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哥發來一條消息,德陽走了。
高中畢業後,我曾在電影院做過幾個月的美工臨時工,畫電影海報和滿麵紅光的工農兵宣傳畫。隨後進了一個化工機械廠,直到兩年後高考恢複。做美工臨時工每月有30多元。成為工廠學徒工一個月工資隻有18.5元。雖然收入大降,父母卻很高興:國營工廠是鐵飯碗,何況我從一個“黑五類”後代成了工人階級一員,家人覺得我的人生安全係數大漲,對喜歡寫寫畫畫的人,意義非同尋常。
那兩年,我當工人在車間的時間卻不多。這個廠幾千人,有宣傳科和工會,卻沒有專職美工。會畫畫,是我被招進廠的理由之一。不然不一定輪得到我這個黑五類子女。進工廠後我被分配到一個新建的維修車間做鉗工。這個車間為全國新引進的13套日本三十萬噸化肥裝置做年檢和維修。車間除了師傅們,有一百多我這樣新進廠的毛頭。鉗工方便隨叫隨走。機床工一個蘿卜一個坑,輕易走不掉。
每逢節假日或者重大活動,我提前調到工會,畫宣傳畫、搞專欄、布置會場和展覽等。在工會,我的上級就是工會主席。因為他姓毛,所以隻能叫“毛主任”。一兩次以後,他就不大管我了。隻要不誤事不誤時,我有完全的自由,怎麽搞都隨我。
我在車間時間不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還在廠籃球隊。在那個沒電視、網絡、手機和視頻,也不講經濟效益的時代,“文娛生活”除了重複看那幾個電影和偶爾的“文藝匯演”,藍球賽是廠礦生活的重頭戲。每家大廠都有自己的球隊。是各廠重要的招牌。不僅周邊的工廠和部隊球隊會來切磋,球隊自己也要經常集訓,四處拜訪挑戰。所以,我在工廠一直是以“副業”為主,以“正業”為輔。
開頭提到的徐哥和德陽,都是當時廠籃球隊的元老、主力。我還和德陽在同一個車間。他也是鉗工。因為我經常不在車間,和他的接觸更多還是在球隊。中國其實一直是非常“重視”“人才”的。隻是不同時期對“人才”有不同的定義。文革初期,能寫能畫的因為能夠寫大字報刷標語搞專欄而受歡迎。到了文革後期,“疾風暴雨”的運動消停了,能唱歌、跳舞、打球、畫畫的“特殊人才”在招工時很受大廠的青睞,尤其是籃球打得好的人。所以球隊這些老大哥,一直就是廠裏的“特殊人才”。我們這些在廠礦地區長大的,從小對“廠隊的”有特別的崇拜。
我們男子籃球隊有11個隊員。我和另外兩名新人是隊裏的小字輩,也沒下過鄉。這些老大哥中,除了一個文革前的大學生和兩個部隊球隊下來的,其他人都是在廣闊天地裏操練過,再一同進廠的。徐哥和德陽他們都是五中的校友,在五中就一起打球。我們小字輩叫德陽“德哥”。他身高1米8左右,方頭大耳,有點彌勒佛的味道。平時脾氣雖然有點牛,但總是笑眯眯的,笑起來兩眼快合成一條縫。身體還有點微微發福,球場上跑起來有點肚腩了。
德陽本名叫劉霖然。成都五中在六十年代是籃球重點學校,其他學校打球打得好的學生有機會轉入五中。他原來在德陽(成都附近一個縣,現在也劃進成都市了)讀書。因為籃球打得好,轉入成都五中。那時候在成都身高1米75就算高個子了。1米8的人很少,說誰1米8,一般都會冠以“大漢”的稱號。他體格還比較壯,於是被同學稱為“德陽大漢”,從此得名“德陽”。
我對德陽打球的“特色”印象很深。那時候他打後衛。不是跑得快跳的高的角色。按徐哥的說法,德哥上籃還沒有跳起來就已經開始下降。除了遠投穩,憑自己的噸位衝起來頗有些像坦克,無堅不摧。雖然給人拖拖拉拉、腳粘在地上一樣的感覺,卻總能晃晃悠悠非常絲滑地切進籃下把球送進籃筐裏。
我剛進廠的時候德陽還沒有結婚,他女朋友是廠籃球女隊的,是他五中的同學。我記不清她什麽模樣了。但有個儀態端莊很大氣很有魄力很“厲害”的印象。這印象大概來自德哥在我們麵前雖然常常做氣壯如牛狀,他那以後的太太一出現,他氣勢馬上就會弱幾分。還記得徐哥和另外幾個老哥取笑他,晚上約會外出有沒有帶毯子。我們那裏是成都的郊區,雖然大廠一個連一個,政府和工廠的宿舍區鋪得很開,但是在哪裏走十幾分鍾就可以見到郊外的公路和農田。那時候年輕人談戀愛的去處不多,沒有什麽酒吧餐飲商場書店娛樂場所什麽的。“壓馬路”、“逛田坎”是標配。不管大家怎麽說,他都是哈哈一笑了之。我走之前德哥已經有了兒子,很像他。
去年初夏,疫情過後我為家事第一次回國,行程匆匆,是這些年回國時間最短、雜事最多、心情也最沉重的一次。也許是緣分,回美國以後細想,才注意到我見到的親人和朋友,包括了幾乎所有我出國以前人生各個階段最重要的人,其中好些還是多年不見的。
這些人裏麵就有徐哥。徐哥在球隊的老大哥裏算年輕的,是球隊的隊長。性情風趣且表情生動誇張。人精廋,但精神特好,說話做事都像風一樣,讓你覺得他腦子隨時都在呼啦呼啦地轉。還拉一手好二胡。他打球速度“賊快”,神出鬼沒的,對方一不小心他就鑽進去了。手長彈跳好,加上急停跳投順溜,刷刷地,很讓對手頭疼。他在自家主場出場,小跑一圈揮幾下手哈哈大笑幾聲,觀眾的情緒立刻上升幾個熱度。我那時候沒有住廠裏的集體宿舍。每當球隊集訓或比賽,徐哥的寢室就是我換裝和休息的地方。我們幾個小字輩,在球隊一直被老大哥們當小弟護著。恢複高考以後,我複習準備參加高考。球隊集訓時大家知道了,都讓我回家。德陽手一揮說,你還在這兒咋子喃?徐哥說滾滾滾,回去老老實實看書,球隊考勤有我,不用擔心。
上大學後,我沒有再回過工廠,不想有招搖之嫌。但是和徐哥一直有聯係。徐哥的女兒出生,我母親還去關照過。這次回國,雖然我日程倉促淩亂,徐哥還是耐心按我的時間調來調去,好好款待我了一番。多年不見,他舊貌依然,神情味道一點沒變。但是我問起球隊其它人時,才知道,球隊的老大哥,已經走了五位!
這些年,雖然在國外對國內的舊識聯係有限,但是近親的消息還是不少。我祖父祖母那一輩的親人基本都已經過世。這些長輩雖然大多不是養尊處優之人,很多還經受過不少艱苦和磨難,但基本都高壽到八、九十歲。現在聽到球隊這幾位老哥這麽早就走了,實在讓我很詫異。
見徐哥之前,雖然知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見其他人,但我想這次見了徐哥,下次就可以見見球隊這些隊友。我在工廠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那段經曆給我的記憶和感受,卻很深刻。從初中起,我就開始感受到家庭出身不好的壓力和限製。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一個非常寬鬆、友愛、自然的環境。離開學校,我滿心忐忑走進工廠。在工廠,因為畫畫和打球,在廠裏也是個異數,認識交往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在車間、球隊、工會,我感到的都是接納和包容。漸漸地,我也放鬆自然了。如今,那個工廠已經不複存在,當年的師傅師兄們大多不知去向。但想起這些人和事,心裏一直都有特別的感情。
所以,當聽說球隊裏的老大哥已經有五位離世,心裏難免震驚和沉重。驚詫之餘,往日很多情景浮現在眼前,難以釋懷。
現在,聽說德陽也走了,心中的唏噓就更深了。上次徐哥還說德陽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加上疫情,他就不怎麽出門了。我心裏還想下次回國去見見他。沒想到,這個機會永遠沒了。和徐哥通話,更讓我感歎。德陽的太太,女隊那位梁大姐,半個月前才去世。德陽輸著氧給太太守了靈,自己直接進了重症監護室,再也沒能回來。
我不會寫詩作賦,隻希望用這段文字,祝德陽一路走好,在天堂再無病痛,笑顏常開。也祝球隊其它幾位老大哥 - 老何,桶子,憲官,老關,老八路,在天堂自由自在,永享快樂。沒事在那邊再搞個球隊,經常一起“潤滑”“潤滑”!
當年車間球隊在廣漢的合影。左一是德陽。
注:關於“潤滑”的典故:球隊比賽和集訓有額外的補貼。大家的補貼由工會管體育的老朱統一保管。球隊集訓和外出一起“打牙祭” - 吃喝用。如果一段時間球隊沒有集訓或比賽,大家就會找老朱說,肚裏缺油水了,需要潤滑潤滑。球隊的老羅就是廠裏最新的大巴車的司機。車隨人走,很方便。老朱給各車間打個招呼,男隊女隊一車年輕人,嘻嘻哈哈出去踢踢場子,同時給自己的肚子加些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