繞哥本哈根詮釋展開大爭論時,相關物理學家們懂得它的唯心論本質,包括海森堡、玻爾、薛定諤、和愛因斯坦。但我從沒讀到中文教科書或專業文章寫出這點,也沒遇到過在中國的老師或同學說出這點。這就是為什麽中文論壇裏大家熱烈討論薛定諤貓,卻討論不出個所以然的原因。所以我要寫這篇文章。
(Exp. 5) 要理解量子力學或薛定諤貓,人必須接受彼岸世界。
我曾介紹過,實驗者的“觀測”在量子物理中占據重要地位【15】。根據哥本哈根詮釋,觀測造成兩個後果:
1. 疊加態坍縮
量子疊加態隻存於彼岸世界,坍縮讓它隨機變成現實中可行的基底狀態之一。比如“貓既死又活”變成“貓或死或活”,|S〉 = 1/√2*|死〉 +1/√2* |活〉 坍縮成|s〉 = |死〉或|活〉。如上圖所示,在數學上,坍縮是在狀態空間中|S〉向x或y軸投影,過程中丟失部分信息,比如相位角θ。在哲學上,坍縮是彼岸世界向現實世界投影,因丟失信息所以不完美。世界的本質是量子的,坍縮是量子態變成現實的重要、甚至唯一方式。量子力學與2500年前的柏拉圖哲學不謀而合:
(Exp. 6) 量子坍縮印證柏拉圖理念,現實是理型世界不完美的影子。
理型世界就是柏拉圖版本的彼岸世界。人生活在現實中,科學研究現實。坍縮造成量子態變成現實,是物質生成機製。但薛定諤不能認同。他並非沒道理。坍縮有很多問題,其中最根本一條,它違反邏輯。具體講,它違反邏輯公理“充分理由律”PSR。PSR說,“任何事務發生,背後都有充分理由”,如不存在“無中生有”【16】。
(Exp. 7) 哥本哈根詮釋的坍縮理論違反邏輯公理PSR。
薛定諤貓從疊加態|S〉坍縮到|死〉或 |活〉,哥本哈根詮釋隻能解釋其在大樣本中的概率,卻不能解釋單次坍縮結果。現實在微觀粒子不斷坍縮中產生。根據簡單估算,人體內每秒發生量子坍縮次數約為10^20 – 10^30。可想而知,宇宙自誕生以來發生的坍縮次數多麽巨大。坍縮對物質世界如此重要,科學卻無力解釋,而且完全看不到希望。這就是著名的“觀測難題”(The Measurement Problem)。
(Exp. 8) 科學無法完全解釋坍縮,被稱為“觀測難題”。
2. 觀測矩陣
在哥本哈根詮釋中,“觀測”由複數域裏的觀測矩陣A表達,A的特征矢量是狀態空間的基底矢量,觀測結果是其對應的特征值。在量子力學中,觀測結果都是實數,所以A的特征值總是實數。在薛定諤貓例子裏,A的特征矢量是|死〉和|活〉,所以:
比如我們要觀測貓身高h。死貓躺著,高度為10cm;活貓站著,高度為20cm。那麽:
觀測先造成|S〉坍縮到基底狀態|s〉,然後:
總之,海森堡用線性代數描述量子係統。其中量子狀態由矢量代表,狀態變化或人為操作,包括觀測,都由矩陣代表,所以他的體係被稱為“矩陣力學”。
自從四百年前伽利略開創現代科學以來,很多人開始信仰科學、認同無神論,因為覺得科學可以解決宇宙中一切問題。現代科學確實曾聲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比如根據牛頓物理,人隻要知曉宇宙在某個時刻的完整狀態,就可以精確推算出過去、或未來任何時刻的狀態。如果科學真能解答所有問題,神自然不再必要。但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和海森堡等人掀起新科學革命。哥本哈根詮釋告訴人,科學尋遍現實,依然不能回答宇宙中一個根本問題,就是量子態蘊含巨量可能性,為什麽單單坍縮成我們身處的這個現實?
(Exp. 9) 科學無法完全解釋現實世界。
最簡單直接的答案是,現實之外有個意誌讓宇宙如此,在幕後挑選了每個坍縮結果。根據定義,這個意誌就是神。接納神存在,坍縮就符合PSR、不再違反邏輯,“觀測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但科學界不接受這個論點,大概也不應該接受。因為科學的目的就是研究現實,科學理論必須在現實範疇內,而神在這個範疇之外。科學本質上是一門專業,針對整個世界的一部分,而非世界本身。所謂“術業有專攻”,受其本質限製,科學無力、也無須回答世界根本問題。
(Exp. 10) 探究世界的根本,不能完全依賴科學,最終隻能依賴信仰。
圖3. 左: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01 – 1976)。右:他的家族墓碑,十字架在中央。他們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海森堡有句廣泛流傳的名言,“自然科學就像一杯水,你喝第一口,它會讓你變成無神論者;但你喝到杯底時就會發現,神正在那兒等著你。”
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時隻有23歲。他的革命性科學思想從哪裏來?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簡略追蹤他的成長經曆。1901年底,他生於德國中部一個小城。他父親原是中學老師,專攻東羅馬哲學和希臘文,後因學術成就特別優異,被慕尼黑大學聘為正教授,非常罕見。他母親是家庭主婦,外祖父是位德高望重的中學校長。他家算不上顯赫,經濟小康,但書香門第,讓海森堡從小好學。
國人對近代歐洲的印象經常被法國大革命、蘇聯革命、及其他眾多左派革命與社會運動主導,但德國不符合這種印象。德國是基督教新教改革的故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經曆多場戰爭,卻幾乎都為維護基督教而戰,沒有經曆過大規模反基督教革命或社會運動,所以民間基督教傳統堅實深厚。尤其在1871年建國之後,德國全方位崛起,民眾愈發自信,基督教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海森堡父母都是路德派基督教徒。路德派就是新教創始人馬丁路德的教派,是德國基督教主流。海森堡和父母一樣,一輩子對神虔誠。晚年時他總結自己追求科學的心得,卻重點談到信仰。他說:
“在科學史上,自從著名的伽利略受審以來,人們一再聲稱科學無法與宗教(指基督教)相調和。盡管我現在深信科學在其領域內不可動搖,但將宗教視為人類過時思想、未來必將被摒棄,我發現那不可能。在過往生涯裏,我不得不反複思考這兩種宗教(指科學和基督教)之間的關係。我從沒懷疑過它們揭示的事物都真實存在。”【12】
在各級學校裏,海森堡都是模範學生,除體育之外,所有科目都頂尖。他體育也不差,隻是不頂尖。他健康、聰慧、樂觀、與人為善,被周圍人喜愛和看好。但有時他也愛爭強好勝,驕傲到近乎自負,是典型德國人性格。唯心主義哲學與基督教觀念相通。德國人廣泛信仰基督教,所以唯心主義哲學在德國大行其道,僅在近300年裏就產生了康德、黑格爾、費希特、叔本華、胡塞爾等眾多世界級唯心主義大師。海森堡從小喜好哲學,十幾歲讀柏拉圖名著《蒂邁歐篇》,對神如何創造和維持宇宙印象深刻。成年後回憶,他常談到青少年時期與老師和同學們爭論哲學問題的情景。他說,“我的思想是在學習哲學過程中成型的,就是柏拉圖之類的東西”【2】。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強烈衝擊德國。海森堡當時12到16歲,不可能參軍,但非常愛國,積極加入類似童子軍、青年團的各種組織。這些組織都依附於教會,推崇基督教道德與哲學、傳統貴族精神、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同時提倡德國文學與音樂等。海森堡在這些團夥中結交很多朋友,其中大比例後來成為牧師、神學家等。他自己的人生觀、思想方式、生活習慣等,也在這個時期成型。比如他開始熱衷歌德的詩、並喜歡演奏鋼琴,後來保持一生。大戰結束後,海森堡自願參加德國著名民兵組織“自由軍團”,與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作戰。但他隻有18歲,沒機會真刀真槍上戰場。這個蘇維埃國也短命,一年之內滅亡。後來他把這段經曆隻看成有趣的曆險記。再後,他進入哥廷根大學主攻物理,把在戰爭時期積攢下來的對神與國家的滿腔熱忱都投入科學,迅速出類拔萃。
圖4. 左:玻爾(Niels Bohr, 1885 – 1962)。 中:1934年玻爾與海森堡在哥本哈根。右:經玻爾量子化改進後的原子行星模型,其中標注愛因斯坦光子能量公式 E = hf;h為普朗克常數,h-bar = h/2π是約化普朗克常數,f為光頻率,w = 2πf是角頻率。
1922年夏,量子物理鼻祖之一,年僅36歲的玻爾來到哥廷根大學訪問。玻爾因提出量子化原子行星模型,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早有科學家提出,電子繞原子核轉動,就像地球繞太陽轉動那樣。玻爾提出修改,認為電子隻可能處於幾個固定軌道,代表離散的能量級,不能持續發射電磁波,所以不會因能量損失而墜入原子核。玻爾模型成功解釋了很多實驗現象,但違反經典電磁學。當時沒人能解決這個矛盾。海森堡年僅20歲,在報告會上公開提問,玻爾立刻感到這個年輕人獨特。會後兩人繼續討論,越討論越投機,於是一起到校園附近的樹林中散步,肩並肩又交流了幾個小時。這次談話深刻影響海森堡一生。後來他回憶道,“(我)真正的科學生涯就始於那個下午”【6】。
散步中玻爾信馬由韁,談及量子領域多個前沿問題。關於原子內部世界,他說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覺得不可思議。我們沒有語言描述那裏的微觀世界,因為日常語言都源自宏觀世界,科學語言都基於經典物理。海森堡聽得興奮不已,並驚奇地發現,玻爾根本不把原子內部粒子看作物質世界裏的東西。物質世界裏的東西都有位置、速度、形狀等,但在原子內部,這些變量全都不可測量,所以都說不清。海森堡急切地問,“那麽我們要怎樣理解原子?”玻爾遲疑了一下,然後說在到達那步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搞懂到底什麽才算‘理解’”【6】。
海森堡身處量子物理急需突破的曆史關頭。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時成功引入量子概念,標誌量子物理誕生。但在之後25年裏,量子理論成為科學家們集體 “作弊”手段。每當經典理論無法解決問題時,他們就把量子概念搬出來試一試。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無論哪種情況,他們都說不清為什麽。比如玻爾量子化原子內電子軌道,但無法解釋為什麽處於最低軌道上的電子不發射電磁波。愛因斯坦在1905年研究光電效應時將光量子化,也就是把光看成粒子,意味光有波粒二相性。這點我們中學時都學過。但他沒解釋為什麽在光電效應裏光是粒子、在其他情況下是電磁波。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所有粒子都有波粒二相性,也沒解釋為什麽。矛盾越來越尖銳,量子力學基礎不明、邏輯不清的狀況愈發刺眼,到了荒唐可笑的程度。當時物理界流行一個笑話,說這星期一三五光是波、二四六是粒子,下星期的安排還沒確定。
海森堡是學術天才,20歲進大學,23歲拿到博士學位,25歲被任命為正教授,是德國曆史上最年輕正教授之一,3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又是曆史上最年輕獲獎者之一。1925年他博士剛畢業,留在母校哥廷根大學,為玻恩做研究助理,大方向是利用光譜探討原子結構,涉及各種量子現象。那年夏天,花粉泛濫,他嚴重過敏,所有藥物都壓製不了。忍無可忍,他隻身來到位於德國外海的赫爾戈蘭島上修養。這個島很小,大約一平方公裏,沒幾個居民,風景秀麗,當然沒有花粉。他放鬆自己,每日或登懸崖看風景,或詠頌歌德詩作,但頭腦裏時隱時現總在想象著原子內部世界。一天半夜,他突然想通了。後來他回憶,“那是淩晨3點左右,最後結果突然擺在我麵前。我深深震撼,非常激動,完全睡不著,就走出房間,登上一塊海邊巨石,獨自等待日出”【13】。這就是矩陣力學的由來,海森堡因此獲得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故事被稱為“赫爾戈蘭島頓悟”,在物理學史上赫赫有名。
圖5. 左:俯瞰赫爾戈蘭島;右:島上特別立碑紀念“赫爾戈蘭島頓悟” (Epiphany at Helgoland)。碑文寫道,“1925年6月,海森堡23歲,在此獲得量子力學領域突破。(其)關於原子場自然規律的基本理論,深刻影響人類思想,遠超物理學範疇”。
薛定諤貓直觀易懂,但畢竟隻是寓言,經不起嚴肅推敲。貓、暗盒、和其他實驗器具都是宏觀事物,內含天文數字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錯綜複雜,造成薛定諤貓不可能真的體現量子性質,最多隻是個思想試驗。要討論量子物理,我們必須刨析微觀世界中真實的量子現象。量子“自旋”(Spin)是每個微觀粒子的基本性質,也是眾多物理現象背後的原因,涉及數學簡單,類似前文對薛定諤貓的分析。施特恩-格拉赫實驗就是關於量子自旋,曆史地位重要,這節選它作為進一步理解矩陣力學的切入點。
圖6. 施特恩-格拉赫實驗(Stern-Gerlach experiment)示意圖。實驗目的是觀察、測量自由電子角動量,是量子物理發展史上著名實驗。施特恩在1921年提出實驗設計,格拉赫在1922年成功完成實驗。兩位都是德國物理學家。前者一生82次獲得多個學科諾貝爾獎提名,並獲得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核武器項目組重要成員。
在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之前,物理學界已猜測到電子存在自轉,並且角動量可能量子化。在1920年代初,原子行星模型已是主流觀念, 認為原子內部如同太陽係,電子繞原子核轉動,就像地球繞太陽轉動。但地球不但繞太陽公轉,還饒自身南北軸線轉動。所以當時科學家們設想,電子也繞自身軸線轉動。這就是“自旋”概念的由來。
施特恩-格拉赫實驗結果表明,電子確有角動量、並且數值離散,如上圖。根據經典電磁學,如果電子沒有自轉,高速電子沿x軸通過磁場,按左手定則隻受到y軸方向洛倫茲力,最終應該落到顯示屏中線處。同樣在經典電磁學裏,如果電子存在自轉,按右手定則形成自身磁場,如同一個個小磁棒。雖然小磁棒朝向隨機,但在磁場中都受到z軸方向磁力,投射到顯示屏上,應該呈現一條線,沿z軸方向延展。但實驗中顯示屏上形成兩個分離亮區,沿z軸方向發散。它們沒有連成線,屏幕中線上也沒有亮區,說明電子有角動量、且角動量數值量子化。
這個實驗看似直截了當,卻困擾物理學界很多年。倒不因為量子概念本身,而因為實驗測得電子角動量過高。根據已知電子質量與半徑,物理學家們推算出電子表麵速度,遠高於光速。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俠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都認為物體速度不可能高於光速。在1920年代初,主流物理界已廣泛接受這個觀念。
矩陣力學出現後,困境才解除。海森堡理論的含義是,在人觀測之前,微觀粒子不存於物質世界,隻存於彼岸世界。在人觀測後,它們才從彼岸世界坍縮到物質世界,變成一個個“硬體小球”。在矩陣力學出現之前,物理學家們從經典物理中汲取直覺,都是想當然的實在論者,以為微觀粒子就是現實世界裏的一個個硬體小球。在上圖中,觀測發生在電子撞擊顯示屏時。在此之前,電子在磁場中穿梭,以純數學形式存在,是個數學對象,並不是硬體小球。所以電子自旋,是數學對象的一個數學性質,完全抽象,不代表硬體小球做機械自轉。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小球,所以不存在球麵速度超過光速的問題。
(Exp. 11) 在觀測之前,自由粒子隻存於彼岸世界,是純數學對象。
電子遊戲可以幫助人理解量子物理。戰鬥遊戲中常有“戰士”、“武器”、“生命”等元素。這些稱呼、連同相關屏幕形象、音響效果等,勾起遊戲玩家直覺,仿佛它們是真的戰士、真的武器、真的生命等。但它們本質上隻是屏幕上的特定像素組合、揚聲器裏的特定音效等,背後都是幾行程序編碼,並沒有任何實體。與此相似,電子、動量、能量、角動量等,也都勾起人相關直覺,讓人聯想到生活裏的經驗、或經典物理中的概念等。但在坍縮之前,微觀粒子隻存於彼岸世界,並不是現實世界裏的物體。所以它們的各種性質都是數學概念,也隻存於彼岸世界。
在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幾年後,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較全麵的量子自旋理論,並因此獲得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角動量L與自旋數s之間關係:
其中s隻可取值整數或半整數0, ½, 1, 3/2, 2, 5/2…;s和L都量子化。
自旋數s非常重要。物理學家們發現,s為整數的粒子在宇宙中負責傳輸力,其中最簡單的是光子,s = 0。s為半整數的粒子構成物體,其中最簡單的是電子,s = 1/2。自旋數為s的粒子可以取多種量子狀態,以數值為名,分別為-s, -s+1, … s-1, s。比如光子s = 0,隻有一個自旋態;電子s = 1/2,有兩個自旋態,-1/2和+1/2,分別代表下旋與上旋。
(Exp. 12) 整數s粒子傳輸力, 半整數s粒子構成物體。
雖然角動量是矢量、在x, y, z三個方向上都取值,但人們通常隻關注磁場方向(圖中z軸)。電子在z軸的自旋有兩個可能狀態: sz = +1/2,對應上旋,狀態名稱為|↑〉;或sz = -1/2, 對應下旋,狀態名稱為|↓〉。
在數學處理上,電子在z軸上的自旋問題與薛定諤貓類似,抽象狀態空間也是2D複數空間,或4D實數空間,也有兩個基底矢量:
其中f和g是複數,|f|^2 + |g|^2 = 1,代表總概率為100%。不失一般性,上式可改寫成:
其中a,b都是實數,exp(iα)和 exp(iθ)納入表達式中所有虛數成分,a^2 + b^2 = 1。因為exp(iα)在括號部分之前,代表將括號部分在複數空間中逆時針轉動α,所以α稱為全局相位。類似地,θ代表|↑〉與|↓〉係數之間的相位差。物理學家們很早摸索出一條量子物理中的重要規律:
(Exp. 15) 全局相位不影響任何可觀測量。
所以全局相位可略去,|S〉進一步簡化為:
(Exp. 13)和(Exp. 16)類似(Exp. 2)和(Exp. 3),隻是前者允許複數係數。
設想你是個“偵探”,正在法庭上慷慨陳詞,分析名叫“電子”的嫌犯如何作案。犯罪現場叫施特恩-格拉赫實驗。你有確鑿證據1)電子離開了發射源;2)電子作為一個硬體小球撞擊在顯示屏上;然後你宣稱,電子必然通過了磁場。你感覺自己事實明確,邏輯清晰,結論無懈可擊。這時一位名叫愛因斯坦的專家反駁道,“根據你給出的電子起點與終點位置,我計算出它的軌跡與狀態,發現它必然高速旋轉,且表麵速度高於光速。這不可能”。他話音一落,法庭嘩然。陪審團覺得你所有陳述都站不住腳,這時你該怎麽辦?
在1920年代大部分時間裏,物理學界就處於“你”的位置。外行人也許感覺不到,內行人知道物理學根基受到挑戰,處於嚴重危機之中。最後,海森堡和好朋友泡利給出解答。他們講了一個天方夜譚式的故事,說電子確實從發射源飛到顯示屏,但它的飛行路徑在彼岸世界裏,繞開了現實。這雖然解決了問題,但讓科學界陷入另一種尷尬。科學與傳統神學與哲學鬥爭幾百年,大聲疾呼隻有現實才真實,現實之外的東西都虛假;科學專注現實世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結果現在科學無力解決現實中最基本問題,不得不求救於現實之外的彼岸世界。當然,就像大饑荒時醫生把餓死人叫“心肺功能衰竭”、經濟蕭條時律師把房東驅趕房客說成 “行使基於物權返還請求權”,物理學家們也會用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掩蓋尷尬,說電子處於希爾頓空間中一個量子疊加態、以波函數形式運動,讓老百姓雲裏霧裏,也就不覺得問題那麽嚴重、局麵那麽難堪了。
(Exp. 17) 在對抗唯心論幾百年後,科學不得不向唯心論求救。
在海森堡之前,很多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涉足量子物理,包括普朗克、玻爾、愛因斯坦等。他們都看到物理學的危機,內心焦急卻一籌莫展。這些人那麽博學、優秀、與各種量子理論危機共處多年,卻無法像海森堡那樣實現突破,為什麽?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的頭腦被他們熱愛的科學局限。經典物理以牛頓力學和經典電磁學為核心,把宇宙看成一個大舞台,其中所有角色都是物體,每個物體狀態都由其質量、電荷、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幾項簡單性質決定。在任何時刻,宇宙狀態就是其中每個物體狀態的合集,且都可以根據其他時刻的狀態推算出來。簡言之,宇宙完全自給自足。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深信科學,即使普朗克是基督徒、玻爾熟知唯心論,他們也認為在研究科學時就應該把科學看得最高,把其他思想都留在門外。在科學研究中,他們理直氣壯地追隨實在論(realism),或稱自然主義(naturalism)、科學唯物主義(scientific materialism)等,所以眼裏隻容得下現實,在這點上與文章開頭講到的中文論壇參與者們類似。
(Exp. 18) 海森堡把信仰與哲學當真。
海森堡不同,當時隻20出頭。少年的心還在為基督信仰激蕩,對柏拉圖智慧的崇拜還鮮活。當“成熟”科學家們隻把《聖經》看成社會傳統,把柏拉圖理論看成古老寓言時,海森堡把它們當真,認真思考它們,一本正經地把它們用到物理學中,所以創立了驚世駭俗的矩陣力學,把物理學建立在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當然,他並沒完全拋棄科學中的實在論,因為科學的目的就是研究物質世界,科學要求科學家盡量在物質世界裏尋找規律,所以科學中的實在論不可能、也不應該被完全否定。但他看清了,科學要真正理解物質世界,就必須超越物質世界,在物質世界之外尋找根本答案。他總結道:
“現代物理學已經明確站在了柏拉圖(唯心主義鼻祖)一邊。物質的最小單位其實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物體,而是(柏拉圖提出的)理型,是隻有數學才可能精準表達的理念。”【7】
思想革命總會遭遇挑戰,海森堡的矩陣力學當然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挑戰來自薛定諤和他的波動力學。薛定諤比海森堡年長14歲,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個知識分子商人,既博學又富裕;母親是著名教授的女兒。他從小生活環境優渥,並受到家庭濃厚學術氣氛的熏陶,學業優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27歲,已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維也納大學做滿4年研究助理,剛獲得任教資格,卻被征召入伍,在炮兵部隊裏擔任技術軍官。戰爭結束時他31歲,重回大學任教,成為光學專家,熟知各種波動理論。
圖7. 左:青年時代的薛定諤(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右:薛定諤紀念碑,刻有薛定諤方程的現代表達式,位於維也納大學校園。
德國在1871年建國,在此之前,奧地利與德國同屬德意誌地區,維也納是其中最國際化的都市。1848年大革命席卷歐洲,維也納知識分子是急先鋒,從此左派思想主導這個群體,在德語區裏最極端。雖然父母都是基督徒,薛定諤從青年時代起就信仰模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地利戰敗,維也納知識分子更加反傳統。薛定諤身處其中,思想被戰爭經曆強烈衝擊,世界觀重塑,成為外人眼裏的無神論者,但他從未明確承認過。
“無神論”在東西方語境裏意義差別巨大。薛定諤其實非常重視宗教與哲學問題,一生從未停止思考,包括花大量時間與精力研習印度宗教與哲學,並認為科研工作就是自己在精神上通往神聖境界的道路。他隻是懷疑、拒絕主流社會的傳統基督教信仰與相關哲學。他的無神論與現代中國精英徹底唯物、對神完全無知的無神論根本不同。
(Exp. 19) 東西方無神論含義不同。
薛定諤與海森堡世界觀兩級。前者作為成年人和軍人親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後者當時還是個孩子,隻懵懂地旁觀。德奧戰敗,擊垮了薛定諤的文化自信,但對海森堡影響甚微。我曾介紹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大陸,尤其戰敗方,人民普遍對傳統文化信心崩塌,各種反傳統思潮洶湧。反基督教的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就以維也納為大本營,核心人物就是薛定諤的師弟、同事、或熟人【10】。薛定諤很早成為物理界頂尖人物,學術地位比那些人高,自然不會跟著他們跑,但與他們擁有對傳統思想同樣的懷疑。
薛定諤從一開始就看穿了海森堡矩陣力學的本質,極端反感,嘲諷它為“Transcendental algebra” (形而上代數)。Transcendental在當時德語中很常見,人們在教會裏、討論哲學時、和日常生活中都用到。它源自基督教用語,本意指人放棄現實、追求天上的神。康德稱自己的學說為Transcendental idealism,德語區知識分子無人不曉。其標準中文翻譯是“先驗唯心主義”,不能算錯,但丟失了Transcendental包含的豐富意義。康德是虔誠的基督徒,其哲學與基督教義一致,與柏拉圖思想一脈相承,認為物的本質是“本體”,也就是關於物質世界的真理,超越人的感官感知,存於彼岸世界。薛定諤說矩陣力學Transcendental,因為他看到其背後的基督教義與主流唯心主義哲學。他的反感表現在物理學裏,但原因超越物理學,根植於他的世界觀。
海森堡發表矩陣力學大約半年後,薛定諤在1926年初發表薛定諤方程,代表量子波動力學誕生,與矩陣力學抗衡。薛定諤因此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比海森堡晚一年。薛定諤方程的現代常見表達式為:
很多人覺得薛定諤方程難懂,其實它本質簡單,隻不過在量子疊加態下重寫中學物理講過的E = hf,代表能量驅動量子係統如何沿時間變化。我用紅字給出公式各部分的簡單含義,雖非絕對精準,但能幫人獲得直覺。其中Ψ(r,t) 是複數波函數,通常是粒子位置波函數。根據波恩定則,|Ψ|^2代表時空點(r,t)發現粒子的概率密度。r是三維空間矢量,t是時間。r連續,代表在時間t粒子可能處在無數地點, 所以Ψ代表無限多維量子疊加態。等號右側H-hat是漢密爾頓算子,作用於Ψ得到總能量E的疊加態。等號左側Ψ對t求導,得到波函數變化速度,與角頻率w或頻率f密切相關。h-bar代表E量子化。i 保證整個偏微分方程的解是穩定的波動,而非不穩定的指數增長或衰減。形式最簡單的波叫作“平麵波”,表達式為:
薛定諤方程是科學史上一項偉大成就,至今依然是最常用、最著名的量子力學方程。它把萬物都看成波,用複數函數Ψ(r,t)代表。Ψ是多重狀態疊加,類似貓同時既死又活,現實中容不下,所以必須引入彼岸世界。很明顯,現代版薛定諤方程包含海森堡思想。薛定諤方程之於量子力學,類似牛頓第二定律F = ma之於經典力學。在經典力學中,F = ma讓人精準計算世界未來與過去;在量子力學中,薛定諤方程讓人精準計算量子係統的未來與過去。但它們也有關鍵不同。F = ma的所有元素都存於物質世界裏,並且牛頓體係不容納例外。薛定諤方程針對彼岸世界,但存在例外。比如觀測造成坍縮,讓薛定諤方程變得不適用。
(Exp.21) 薛定諤方程之於量子力學,類似牛頓第二定律之於經典力學。
在1926年最初提出方程時,薛定諤強調它存於現實之中,即使虛數出現在表達式中,也隻是為計算方便的輔助工具。他隻要複數解中的實數部分。這種狹隘理解限製了方程早期應用,它隻被用於靜態係統,波函數不隨時間改變,比如穩定氫原子內部電子狀態等。隻有在主流物理學界拋棄薛定諤本人的理解、將薛定諤方程與矩陣力學結合後,它才發揮出其真正效能,比如可以計算動態係統。
薛定諤方程沒考慮相對論效應。研究微觀世界時,相關空間通常極小,所以廣義相對論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但微觀粒子速度可以很高,狹義相對論效應明顯。目前存在多個計入狹義相對論效應的薛定諤方程改進版,最著名的包括克萊因-戈爾登方程(Klein-Gordon equation),針對自旋s = 0的粒子,主要是光子;還有狄拉克方程(Dirac equation),針對s = ½的粒子,主要是電子。量子物理發展迅速,很多理論和實驗都有個變化過程,最初的形式或設置與現代理解不同。為幫助讀者用最小成本理解複雜問題,在介紹所有理論和實驗時,本文隻給出現代版本,除非特別說明。
薛定諤的一個核心洞見令人震驚,他說任何東西在微觀世界裏都是波。這是真的嗎?簡單的雙縫實驗給人直觀答案。
圖8. 量子雙縫實驗示意圖。可采用任何粒子,如電子、光子、質子等,這裏以電子為例。發射源每次隻射出一個電子,保證任一時刻在發射源與顯示屏之間隻存在一個電子。電子撞擊顯示屏,在撞擊處留下微小亮點。被成千上萬個電子撞擊後,在有些情況下顯示屏上產生兩個亮區,如左圖。人自然覺得電子都像“硬體小球”,從發射源射向顯示屏,類似子彈從槍膛出發,射向靶子。在另一些情況下,顯示屏上產生多個幹涉條紋,如右圖。人看到後會覺得電子不可能像硬體小球,而像水波,被雙縫分成兩個波,在顯示屏上發生波幹涉。我曾介紹過雙縫實驗【15】。
人通常覺得單個電子就像個硬體小球,但在有些雙縫實驗中,顯示屏上出現幹涉條紋,如上圖右側,這就是量子“相幹”現象(coherence),直觀證明電子不可能是硬體小球,隻可能是波。這裏用Ψ(r, t)代表其波函數。單個電子的波也可能範圍巨大,理論上可能覆蓋整個宇宙。當人觀測電子位置時,它才從波的形式坍縮成硬體小球。這個小球可能出現在波覆蓋的任何地方,所以空間中每一點都有小球出現的概率密度值。根據波恩定則,|Ψ(r, t)|^2就是如果坍縮發生在時刻t,位置點r對應的概率密度。在一個時刻,電子可能出現在多個位置,代表Ψ(r, t)本質是電子位置的疊加態,與前文中薛定諤貓的生死疊加態、或電子自旋s疊加態本質都一樣。區別在於後者隻有兩個基底狀態,對應的狀態空間是2維複數空間;而前者的基底狀態無限多,對應空間內無數多點,其狀態空間是無限多維複數空間。
(Exp.23) 量子相幹現象直觀證明粒子是波。
一般性波函數占據4維時空中每一點,但在雙縫實驗中,觀測隻發生在電子撞擊顯示屏時,且亮區隻沿水平y軸方向分布,所以我們更關心撞擊前一瞬間單個電子在y軸上的波函數。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固定,不是變量;空間隻有y軸一維,對應的波函數為φ(y),電子位置疊加態為:
對於每個具體的y = c,φ(c)是複數,對應列矢量|y〉 = |c〉,其維度無限多,每個維度對應y軸上一點,隻在c點對應的維度上取值為1,其他維度均取0;左側|φ〉也是維度無限多的複數列矢量。電子撞擊顯示屏,從波坍縮成粒子,位置可能在y軸上任一點,就是從|φ〉坍縮成一個特定|y〉,如|c〉,對應的概率密度是|φ(y)|^2。可見,坍縮造成係統失去信息,讓波函數發生斷裂式變化,在數學上不連續,更不可導。坍縮割斷了彼岸世界與現實世界,讓二者涇渭分明。薛定諤波動力學的現代解讀包含海森堡矩陣力學。
薛定諤方程將微觀粒子視為波,並給出波變化的微分方程,讓很多量子現象直覺可視、很多量子問題迎刃而解。從波動力學角度理解量子相幹,如上圖右側,發射源釋出的每個電子都是波,類似光波,在經過雙縫時變成兩束波,然後在顯示屏上相遇,就像兩束同頻光那樣發生幹涉現象,產生多個條紋狀亮區,這就是量子相幹。量子物理與日常生活遙遠,一般人不容易遇到。但看到波相幹條紋,人就直覺感到量子現象發生了。
另一個例子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根據矩陣乘法沒有交換律的特點,海森堡推導出這個原理。它是量子力學重大成就,但結論違反直覺,一般人難以理解。將粒子看成波後,這個原理變得簡單。下麵講解大概直覺,以動量與位置之間的不確定性為例:
其中p為動量,x為一維空間位置。因為粒子都是波,借用中學物理中光波的動量公式:
這個公式其實適用於所有粒子。其中λ是波長,k是空間頻率,k = 2π/λ。對等式兩邊求導,很容易得到:
其意義,動量的不確定性就是波長的不確定性,也是空間頻率的不確定性。根據(Exp. 20),如果隻考慮x維度,任何粒子波函數都可以分解成平麵波的線性組合:
其中k取值範圍是Δk。當Δp非常狹窄,Δk→0,k和λ接近常數,φ(x)接近單一空間頻率波exp(i*kx),在空間中無限延展,從宇宙的一邊到另一邊,所以粒子位置變得極端不確定Δx→∞。反過來,如果要求位置x精準,Δx變窄,φ(x)變得更尖峰。根據傅裏葉分析,波越尖峰的空間頻譜越寬,Δλ和Δk越大,所以Δp變大。
從1925年7月開始,海森堡在大約一年時間裏連續發表3篇重要文章,創立矩陣力學。與之平行,從1926年1月開始,薛定諤也在大約一年裏連續發表5篇文章,創立波動力學。兩個天才同時靈感大爆炸,互相較勁,嘴炮隆隆。海森堡在1926年寫給泡利的信中說道,“我越思考薛定諤理論中的物理部分,就越覺得厭惡。他說自己的理論直覺可視,其實都說不通。簡言之,都是胡扯”【14】。薛定諤則把矛頭指向矩陣力學中的坍縮概念,稱之為“量子跳躍”【9】,因為坍縮造成物理體係不連續,喪失信息,過程不可逆。也在1926年,他當麵對玻爾說,“如果我們非得接受這該死的量子跳躍,那我真後悔當初介入(量子領域)”【9】。他原是光學專家,隻因發明波動力學才涉足量子物理。
雖然文無第一,但平心而論,矩陣力學很可能是近現代科學史上最大突破、海森堡是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世界各地的老百姓都知道愛因斯坦。但論重要性,量子物理不比相對論差;論獨創性,海森堡超越愛因斯坦。關於狹義相對論,其核心是洛倫茲時空變換。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茲已完成大部分物理概念,龐加萊(Henri Poincaré,1854–1912)已給出堅實的數學分析。關於廣義相對論,希爾伯特幾乎與愛因斯坦同時完成場方程,二人結論一致,推導路徑不同,各有千秋。我遠非否定愛因斯坦,隻是指出他成功因為站在別人肩膀上,就像絕大多數成功的人一樣。但海森堡單槍匹馬提出矩陣力學,沒有其他科學家的肩膀可站。如果一定要找出他站在誰的肩膀上,我們的目光必須跳出科學界,投向柏拉圖、康德、和耶穌。現代人褒愛因斯坦、相對貶海森堡,主要因為後者參與過希特勒的核武器計劃。二戰後政治氛圍造成海森堡被冷藏。
回到1925、26年。整個物理學界為海森堡和薛定諤的成果而振奮,同時也因他們理論之間的明顯矛盾而困惑。玻爾(1885–1962)是量子領域公認領袖,與海森堡亦師亦友,在這時責無旁貸,出麵協調。玻爾隻比薛定諤大兩歲,出生在丹麥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哥本哈根大學著名教授,母親是猶太銀行家的女兒。與海森堡家一樣,玻爾家也屬於路德派基督教,但說不上很虔誠。丹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嚴格保持中立,基本沒有參戰,所以戰爭幾乎沒影響到他。他還有個弟弟,曾是著名運動員,作為丹麥足球國家隊主力參加19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個人多次進球,為團隊贏得銀牌,退役後又成為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總之,玻爾來自學術氣氛濃厚的精英家庭。
玻爾是康德迷,少年時就崇尚康德哲學,成年後經常與弟弟討論哲學問題。進入量子領域後,他發現物理學所能知曉的原子內部特征,都與相關實驗設置分不開;原子性質不獨立於觀察者,二者在根本上相關。他愈發覺得康德關於本體與現象的理論說得對。康德認為物體的本質是本體,人不可知;人感知的都是現象;但現象並非純粹的物體性質,其中參雜一些因素源自人的認知體係。比如因果關係、四維時空等,都存於人腦,是人感知和認識宇宙的大框架,人把它們投射到所感知的事物身上。所以人觀察到的現象與人自身有關。康德哲學與量子物理不謀而合【16】。
海森堡剛提出矩陣力學時,玻爾也迷惑了,不敢相信。當時除海森堡外,所有物理學家都是實在論者,理所當然地認為物理理論必須直觀可視。在他們心目中,直觀可視等同於現實世界,二者互為因果。比如死貓與活貓都直觀可視,所以現實可行;既生又死的貓不直觀可視,也就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而矩陣力學是“形而上代數”,與直觀可視原則背道而馳,比如包容貓既死又活狀態。與海森堡密切交流後,玻爾比其他人更快轉變思維,開始接受矩陣力學,並認為雖然人都喜歡直觀可視的理論,但微觀世界的真相如此,物理學要發展,就必須拋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包括要求理論必須直觀可視。玻爾的改變與他頭腦裏的康德哲學密切相關。
1926年10月,海森堡正與玻爾在哥本哈根一起工作。前者視後者為恩師,兩人工作和個人關係都密切。在這期間,玻爾寫信邀請薛定諤來訪,然後主要由玻爾出麵,與薛定諤深入交流,目的是將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協調統一,像黑格爾辯證法倡導的那樣,造就超越二者的合命題。據知情者回憶,在相聚期間,為方便討論,玻爾邀請薛定諤住在自己家裏。二人每天爭論,從清晨到深夜,都極端投入。大概這樣的思想對決太傷身傷神,薛定諤病倒了。玻爾太太為他熬湯。但在他坐在床上喝湯時,玻爾追上來繼續與他討論。在學術思想上,玻爾總體與海森堡一致,但也非常欣賞薛定諤的方法論。他曾對薛定諤說,“我們都非常感激你介入(量子領域)。在數學清晰性與簡潔性方麵,你的波動力學是重大貢獻,比之前所有量子力學體係都向前飛躍一大步”【9】。
可惜的是,薛定諤到最後也沒被說服,一生不願放棄實在論思想,拒絕接受包含彼岸世界的哥本哈根詮釋。像他這樣的著名科學家還有很多,老一代中有愛因斯坦、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耳孫等【15】,後來有霍金、彭羅斯等。哥本哈根詮釋確實還存在問題,比如著名的觀測難題。但任何科學理論都有問題。科學在本質上不是真理,隻是還未被證偽的假說【16】。在當前,哥本哈根詮釋的競爭對手們,比如多世界詮釋,荒誕無稽,且不產生可被驗證的假說【15】。與它們相比,哥本哈根詮釋遠更優越,所以是現代量子物理的主流詮釋,是名正言順的科學理論。
每當談到哥本哈根詮釋的曆史,人們總會提及兩位創始人,海森堡和玻爾,經常漏掉薛定諤。後者實際上也起過重大作用。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但薛定諤主要以反對者身份做貢獻,所以在平常意義上不能算作創始人。就像中共在很多方麵吸取、借鑒了國民黨的思想與經驗,但蔣介石不能算中共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一樣。好在薛定諤的貢獻沒有被埋沒,薛定諤方程依然被廣泛應用。但現代量子物理的哲學基礎不來自薛定諤,而來自海森堡。
二戰之後,海森堡因曾參與納粹核武器計劃,被國際社會懷疑和排斥。他與恩師玻爾之間也有了芥蒂。丹麥沒受到一戰影響,但在二戰中被德國占領。玻爾並不自認猶太人,但他母親有猶太血統,按納粹政策他是。驚嚇中他逃亡,仇恨納粹,不能忍受海森堡幫助納粹。在德國內部、以及在專業物理界,海森堡從來備受尊重。說到底,納粹沒造出原子彈。戰後西德政府也竭力為他開脫,說是因為他故意阻止。這種說法不太可信。他周遊世界講學,謹言慎行。生活中他夫妻恩愛,家庭幸福,並受到熟人和同行們的敬重。1976年,他患癌去世。薛定諤是個極端左派,納粹沒上台時他反對,納粹上台後占領奧地利,壓力之下他改口支持,但依然不被接納。他隻好逃亡,曾逗留美英,但都待不長,主要因為他男女關係混亂,家裏有個太太、還有個情婦,三人同住。並且他喜歡未成年少女。西方反基督教者大多如此,喪失道德準繩。英美大學在那個年代還要求教授為人師表,無法容納他。他隻好在偏僻的愛爾蘭工作十幾年,興趣逐漸從物理擴展到哲學、生物學等領域。他退休後,母校維也納大學發來邀請,並為他特設一個講座教授職位。他回到奧地利,幾年後去世。
前文回顧量子力學理論基礎與發展簡史,這章將依據已介紹的理論,解釋一個學過量子力學的人經常談及、同時又被廣泛誤解的時髦問題,量子退相關。
大約一年前,我在網上查詢量子物理資料,誤打誤撞進入一個學術討論組,與其中一位退休老工程師爭論起來。他堅決認為觀測難題已被解決,坍縮背後的原因就是量子退相幹。我給他具體反對理由,他也不相信。言語中他表現得很懂物理學,知道很多細節,卻如此抱殘守缺,讓我錯愕。再後他講起自己經曆與思想發展過程。他家祖祖輩輩都是基督徒,幾代之前從歐洲移民到北美。他出生在小鎮,從小隨父母信神。大學裏他主修物理,同時進了城,開闊了視野,在校園裏結交很多進步派新朋友。於是他開始懷疑神,後來離開基督教。他對我說信教太壓抑,不信教後他自由自在多了。我能理解他。認真做基督徒需要承受來自內心與社會的巨大壓力,在不信教的人看來明顯不合算。
(Exp.25) 信仰帶來內心責任與壓力,不信的人覺得得不償失。
我是基督徒,他曾經是基督徒,所以我們之間一點就透,交流很快深入。我逐漸懂得他為什麽拒絕承認觀測難題是個難題。中外古人都信神,“無神論者”本來是罵人話。嚴肅的無神論曆史很短,誕生於近代西方。其最關鍵理由、甚至是唯一理由,是科學可以解釋宇宙萬物,所以神不再必要。自文藝複興起,經典科學大發展,聲稱可以推算未來與過去,無神論也跟著興隆。比如馬克思明確說自己的無神論基於科學。在他生活的時代,科學就是經典科學。但雙縫實驗、施特恩-格拉赫實驗等證據證明經典科學錯了。
(Exp.26) 無神論的存在理由是,科學完全解釋宇宙,所以神不必要。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新科學發現微觀世界量子化,物理規律存於彼岸世界,坍縮每時每刻在發生。現代量子物理隻能解釋坍縮中大樣本概率,卻無力解釋單次坍縮結果。科學家們並非沒有努力,隻是真找不到原因。事出必有因。找不到決定單次坍縮結果的科學因素,理性的目光自然重新轉向神。科學遇到解決不了的“觀測難題”,豈不正印證了現實之外有神、神的意誌控製宇宙、神完全不受現實局限嗎?所以那位老兄不能承認觀測難題存在。承認了,就是承認神必要,他的大半生就全錯了。後果太嚴重,他不敢麵對。
(Exp.27) “觀測難題”代表科學無力完全解釋宇宙。
這位老兄絕非個例,很多人有類似心態。比如薛定諤很早走上反傳統人生路,不信神、不認同主流唯心主義。如果人到中年,他接受了海森堡的“形而上代數”,豈不等於承認自己的人生全走偏了嗎?終其一生他也沒表現出那個勇氣。2016年,兩位數學家主持,嚴肅調查西方各國專業物理學家們的意見,發現29%認為量子退相關解決了觀測難題,另外17%認為觀測難題不存在。加在一起,近一半專業物理學家們不願正視觀測難題【11】。
現代科學已變成一個普通行業,大多數科學家們選擇做這行,隻為掙口飯吃,早不像伽利略、牛頓、笛卡爾、開普勒那樣為追求神而研究科學【18】,甚至不像玻爾、海森堡等那樣為追求科學真理而投身科學。當今西方學術界時髦無神論,不信神的比例超過社會平均值,根本原因是科學家們“聰明”,不願為信仰承受額外壓力,與那位老兄一樣。他們拒絕正視科學、不承認觀測難題,其原因也與那位老兄的一樣。如果承認了,幾乎等於承認神,也就是宣布自己錯了。因為“聰明”,科學家們看這個邏輯比普通人看得更清楚,所以他們態度堅定。當前科學界在精神上墮落,很多朋友遇事還迷信科學家們的意見,已不合時宜。
(Exp.28) 承認科學不能完全解釋宇宙,近似承認神必要。
到底什麽是退相幹(Decoherence)?退相幹與量子相幹密不可分。前文介紹雙縫實驗時曾簡略談及量子相幹,下麵繼續以雙縫實驗為例解釋退相幹。
圖9. 雙縫實驗的三種結果。從O點向顯示屏發射電子,中間經過雙縫A與B。左,發生量子相幹:在恰當設置下,來自同一個電子的A和B兩束波之間發生幹涉。發射大量電子後,顯示屏上出現多個波紋亮區,如f1。中,單縫實驗:將B縫堵住,顯示屏上隻有一個亮區如f2,與經典物理中將電子視為硬體小球的預測結果一樣。右,無相幹:調整實驗設置,比如將雙縫之間距離拉大,讓A和B兩束波之間空間距離足夠遠,二者之間完全獨立,不產生相幹,顯示屏上產生兩個分離亮區如f3,又與經典物理預測結果一樣。無相幹與退相幹是不同概念。顯示屏上亮度代表電子密度,在大樣本條件下等於概率密度,所以f1、f2、f3也代表概率密度函數曲線。
從O點出發的一顆電子,其波函數一般形式為:
其中x是波離開O點後行走的距離,α是全局相位。根據(Ep.15)全局相位不影響任何物理觀測,且波函數前係數最後重新概率歸一,所以a*exp(i*α)可以省略。顯示屏上任意P點迎來A和B兩束波,分別為:
兩束波來自同一電子,到達P點時存在一個固定的相位差θ = kΔr,形成組量子疊加態:
波函數在P點是A、B兩個波函數的和:
為方便,省去表達式中時間t。電子坍縮到P點的概率密度,也就是P點亮度為:
其中*代表共軛複數,[exp(iθ)]* = exp(-iθ)。等式中exp(iθ) + exp(-iθ)部分代表P點概率密度裏的相幹部分,數值為實數2cos(θ)。可見:
(Exp. 31) 隻要相位差θ穩定且θ ≠ π/2,量子相幹就會發生。
退相幹由隨機幹擾造成。在雙縫實驗中,電子波函數很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比如在經過隔板時與實驗裝備發生相互作用,A、B波之間相位差產生隨機移動,變成θ-tilde。於是:
可見,P點概率密度裏的相幹部分消失,代表量子退相幹發生。等式中隻剩下|φA |^2和|φB |^2,對應f3,與經典物理預測結果一致。
(Exp. 33) 受外界幹擾,相位差產生隨機移動,造成退相幹。
圖10. 量子退相幹基本原理。退相幹依賴數學公式: 當θ-tilde隨機,平均[exp(i*θ-tilde)] = 0。原因是exp(i*θ-tilde) 總落在右圖中紅色複數單位圓上,而單位圓上的複數平均值是0。 雖然大樣本實驗中的結果看似一樣,量子退相幹與經典物理存在本質區別。在經典物理中,單個電子隻經由A或B縫中的一個。但在退相幹中,單個電子是波,總通過A和B兩個縫、分成兩束波,撞擊到顯示屏上才坍縮成粒子。所以退相幹依然包含量子物理中獨特的“單一粒子通過兩條縫”的不確定性質,並且還有個隨機坍縮過程,所以:
(Exp. 35) 退相幹沒有解決觀測難題。
退相幹也發生在施特恩-格拉赫實驗。在圖6中,顯示屏上出現兩個亮區,沒有幹涉條紋,也是量子退相幹。其中單個電子存在兩套量子疊加,一是空間位置的無限多可能,二是自旋狀態的兩種可能,上旋和下旋。在電子進入磁場前,它的總狀態是兩種疊加態的乘積:
其中θ是上旋與下旋之間的相位差。(Exp. 36)和關於雙縫實驗的(Exp. 29)一模一樣,前者的上、下旋波分別對應後者的A、B波。二者其餘數學處理與結論也一樣,外界幹擾讓θ變成隨機的θ-tilde,進而造成退相幹現象。
在施特恩-格拉赫實驗中,電子通過磁場時與大量虛光子相互作用。雖然有理論可以計算出磁場造成的相位移,但實際上電子與磁場相互作用,牽扯海量微觀粒子,情況錯綜複雜,引入隨機因素。與雙縫實驗相比,施特恩-格拉赫實驗還有個額外特點。同一電子的上旋與下旋波在磁場中受到方向相反的磁力,造成它們在空間上分離,進一步降低量子相幹的可能性。
我讀高一的時候,物理課上剛學牛頓三大定律,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全然出於無心,頭腦裏閃過相關內容。我突然覺得“看”到了牛頓描述的世界,明白了他在說什麽。他說隻要我知道現在每樣東西的幾個簡單參數,如質量、位置、速度等,我就可以精準預計未來。不但是我身邊環境的未來,而是整個宇宙的未來,所有和每樣東西。於是在黑暗中我覺得天地開了,牆壁和房頂都迅速退去,我獨自懸浮在空中,仿佛失去了重量,正從床上向上“跌入”宇宙深處,身邊盡是大小星辰。
當時不懂,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叫“頓悟”。去年,我與在日本工作的老同學通話,他講到他在中學時學牛頓力學時經曆過震撼,讓我又回想起這段少年往事。經典物理包括牛頓力學和經典電磁學,是絕對的物質決定論。其描繪的物質世界永恒、完整。永恒,當然就是無始無終。完整,細究起來包含兩個意義。一是它不丟失任何信息。根據宇宙當前狀態,你可以回推過去任何時刻宇宙完整狀態。二是它不需要任何新信息。根據宇宙當前狀態,你可以推算出未來任何時刻宇宙完整狀態,無需額外信息。理解這點讓我既激動又壓抑。
經典物理說萬事都是決定好的。未來將是什麽樣子,隻與當前每個質點的質量、電荷、和時空性質有關,都冷冰冰,與人無關,與我無關。人的愛恨情仇、選擇、決心、希望、夢想等,都是虛假的,也由某些質點的質量、電荷、和時空性質決定,在本質上是衍生的,毫不重要,對世界、對未來都沒有影響,是人的自欺欺人。很明顯,如果任何人真相信經典物理,就隻可能是唯物主義者和宿命論者。那位在日本的同學也說到,他中學時理解這點後非常鬱悶。可惜我倆高中時相隔千裏,大學時雖常見麵也沒機會談及這類事。
以海森堡思想為核心、以薛定諤方程為補充的哥本哈根詮釋,描繪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薛定諤方程與牛頓第二定律類似,也永恒和完整。如果沒有觀測或坍縮,波函數根據薛定諤方程運動,也無始無終,也可精準推算未來與過去。但二者有根本不同。薛定諤方程描述彼岸世界,波函數存於彼岸世界,隻在坍縮後才投射到現實。現實並不獨立自主、而源於彼岸世界的坍縮,否定了唯物論。
另外,坍縮造成信息喪失。比如對於單一電子,你觀測後發現它在z軸上自旋為下,你無法由此還原坍縮前它的完整狀態矢量。同一個現實狀態對應無限多個可能的量子狀態矢量。每個當前量子狀態矢量,通過薛定諤方程,對應一個未來狀態矢量。未來狀態矢量又可能坍縮成多種未來現實,比如同一個自旋疊加態可能坍縮成上旋,也可能坍縮成下旋。這造成當前宇宙與未來宇宙沒有一一對應關係,否定了決定論。
圖11. 圖解哥本哈根詮釋背後的世界觀。現實中的現在與未來,通過彼岸世界才互相聯係,在現實中沒有直接聯係。在彼岸世界裏,如果完全沒有坍縮,根據薛定諤方程,現在與未來一一對應,互可推算。彼岸世界坍縮,造就現實世界,說明現實源於彼岸世界,否定唯物論。但坍縮過程丟失信息,造成現實是彼岸世界不完美的影子。同一個現實對應多個彼岸世界狀態,不可能從現實推算彼岸世界。在現實世界裏,現在與未來互不可推算。同一個現在對應多個可能未來,反之亦然,否定決定論。
“坍縮”很神秘。物理界承認觀測造成坍縮,但什麽是“觀測”還沒有共識。這是觀測難題的一部分。我曾介紹過“意識造成坍縮”觀點,由天才數學家諾伊曼在1932年提出,著名物理學家維格納進一步澄清和擴展【15】。主流物理學界抵觸這個論點,很少人敢於站出來支持,大概因為意識在科學範疇之外,如果承認這個觀點正確,就證明科學有重大局限,對整個科學界不利。行業內的人不說,行業外的人就很少聽說。但沒有任何實驗證偽這個觀點。它是當前最簡單、直接、符合邏輯和證據的觀點,遠好於其他競爭觀點。科學本質就是未被證偽的假說,“意識造成坍縮”是當前最優解釋,又未被證偽,就應該算科學。如果它是對的,那麽人的意識參與創造現實,直接支持唯心論,否定唯物論。
圖12. 提出“意識造成坍縮”觀點的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和維格納(Eugene Wigner, 1902–1995)。兩人是一輩子的朋友,都是匈牙利猶太人,兩家都很早皈依基督教,融入當地社會。前者出身巨富貴族家庭,著名神童,著名數學家,但53歲英年早逝。後者出身中產階層,物理學家,獲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倆從小是同學,同到柏林讀大學,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一起成為美國公民,一起參加曼哈頓計劃。頂尖科學家之間經常存在讓人驚訝的聯係。右為1928年海森堡與維格納在柏林。
經常有朋友指責、嘲笑基督教不講理性與邏輯,包括很多在海外學習生活幾十年、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其實唯心主義哲學是標準的理性,這是為什麽康德的書叫《純粹理性批判》。他批判的就是傳統唯心主義,但大多數國人不知道。而科學在本質上不理性,比如休謨的“歸納法醜聞”【16】。撇開這些不談,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科學違反邏輯和理性,這些朋友能不能做到一視同仁,敢於批判和嘲笑科學?在量子物理中,人的觀測啟動坍縮,但坍縮結果不受人、或任何現實因素決定。科學界於是舉手投降,宣布坍縮結果完全隨機。這明顯違反邏輯與理性。在邏輯學裏,這個結論違反充分理由律PSR,就是“事出必有因”論。如果遵循理性與邏輯,坍縮結果必然有原因。原因不在現實,也不在人,就必然在彼岸世界裏。這個居於彼岸世界的東西能夠控製現實,所以有能動性,是一種意識與意誌。根據定義,那就是神。
圖13. 為填補科學留下的邏輯漏洞,推測人與神在坍縮中的作用。其中人或神的意識啟動坍縮,神單獨決定每次坍縮結果。如此解釋符合邏輯,尤其邏輯公理PSR。
人能知曉抽象的量子狀態空間,隻因人感知到現實,然後將現實與邏輯結合、順藤摸瓜到彼岸世界。我們因此了解到彼岸世界的一部分。但沒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人能夠獲知彼岸世界的全部。彼岸世界高於現實,製約現實,甚至決定現實,但彼岸世界裏完全可能有很多內容不反映到現實裏。基於簡單邏輯,彼岸世界可能包含一些東西隻可反映到人頭腦裏,或就呆在彼岸世界內部,不反映到任何其他地方。依據這樣的推理,康德才說物體的本體,人既不能依靠感官感知,也不能用頭腦理解。他是虔誠的基督徒,明確講人不可能感知神,因為神是純本體,沒有現象。早於康德,幾千年來很多神學家根據《聖經》獲得類似觀點。神超越人的感知與認知,人可能知道一些關於神的事,但不可能知道神的全部。量子物理旁證了這些哲學與神學觀念。
生命的曆史短於宇宙壽命。在人與動植物出現之前,什麽因素造成量子態坍縮成現實呢?結合“意識造成坍縮”觀點,我們可以推測,那時坍縮的原因應該是神,因為神就是一種意識。這與《聖經》中“神創造宇宙”的記述不謀而合。今年是海森堡創立矩陣力學一百周年。量子理論如此現代和尖端,卻與古老的基督教、更古老的《聖經》、和唯心主義哲學如此環環相扣,難道不讓人驚訝嗎?當科學與基督教和唯心主義哲學越走越近時,那些號稱自己相信科學、所以不相信基督教和唯心主義的人,情何以堪?在中國,這類男女數以億計。他們高傲地宣布,自己信任邏輯,所以信仰科學、反對宗教。當發現科學違反邏輯、基督教符合邏輯時,他們會不會像葉公好龍那樣,看到“龍”真來了,不但沒有上前擁抱,反而嚇得落荒而逃?
2025年8月13日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網址:https://l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