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從自然曆史看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2025-11-20 07:03:08) 下一個

鬆吉爾位於莫斯科以東約兩百公裏處,屬曆史名城弗拉基米爾的遠郊。1955年夏天,工人們為附近一間陶瓷廠在此開采粘土,意外挖到大型動物骨骼化石,迅速向上級匯報。考古團隊於是進駐,在其後十幾年裏陸續發現一係列遠古人類墓葬群。根據碳同位素分析,它們距今大約3萬到3萬4千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就是世界考古界赫赫有名的“鬆吉爾墓葬群” (俄文:  Сунгирь, 英文: Sungir burials)。

一 鬆吉爾1號墓

圖1. 鬆吉爾墓葬群1號墓穴。左為墓穴全景,可見一具成年男子的完整骨架。右為頭部特寫。墓穴內散落大量白色斑點,都是飾品珠子,由猛獁象牙加工而成。其他陪葬品還包括武器和各類器皿。這是人類早期“儀式性埋葬”(ritual burial) 的典型例子。

鬆吉爾地處歐亞大草原,比中國最北地點漠河還要更北,每年溫暖時間很短,自然條件惡劣。鬆吉爾人與我們的時間距離,10倍於中國商朝。他們非常原始落後,必須與各種猛獸比鄰而居,靠打獵和采集野生植物為生。他們基於家庭和血緣組成小部落,通常三、五十人,包括老人和孩子。他們每日麵對生命危險與生存危機,必須時刻警惕和忙碌才勉強活下去。但科學家們估算,僅製作1號墓穴中那些猛獁象牙珠子就需要大約2500小時人工。即使不幹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需要10個成年人一個月左右才能完成。

一個簡單、但關鍵的問題浮現。在那麽艱苦的環境裏,為什麽鬆吉爾人要為一位死者花那麽多時間與精力?猛獁象牙非常珍貴,陪葬的武器與器皿都有實用價值。他們為什麽將這些稀缺物品埋在地下、而不留給自己或其他活人用?

(Ex. 1)    問題:為什麽遠古人搞儀式性埋葬?

很多人馬上想到,因為死去的人是領袖。很多動物也有領袖,比如狼群有狼王,權威非常大、地位非常高,不亞於人中領袖。狼王死了,狼群從不為它留下任何稀缺物品。可能有人猜測,那是因為狼智力太低,也許想為狼王留下東西,但不知如何做。大猩猩在很多方麵類似原始人,智力相對高,也是群體動物,等級製度嚴格,並且也使用工具。但地位最高的大猩猩死後,其他大猩猩不會把稀缺工具留給它。

還有人會說,也許死人與活人感情深厚,所以活人花精力掩埋死人、並留下陪葬品。但動物之間的感情也可以很深厚。比如幼兒大猩猩死了,猩猩媽媽會很悲痛,有時抱著幼兒屍體很多天不放手。但大猩猩從不搞儀式性埋葬,也不會為死去的孩子留下物品。

很多知識分子歌頌天鵝的“愛情”,認為比很多人的愛情還真摯。天鵝經常終生隻有一個伴侶。它們一起忙忙碌碌共築愛巢,很像人類小夫妻共同努力籌備住房。天鵝夫妻中一個死了,另一個會久久盤旋,不願離去,讓文人墨客們唏噓不已。但活著的天鵝從不為死去的伴侶築巢,也不為它陪葬任何實用的東西。

(Ex. 2)    科學界早發現,隻有人類有儀式性埋葬,動物沒有。

儀式性埋葬讓活人花費時間與精力、外加放棄貴重物品作陪葬,對活人這無疑是損失,並且經常代價高昂。為什麽人類祖先還要搞儀式性埋葬?合理答案隻有一個。他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終點,死去的人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們莊重地埋葬他,為他準備陪葬品,都為幫助他在那個世界裏繼續生活。那個世界被稱為彼岸世界。

(Ex. 3)    遠古人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終點、死人繼續活在彼岸世界。

理解古人思維

即使大學生,專職讀書十幾年,多數也不了解彼岸世界,甚至沒聽說過【13】。所以讀者自然疑問,遠古人那麽落後,怎麽會想到死人去了彼岸世界?簡單講,因為他們比現代人更熟悉人的內心。要理解遠古人,首先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現代人覺得宇宙浩瀚無垠、科學最真、科學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科學推動技術進步、現實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等;相比之下,人非常渺小,生命很短暫,內心想法變化無常。胡適、托爾斯泰、康德等都曾如此感慨,並留下感染人的文字。但很少人意識到,這套世界觀雖大流行,卻很新,誕生於兩三百年前。人類文明曆史數萬年,在其中絕大部分時間裏,人們完全不這麽想。

遠古人與大自然關係緊密,深刻體會感官感知不可靠。試想你是位原始獵人,你眼睛看見草在動,耳朵聽到風在吹。感官感知告訴你,風讓草動。但下一秒,草叢裏可能竄出一條毒蛇、或躍起一隻猛獸。原來不是風讓草動,而是動物造成草搖動。你的眼和耳都欺騙了你,這次欺騙差點要了你的命。你的長輩和長輩的長輩都知道這種危險,所以從小諄諄教誨你不可信任自己看見的和聽到的。你長大後變得成熟,完全理解了他們,並進一步懂得,雖然人更小心、經驗更豐富後,就可以減少被感官感知欺騙的概率,但人永遠無法徹底避免。感官感知在根本上不可信,懂得這點的遠古人活得長,不懂的死得早。

物質世界就是感官感知世界,感官感知不可靠就是物質世界不可靠。遠古人不得不在物質世界裏謀生活,但排斥、懷疑物質世界,因為覺得它充滿假象、缺乏恒常、無規律可循。別以為古人這樣想是愚昧。雖然在最近兩三百年裏,牛頓科學體係占主流,認為物質世界如鍾表、每個變化都有章可循,但最新科學回歸古人想法。比如量子物理認為波函數隨機坍縮,造成物質世界在本質上變幻莫測。撇開科學,人到中年後,大多數會領悟,世界處處暗伏陷阱,現實從來詭譎多變。

嬰兒恐懼世界,向往母親懷抱,因為在那裏她感到安全、可靠;類似地,遠古人麵對危險的現實,所以比我們更重視內心,因為在心裏他們發現了恒常、規律、和真。我曾介紹中國古字“真”的構造,就體現類似意義【1】。比如人覺得自己的情感不會欺騙自己。我恨誰就是我恨了,即使以後不恨了,也不改變我當時恨了。人內心情感不會像感官那樣欺騙人。古人又發現一些道德準則恒常。比如不殺無辜、信守承諾、公平交換、善待族人等。無論在什麽地方、什麽時間,人都覺得它們是對的,即使自己沒做到。道德準則與個人情感有個根本不同,後者隻屬於個人,但前者被所有人分享。道德準則反映在每個人心裏,又獨立於每個人,說明它們在人心之外。同時它們也不屬於物質世界,因為人感官感知不到它們。所以它們屬於第三地,就是彼岸世界【13】。

(Ex. 4)    整體世界並非隻有物質與人的意識,多出的部分就叫彼岸世界。

在人心中所有內容裏,自我意識最特別。隻要人在思想,無論清醒還是做夢,人都有自我意識,就是我感知到我,這種感知不依賴感官。實際上,感官感知不到“我”,並且“我”恒常、不隨時空變化,說明“我”不屬於物質世界,隻屬於彼岸世界。“我”也不隨身體狀況變化,年幼時和百歲時的“我”一樣,健康時和生病時的“我”一樣,即使失去一條腿、一隻眼睛,“我”還是一樣。憑什麽認為身體死亡就代表“我”毀滅呢?很多人發現那沒道理。死後“我”還在,靈魂不滅,繼續存於彼岸世界【2】。

在整個世界裏,包括物質世界和彼岸世界,“我”是每個人接觸最頻繁、感情最親近的對象。人都應該對自我了解最深入,但很少現代人做到。我們有太多分心事了。遠古人落後,但他們與我們一樣能感知“我”。並且相比之下,他們少有其他事分神,所以遠比我們更專注自我,對自我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這並不難理解。他們與我們都屬智人,在生理上基本沒區別。試想你就是3萬年前的一位智者,你每天想什麽呢?那時沒有數學、語文、外語、科學,也沒有報紙、電視、計算機、手機等。那時根本就沒文字,也就沒有書本、學校等,最多隻有一兩首依賴口口相傳的神話與英雄史詩。所以你有大把時間審視自己內心,你自然非常熟悉人靈魂的方方麵麵。

根據考古證據推斷,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人死後靈魂不滅,隻是去了彼岸世界。他們想象彼岸世界裏有很多失去肉體的靈魂,於是就有了各種神明與鬼魂。需要強調的是,遠古人這麽想合乎邏輯,在大方向上是對的,並非愚昧或迷信。很多現代人以為古人信鬼神都因為不懂科學。這些現代人才愚昧,因為他們似乎完全沒有內省,不知道自己心裏另有個大世界。人心可通彼岸世界,但他們思想裏隻有現實、沒有彼岸世界,所以看不見科學的局限。科學隻針對現實,完全不能回答彼岸世界裏的問題。

相關自然曆史知識

地球上最後一次小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 延綿10萬餘年,大約終結於1萬2千年前。冰期終結前的人類文明遺跡很少,原因也容易理解。第一,天寒地凍,環境極端惡劣,人類數量很少。第二,當時屬舊石器時代,人類發展程度低下,本就沒什麽文明可言。特別說明,很多教科書將文字出現定義為文明起點,但本文不采用。在這裏,“文明”指人展現出與動物根本不同的思維與言行。第三,那時距現在太久遠,很多遺跡自然消失。比如人類墓葬塌陷、融入泥土;遺體被野獸拖走、吃掉,也腐朽成泥土;繪畫染料年久而發生化學分解等。尤其冰期融化後發生大洪水,衝走大量地表和地下淺層遺跡。

關於儀式性埋葬,本文重點介紹3萬多年前的鬆吉爾墓葬群。其實還有更古老的類似遺址。最久遠的是西班牙骨頭坑遺址(Sima de los Huesos),距今大約43萬年;以及南非升星洞群(Rising Star Cave System),距今大約30萬年。它們遠遠早於鬆吉爾墓葬群。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已發現大約30個比鬆吉爾墓葬群更古老的疑似人類儀式性埋葬遺址,但它們保存狀態普遍較差,因此考古結論爭議較多。對比之下,鬆吉爾墓葬群保存狀況很好,考古結論爭議也少,所以我選它作為關鍵證據與大家分享。

二 遠古岩洞壁畫

圖2. 四處著名遠古岩洞壁畫遺址。上左,阿爾塔米拉洞(Cave of Altamira),位於西班牙北部, 距今約3萬6千年;credit:D. Rodríguez。上右,卡斯蒂略洞(Cave of El Castillo),也位於西班牙北部,距今約4萬年;By Gabinete de Prensa del Gobierno de Cantabria。下左,肖維岩洞(Chauvet Cave),位於法國東南, 距今約3萬到3萬2千年。下右,桑庫利郎-孟加裏哈特地質公園(Sangkulirang-Mangkalihat Geopark)裏的洞穴岩畫,位於印度尼西亞中北部,距今約4萬年;By Luc-Henri Fage【9】。

在世界範圍內,三萬年及以前的文明遺跡,數量很有限。除儀式性埋葬外,還有一大類是岩洞壁畫,因為隱於山洞深處,避風避水,遠離人群,所以被保存下來。一般認為,現存最久遠的岩畫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的特東良洞穴(Leang Tedongnge cave),距今大約5萬1千多年【3】,但保存狀況不太好。上圖裏的岩洞壁畫遺跡狀況相對較好,分布於世界各地,內容和形式都驚人類似,描繪常見獵物,如鹿、羊、犛牛等,外加一些人形,有的像獵人、有的像人獸合體的薩滿等。

(Ex. 5)    遠古岩洞壁畫代表現存人類最早視覺藝術。

岩洞壁畫第一個明顯特征,都表現出無可爭辯的抽象性,反映繪製者思維符號化。這正是人腦理解彼岸世界的標誌,因為抽象符號不存於物質世界,隻存於彼岸世界。它們被柏拉圖稱為理型(forms),被亞裏士多德稱為“共相”或“普遍性理型”(Universals 或Universal forms)。

隻有人理解抽象符號化藝術,動物不能。比如狼吃羊,但麵對圖2右下壁畫中的羊,狼不會撲上去,因為它不覺得畫裏有羊。人看到這副畫都覺得是羊。這件事簡單到幾乎不值一提,很多人因此反而從沒注意過,但它反映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有獨特的抽象思維和符號化思維能力。當藝術家看到真羊,他憑直覺將羊形象中包含的普遍規則抽取出來,在頭腦裏概念化,形成抽象的羊。圖2右下就是這樣一隻抽象的羊,看到的人也都憑直覺知道它是羊,但動物要麽沒有這種直覺,要麽有一點、遠不如人的發達。

(Ex. 6)    遠古岩洞壁畫體現人抽象思維能力,代表人腦通彼岸世界。

關於岩洞壁畫,考古界必須回答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麽遠古人要在岩洞深處作畫?這些壁畫經常遠離洞口,比如圖2中的法國肖維岩洞壁畫最遠達400米。岩洞內伸手不見五指,古人沒有方便照明手段;從洞口達到壁畫,又必須經過重重危險。他們本就生存不易,難道還有閑情逸致為欣賞藝術去冒險?當前考古界普遍認為,古人製作這些岩畫不為眾人欣賞,而為少數薩滿施法術時作道具。畫都出自薩滿之手,本質是原始宗教用品。薩滿深入岩洞,借助作畫和其他手段,讓自己靈魂脫離肉體,遊走於彼岸世界,目的是遇見神靈、祖先等、或臨近獵物群體,甚至進入個體獵物身體內部,為幫助族人狩獵【1】。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來自勞動、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創造了藝術。但現代考古科學發現最早的藝術出自宗教人員之手,為宗教目的服務。馬克思主義又認為,人靈魂即使存在,也屬於意識範疇,依賴肉體。但遠古人相信靈魂可以離開肉體、進入彼岸世界。這代表靈魂獨立於肉體。他們並不止於相信而已,在至少幾萬年期間裏,他們長期和大規模地付諸實踐,讓自己靈魂脫離肉體束縛,遊走於現實與彼岸世界之間。這種能力一直是薩滿的核心技能,現代心理學稱之為“意識變異狀態”(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Ex. 7)    岩洞壁畫是薩滿實現靈魂脫離肉體、進入彼岸世界的道具。

薩滿教早已衰落,相關技能幾近失傳。目前世界各地還有零星薩滿,他們聲稱可以讓靈魂脫離肉體、進入彼岸世界,但一般人難以辨識真偽。不過現代科學已成功驗證一些相關事例。比如我曾介紹過瀕死體驗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可信證據,一些瀕死患者經曆了靈魂出竅、在自己身體之外旁觀自己被搶救的過程。有些人還報告自己遇見神明和早已死去的親人【2】。遠古薩滿幾乎總是部落裏最智慧、最受人尊重的人。他們畢生專注內心,用全部時間與精力追求靈魂出竅、與彼岸世界交流。他們的技能由父傳子、由師傳徒,世世代代不斷精進。現代薩滿缺乏類似環境與條件。

人心通彼岸世界、動物不能

綜上所述,自然曆史證據表明,從文明一開始,人類就知曉彼岸世界,且表現方式多樣。有人認為死者去了彼岸世界,有人努力讓靈魂脫離肉體、進入彼岸世界,有人在藝術中展現來自彼岸世界的符號化抽象思維等。科學家們從未發現任何動物展現類似能力或內心狀態。根據科學歸納法我們總結:

(Ex. 8)    隻有人腦通彼岸世界,動物不行。

這個結論符合我曾多次討論過的人心二維論【4】。基督教和唯心論都隱含,整體世界有兩個維度,分別是彼岸世界與物質世界。站在物質世界角度看,彼岸世界獨立於、且高於物質世界;從彼岸世界角度看,物質世界源於彼岸世界,是彼岸世界的不完美投影人心反映整體世界,所以也是二維。

圖3. 人心二維,分別指向彼岸世界(或稱神界)和現實世界(或稱感知世界、物理世界)。動物內心隻有一個維度,指向現實。

人心通彼岸世界,所以人有抽象思維能力,或稱理性思維能力,能夠理解存於彼岸世界的、抽象的真善美義愛;而動物沒有。但人與動物都有動物性,比如人突然看到蛇,也會被驚嚇到、毛骨悚然。這就是基於肉體的動物本能。

三 物質特征不能區分人與動物

用彼岸世界區分人與動物,證據來自考古,理論體現在圖3中人心二維模型,模型又和《聖經》與唯心論哲學相符。國內學校和社會敵視西方嚴肅思想,忽略相關證據,造成大家覺得這一切都陌生、與自己遙遠。我要向大家報告的是,其實這個二維模型離我們並不遠,我們的祖先早就談及,差別隻在於表達方式與認知深淺。如果模型是對的,它應該潛伏於每個人內心。無論中西方,任何人隻要在自己心中探求,都會發現它的影子。我們的祖先當然曾認真探求過,態度與西方古人沒什麽不同。現在很多朋友熱衷國學,我就與大家一起簡要回顧中國傳統經典,看看中華先賢們如何區分人與動物。你會發現,中西智者們所見略同。

道家經典、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可以領會超越天地的道(而禽獸不能),並且道的源頭自在。老子筆下的“自然”不是現代漢語裏的“自然界”,而是“自在”、不依賴外部條件等;所以老子認為道的源頭類似巴門尼德的“存在”【12】。儒家的荀子講,“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公母)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大意是人都有身體和現實需求(這就是人的動物性),但人之所以為人 (而非禽獸) ,並非因為身體或現實,而在於人內心能辨識(抽象道義)。荀子還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天性壞,做好事隻因為人(依賴道義和辨識能力)矯正天性。這裏的天性就是人的動物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 。大意是人和禽獸的區別隻一點點,一般百姓丟棄它(與動物無異),君子保存它。以舜為例,君子能理解事物背後的原理(而禽獸和老百姓不能)。

仔細品這些國學經典裏的話,你會發現它們與《聖經》和西方哲學意思相近,差別隻在概念清晰和邏輯嚴謹程度。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百家之間人員相熟、思想互通,隻是各有側重。按現代標準他們也唯心,與西方先哲一樣,認為人心中有兩大追求,一是包括肉體的現實、二是抽象的道,並認為後者更重要。他們也強調人非禽獸,因為動物不識道。但我從小在中國知識分子圈裏長大,從沒聽誰在嚴肅場合明確說人不是動物、區別在於信仰或彼岸世界。倒有很多人積極鼓吹人就是動物,比如認為母蠍遇火弓身護子,與人類父母愛孩子本質一樣;天鵝終生一夫一妻,像人一樣有愛情,甚至比人還忠貞,等等。

(Ex. 9)    中西方古典思想相近,區別隻在邏輯嚴謹程度,但國人忘記了祖訓。

無論老一輩、同輩、還是年輕一輩,當代知識分子都類似,都忘了祖訓。雖然他們中很多人崇尚國學,但沒讀懂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意思。個中原因有兩方麵。一是與西來的馬克思主義相比,祖訓的概念不夠清晰、邏輯不夠嚴謹,所以比不過人家的說服力;二是暴虐政治下國人已徹底屈服,內心被擠壓得隻剩下現實一維,再無法理解原本二維的世界與人心。基督教與現代唯心論同樣來自西方,與馬克思主義相比,概念更清晰、邏輯更嚴謹,但因為包含世界與人心二維論,與國人既有心態南轅北轍,造成中國精英集體性無法理解甚至皮毛。這包括各領域頂級精英,如胡適、魯迅、毛澤東等。

唯物的國人幾乎都認為,人與動物區別在於某種物質因素。比如很多人接受學校灌輸,認同馬克思說的,隻有人能製造工具、動物不能。還有人認為隻有人使用火、穿衣、有語言、或有文字等,動物不能或沒有。這節逐一檢查這些常見的、唯物論範疇內的標準,發現它們幾乎都無力區分人與動物,隻有高級語言除外。隻有人有高級語言、動物沒有,但背後原因是人理解彼岸世界、動物不能。所以,人區別於動物的關鍵還在彼岸世界。

1. 製造工具

圖4. 巴西卷尾猴(Capuchin),用石頭互相敲打,產生大小形狀不一的碎片,然後在其中挑選鋒利者,作為切削刀具。舊石器時代人類也這樣製造工具【10】。圖片來源:https://youtu.be/j0jqJUF1nOs?si=uiS99gRgJ9Rm5R-q

馬克思認為,人能製造工具,而動物不能,這是二者根本區別。但這個結論經不起推敲。我在另文中介紹過【4】,澳大利亞海島上的新喀鴉(New Caledonian crows),就是一種烏鴉,可以製造多部件複雜工具。科學家們還觀察到,巴西卷尾猴用石頭互相砸擊製造石刀(如上圖),與舊石器時代人類製造工具的方式沒有區別。實際上,考古學家在野外發現較粗糙的石質工具,經常分不清來自原始人還是猴子。除此之外,科學家們觀察到西非的大猩猩、泰國的長尾猴等,也使用石質工具,並在周邊發現被砸開的石頭。科學家們懷疑這些動物也砸製工具,但還未采集到直接證據。

2. 利用火

普羅米修斯從神界偷來火種給人類,讓人類走出黑暗、寒冷與野蠻。這個希臘神話故事盡人皆知。利用火,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步。古往今來的智者,尤其偏唯物的思想家們,從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到近代的盧梭和達爾文,都強調人類利用火的重要性。當前考古學界認為,人類最早利用火的證據來自南非的“奇跡洞穴”遺址(Wonderwerk Cave),距今大約100萬年。在其後20萬年裏,世界各地的人都開始用火。大約10萬年前,人類開始日常用火,包括烹製食物、用火製造工具、在宗教和社會活動中用火等。

“利用火”似乎可以區別人與動物,但仔細推敲後發現不可行。澳大利亞北部叢林經常發生自然山火,當地有多種鷹,尤其一種學名為“黑鳶”,會在山火中撿拾燃燒的樹枝,然後將它們轉運、並投擲到自己的狩獵區域,目的是引發新山火,迫使其中的小動物們四處逃竄,方便自己撲食。有證據表明,當地土人已經知道這種現象數萬年,並統稱這些鷹為“火鷹“(Firehawks)。火鷹不但利用火,還會主動引發火,與人類相似。

圖5. 澳大利亞北部的黑鳶(Black Kite),故意從自然山火中撿拾燃燒的樹枝,再投放到其他地方,引起新山火,引發昆蟲鳥獸四散逃逸,方便自己捕食。

3. 穿衣

圖6. 寄居蟹(Hermit Crabs)集體換殼場景。隨身體長大,寄居蟹原有的殼顯得太小,於是需要換殼。上圖中多隻寄居蟹按自身大小,自發排成一列,在沙灘上等待機會。當潮水衝來更大的殼,最大一隻離開自己舊殼、進入新殼,然後次大的也離開自己舊殼、進入前者剛丟下的舊殼。以此類推,整排蟹都成功換殼。來源BBC Earth【11】。

所謂“穿衣”,就是動物為保護自己,利用非自身器官將自己包圍起來。寄居蟹很常見,分布於世界各地。它們身體柔軟,必須找一套外殼來保護自己。這些外殼經常是其他動物死亡後留下的殼,比如海螺殼。在缺乏選擇時,寄居蟹也可能利用空罐頭桶、塑料盒等。平時寄居蟹總呆在殼裏,無論遊走還是停歇,就像人穿著衣服。外殼就是寄居蟹的“衣服”。類似利用非自身器官作外殼的動物還有很多,比如石鱉幼蟲、裝飾蟹等。所以“穿衣”不能區分人與動物。

4. 語言

同類之間通過聲音交換信息而成語言。科學家們已發現海豚、鯨魚、多種鳥類如麻雀、多種猴子、大象、甚至很多昆蟲,都利用聲音交流。比如抹香鯨之間的聲音信號類似摩爾斯電報碼。科學家們已經分離出幾十種代表不同意義的抹香鯨信號,如警告、求偶等【5】。海豚也類似。科學家發現海豚“語言”中竟然包含個體“名字”。它們用這些名字互相呼喚、識別【6】。可見,廣義語言並非人類獨有,不足以作為區別人與動物的標誌。

圖7. 代表不同海豚“名字”的不同聲音頻譜。海豚聲音如呼哨。科學家們發現個體海豚對應獨特呼哨,類似人有獨特名字。上麵每個小圖代表一種呼哨(SWT) ,對應一個海豚名字;其中x-軸代表時間,y-軸代表聲音頻率【6】。

人類語言結構複雜、內容豐富,動物界望塵莫及。高級語言確實可以成為區分人與動物的標準。但深究一步,人類語言之所以高級,因為它包含抽象和理性因素,動物語言沒有。比如即使在人不經意時,其語言也高度符號化、邏輯化,包含基本數量概念如唯一、全部、多個等,並且頻繁地由具體情況歸納到普遍原則、再由普遍原則推廣到具體情況等。這些抽象理性元素形而上,來自彼岸世界。可以說,人類語言比動物語言高級,全因為人心通彼岸世界。語言高級隻是表象,心通彼岸世界才是本質。所以利用高級語言區分人與動物,實際上還是以彼岸世界為標準。

5. 文字

文字不可定義人,因為很多民族至今沒有文字,或最近才開始有文字,但他們明顯屬於人類。比如苗族是中國大民族,與漢族比鄰而居幾千年。但在1905年之前,苗族從來沒有文字。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柏格理為苗族創製了第一套文字【7】。清朝建立之前,滿族長期居於東北,也沒有文字。17 世紀初,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主持下,滿文才被創製。當前中國官方承認56個民族,其中十幾個人口極少,在20世紀之前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包括佤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沒人可以否認這些少數民族在有文字之前也屬人類。

再看世界。俄羅斯人在公元9世紀前沒有文字,後來基督教傳入,在傳教士西裏爾與美多德兄弟(Cyril and Methodius)主持下才創製了俄文字母和文字,情況大致類似苗族。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絕大多數美洲印第安人沒有文字。直至今天,華盛頓州的印第安人部落Quinault依然抵製外來文化,堅持使用傳統語言。但他們從沒有過自己的文字,也拒絕使用英文或其他外來文字。9世紀前的俄羅斯人和近現代印第安人當然都是人。

圖8. 左為柏格理創製的苗文;右為柏格理牧師(右2)與苗人、其他牧師的合影。柏格理(Samuel Pollard, 1864-1915)是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於1887年來到苗寨,地點在雲貴川交界的威寧縣石門坎。那時苗寨極端原始落後,他全身心奉獻近30年,最後死在石門坎,並葬在石門坎。他的事跡可歌可泣【7】。

四 結束語

三萬年前及更早的人為我們留下的遺跡或遺物很少,大致可分成如下類別:

1,日常生活遺跡:如腳印化石、居住、用火、與食物殘留等;

2,工具:絕大多數是粗糙的砸製石器,少量由骨頭、鹿角、象牙等製作,相對精細;

3,遺骸與墓葬:包括儀式性埋葬;

4,洞穴壁畫;

5,首飾、可攜帶裝飾品等:散落民間,因為遠離產生時的環境,現代人可從中解讀的信息較少,結論可靠性也較低。

唯物論在前兩項中尋找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它失敗了,因為動物也可能留下類似痕跡。後三項才體現人的特點。動物沒有儀式性埋葬,也沒有藝術。這些行為體現人心通往彼岸世界。隻有人理解彼岸世界,動物不能。但彼岸世界屬於唯心論,唯物論不承認。

(Ex. 10)   自文明之初,人就因為、且隻因為理解彼岸世界而區別於動物。

其實很簡單,人獨特之處在心裏、不在肉體或現實。這不需要什麽高深哲學,即使孩童也有相關直覺。數千年來的販夫走卒、市井小民都懂,我們的祖宗也曾諄諄教誨,但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卻忘了。從蘇聯傳來的列寧、斯大林版共產主義真厲害啊!僅用兩代人功夫,就將整個民族徹底洗腦,不再承認基本常識。

人的肉體就是動物肉體。《聖經》中講,神用泥土造動物身體,也用泥土造了人的身體。人與動物在物質世界裏比鄰而居。如果沒有彼岸世界因素參與,在純物質範疇內,人與動物同屬一類。目光局限在物質世界裏尋找二者的根本區別,是緣木求魚。

關於人類早期曆史的現代科學,包括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都起源或爆發於19世紀西方。當時基督教會還擁有巨大權威,大眾遠比現在更願聽從教會意見。教會為維護人的尊嚴,反對把人體當作動物或物件研究,造成主流基督徒科學家們不研究人,這些領域裏的早期領袖幾乎都是社會邊緣的疑神論者或無神論者。這有點像在我年輕時的東北,老實人瞧不起做生意,經商者中有高比例的刑滿釋放人員。關於早期人類的科學從那時起就嚴重偏向唯物論,比如假設人與動物本質一樣、人來自動物進化等。那些領袖占據行業頂端,自然排斥基督徒,阻止後者進入領域,或在後者進入後抑製他們向上發展。這個大局延續至今【8】。

(Ex. 11)   關於早期人類的科學,因曆史原因,嚴重偏向唯物論。

本文總體邏輯是反證法,從基於唯物論獲得的科學證據出發,最後結論卻是唯物論無力區分人與動物。討論遠古人類,不可能繞開進化論。即使進化論的所有證據都可靠,也隻證明人肉體由動物肉體進化而來,不能解釋為什麽隻有人理解彼岸世界。《聖經》說,神用泥土造人,然後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從人肉體成型、到他獲得靈氣、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我們無法知道中間花了多長時間,也許成千上萬年。人類肉體祖先是智人,最早出現在大約30萬年前。但如果他們不知彼岸世界,也理應算作動物。所以進化論成立與否,都不影響本文結論。另外,我曾在另文中專門討論過進化論【8】。

2025年11月20日

本想討論更多話題,卻發現攤子鋪得太大,不適宜閱讀,於是隻好暫時放棄,轉而將原計劃內容分成幾個部分,這是第一部分。希望以後有機會逐步完成。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網址:https://lyz.com

注釋

1,駱遠誌,2025,漫談愛、真、悟、與信,兼紀念母親,https://lyz.com/epiphany-mom/

2,駱遠誌,2025,人死後靈魂還在嗎? https://lyz.com/death-soul

3,Oktaviana, A.A., et al.,2024, Narrative cave art in Indonesia by 51,200 years ago. Nature 631, 814–81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541-7

4,駱遠誌,2024,六四35周年隨想---誰真的愛自由?https://lyz.com/64-35years

5,Sharma P. et al., Contextual and combinatorial structure in sperm whale vocalisations. Nat Commun. 2024 May 7;15(1):361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0399785_Contextual_and_combinatorial_structure_in_sperm_whale_vocalisations/download

6,J. Fearey et al, 2021,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signature whistles from free-ranging common dolphins (Delphinus delphis) in South Afric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3669146_Identification_of_potential_signature_whistles_from_free-ranging_common_dolphins_Delphinus_delphis_in_South_AfricaDavid Lewis-Williams, 2002, The Mind in the Ca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Origins of Art, Thames & Hudson, ISBN-13978-0500051177

7,駱遠誌,2020,苗族曆史對中國民主化的啟示,https://lyz.com/hmong/

8,駱遠誌,2022,當代科學挑戰達爾文進化論,https://lyz.com/id-evolution/

9,Jean Clottes and David Lewis-Williams. 1998, The Shamans of Prehistory: Trance and Magic in the Painted Cave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0,Nature video, 2016, Monkeys can make stone tools too, https://youtu.be/j0jqJUF1nOs?si=uiS99gRgJ9Rm5R-q

11,BBC Earth, 2015, Crabs Trade Shells in the Strangest Way, https://youtu.be/f1dnocPQXDQ?si=8W8QqnIkIMYYsZl2

12,駱遠誌,2024,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https://lyz.com/ parmenides-kant

13,駱遠誌,2025,通俗解釋彼岸世界與唯心主義,https://lyz.com/other-world/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