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從美國飛埃及要在巴黎戴高樂機場中轉。外麵下雨,哪兒也去不了。在機場候機室裏幹坐了十個小時。抵達開羅機場已是午夜時分。旅行公司有兩位工作人員負責接機。這個團的大部分人白天已經到了。夜裏同機到的一共有十三四個人,都是從美國來的。認識了一對猶他來的Derick夫婦。Derick是個大個子,六英尺六英寸,就像鶴立雞群一樣。入海關前,工作人員把大家集中,然後分發埃及的落地簽證。幸虧是公司給辦好了。不然的話,還要在銀行排隊各自辦理。發簽證的不是簽證官,而是銀行收納員,每人收二十五美元。
機場“簽證處”(下圖)
埃及“簽證”(下圖)
弄不清這是簽證還是繳費單,是貼在護照上的一個sticker。沒有還不能入關。
取到行李後,工作人員領著大家到大廳外麵找去酒店的車,還特地叮囑說我們已經付費給司機,所以不要再給小費了。兩輛麵包車已經在路邊等著了。司機匆忙把行李裝上車後就動身了。機場在開羅東麵,離市中心20公裏,酒店在市中心西麵40公裏處。開羅是個不夜城,特別是到了周末。此時星期五午夜剛過,市中心有的地段車輛堵得一塌糊塗,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酒店。
下車後司機立刻跟眾人討要小費。盡管公司的人有事先的囑咐,大家還都給了他錢。
到前台辦入住時被告知,你們來得太早,房間還沒有準備好。此時是兩點半鍾,要等到八點以後才有房間。可是按這個團遊日程,到達開羅就是Day 1。公司的人也沒在酒店露麵。
那我們就隻能坐在沙發上等吧。坐在一起的還有Derick夫婦。他太太說Derick的行李不見了,是他們到酒店下車後才發現的。原來,司機忘記裝他的行李,車就開走了。“裏麵沒有值錢的東西吧”,李子領導關切地問。Derick說沒有,都是換洗的衣服。“我想我買不到合適尺寸的衣服穿”,他很詛喪。要是十天沒有換的衣服,那豈不臭死了?李子不由自主得祝賀自己:我們不是最倒黴的。
丟在路邊的行李還能找回來嗎?
在沙發上坐到天蒙蒙亮,前台的過來告知,房間準備好了,可以入住了。
第一天任務就是睡覺。在房間裏一覺睡到下午兩點多。李子吃了些snack,去外麵看看。
酒店地處一個度假村內,進出大門還要過金屬探測器,到處都是保安。周圍是新開發的住宅區。這一帶叫“十月六日"市,屬於吉薩省(Giza Governorate),在尼羅河西岸與開羅隔河相望。這個奇怪的名稱是為了紀念1973年10月6日的中東戰爭,又叫做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
從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吉薩主要的三座金字塔,直線距離五公裏。早晨去跑個來回也就是十幾公裏。
晚上六點有個見麵會,團的導遊(或者叫trip manager)Bob,給大家講了行程和注意事項。隨後是團宴,吃的是典型的美式buffet,除了沒豬肉什麽都有。
晚宴上的埃及啤酒。
Bob自稱是古埃及學家(Egyptologist)。他說古埃及就有啤酒了。埃及法老死後,墓裏的陪葬品就有啤酒壇子。為什麽後來埃及人把這一樂趣拋到腦後,改信伊斯蘭了?李子想不明白了。
Bob第二天的計劃是上午參觀埃開羅的及博物館,下午去吉薩金字塔。這一時間表令人深惡痛絕:早晨六點催醒電話,七點早飯,八點出發。早晨李子的跑步計劃破產了。
埃及博物館地處尼羅河畔的開羅市中心地帶,從酒店坐車半個小時就到了。在車上Derick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昨天晚上他在公司的工作人員陪同下,專門去機場報失。雖然比較手續繁瑣,最後取到了丟失的行李箱。行李失而複得,實在是值得慶幸的事。
因為來得太早,博物館還沒開門,幹等了了近半個小時。一月份並不是旅遊旺季,參觀的人並不太多。
這個博物館有一百五十年曆史了。早期的幾任館長是法國人。前館長奧古斯特·馬裏埃特(Auguste Mariette, 1821-1881)有很多考古重大發現,是古埃及學的奠基人。現址這棟建築是法國人幫助建的,1902年開館。
博物館大樓一側有奧古斯特·馬裏埃特的墓
埃及博物館正門(下圖)
博物館展廳有一萬平米,十萬件藏品,一天是根本看不完的。除了兩個展室禁止照相外,所有的地方都允許任意拍照。博物館的藏品是按古埃及的幾個曆史時期分類的。想了解古埃及,來看這個博物館很有幫助。
本來關於古埃及的曆史早已湮滅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裏了。拜占庭時期(395-642 AD),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通俗文字幾乎被同時廢棄。這兩種文字失傳後的十四個世紀當中,後人根本無法閱讀和理解古埃及曆史。法國的拿破侖改變了一切。
十八世紀末年,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入侵埃及。在羅塞塔(現今的Rashid,亞曆山大以東20公裏)加固工事時,工兵中尉布沙爾(Pierre-François Bouchard, 1771-1822)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破損的石碑,上麵同時刻有幾種不同的古代文字。他意識到這是非同尋常的一塊石碑,立刻上報給司令。
隨軍專家把碑文拓印複製送回巴黎。法國科學家發現,碑文有古埃及象形文字,通俗文和希臘文三種語言。這對破解古埃及文字有非凡的意義。這塊石碑就是後人所說的Rosetta Stone。
下圖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複印照
最終,象形文字被法國人和英國人,借助羅塞塔石碑,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破解。
埃及的拿破侖軍隊後來被英軍打敗。羅塞塔石碑,被英軍作為戰利品繳獲,現收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古埃及曆史大致分成這幾個時期:上古到前朝代(4000-2686 BCE),中間經過老王國(2686-2160 BCE),中王國(2034-1650 BCE),新王國(1550-1069 BC),一直到希臘-羅馬時期(332 BC-641 AD);中間還有四個過渡期。每個王國還分成很多朝代(Dynasties)。
第十八朝代的圖坦卡蒙法老(國王,King Tutankhamun,1332-1323 BC)的展室裏人們摩肩接踵。被後世捧為“戰神”的King Tut隻活了十八歲。至於他的死因古埃及學家一直在爭論,眾說紛紜:有的人說他是被刺殺,有的說是摔死的,還有的說是感染瘧疾死的。他的墓穴在盧克索附近的帝王穀,是1922年被英國考古學者霍華德·卡特發現的。最引人入勝的是他木乃伊的黃金麵罩。這個精美的麵罩代表了新王國時期的最高工藝水平。這個黃金麵罩的紀念品在埃及各地禮品店都有出售。
因為不讓照相,上一張網圖:
想去參觀他的墓穴還要買專門的門票。雖然已死了三千多年,King Tut仍在為今日埃及創造財富。
古王國期是以金字塔為標誌的。這一時代是左塞爾王(King Djoser,死於2649 BC)最老的金字塔是第三朝代的左塞爾王的階梯金字塔(Saqqara Necropolis)。然後才有吉薩的金字塔。
左塞爾王(下圖)
卡夫裏法老像(Khafre,死於2532 BCE),他的金字塔在吉薩。
第十八朝代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Queen Hatshepsut, 1479-1458 BC)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人麵獅身像
近代人給與哈特謝普蘇特很高的評價。認為她作為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改變了女性的從屬地位。
古埃及人幾乎都是文盲,識字的不到百分之五,有學問的人就更少了。賬房官("sesh")的工作是負責記錄和保管財政,稅務,司法文件,是很受尊敬的人,社會地位僅次於教士。
一位賬房官(第五朝代,2465-2323 BC)。
下圖 200埃及鎊現鈔(網絡下載)。他的形象被印在鈔票上,全埃及的人都認得他。
早期的埃及鎊與英鎊等值,一埃鎊可兌換四分之一盎司黃金。現在埃及鎊很不值錢了,二十鎊隻夠上一趟廁所。在埃及那幾天,美元與埃及鎊比值是1:50。埃及人上街購物要帶大把現金,因為沒有信用卡體製。
博物館的“鎮館之物”是納邁爾調色板(Narmer Palette)。這個石板有5100至5200年曆史了,記錄了第一朝代開國國王(法老)納邁爾(又叫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從而統一埃及的業績。這位法老在位六十多年,活了九十多歲。這塊石板是納邁爾法老統一國家現存的唯一物證,十九世紀末被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不然早已被淹沒在曆史塵埃當中了。
納邁爾調色板的正反兩麵
陶土麵具
按介紹說這是教士在葬禮上戴的麵具,有五千三百到五千六百年曆史了,比最老的金字塔早了近千年。
博物館的參觀不到兩個半小時,隨後動身去吉薩金字塔。中途在停靠在尼羅河邊的一艘遊船上吃午餐。埃及飲食受其它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土耳其和希臘,沒有太顯著的個性。埃及麵包(Egyptian Bread)有點像印度的Naan或中國發麵烙餅。
葡萄葉包子(Dolmas)和烤肉丸子(Kofta meatballs)
吉薩金字塔(Giza Pyramids)在尼羅河西岸,離開羅市中心並不遠,直線距離也就是10公裏,開車要半個小時。
通常是車一開動,導遊Bob就拿起話筒,講解埃及曆史和社會。
他說道,古埃及人的信仰是,日出的地方是生命開始的地方,日落的地方是生命終結的地方。所以埃及人有把墓建在西岸的傳統。就像每天有日出日落一樣,人即使死了還有來世。精神永在,身體隻不過是個軀殼。
聽起來跟佛教,印度教差不多嘛,隻不過早了兩三千年。
接下去聽就比較亂了。古埃及信的是多神教,人們根本沒有行星恒星的概念,更不懂地球的自轉公轉。他們崇拜太陽神,認為每天的日出日落是由於太陽既能升天又能鑽地。能在地下打洞的低級動物,比如蛇也是神,同樣受到埃及人崇拜。Scarab(屎殼郎)也具有非凡的打洞本領,也是神,被供在神廟中。誰要是得罪了屎殼郎,休想有來世了,哈哈哈。
吉薩金字塔通常是指吉薩的陵墓群(Giza Necropolis),其中包括三座主要金字塔和周圍六七座小的衛金字塔。三座主要金字塔建於老王國時期的第四朝代,分別是祖孫三代的三個國王(法老)的陵墓。小金字塔是王後陵。祖父庫夫(Khufu, 卒於2566 BCE)的金字塔最高大,146.6米高,因此被稱作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兒子卡夫裏(Khafre, 卒2532 BCE)的金字塔其次,136.4米;孫子孟卡拉(Menkaure,卒於2503 BCE)的最矮小, 65.5米。
古埃及王位繼承研究的不是很清楚,法老們的生卒日期也未知,基本上是靠後世的西方學者研究定論的。古埃及用象形文字記載曆史,如果沒有羅塞塔石碑的發現,現代埃及人根本看不懂自己的曆史。
新法老上位後就動工為自己建造陵墓,希望死以前能完工。庫夫法老在位二十八九年,據說他的陵墓建了二十七年。按以前的說法,修陵墓的苦力都是抓來的奴隸。導遊Bob介紹說,後來周圍發現了工匠住所遺址,出土了一些工具和生活用具。研究表明,工匠們是掙薪水的。現在的結論是金字塔是由自由工匠建造的。
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
剛完工時的大金字塔帶一個尖頂。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Herodotus,484-425 BC)在他的遊記裏描述了大金字塔。他提到金字塔外麵罩有一層非常漂亮的拋光的白色石灰岩。當時已是完工後的兩千多年了。
如今白色石罩(也叫casing stones)早已剝落了,下麵的石材露出來。尖頂也沒有了。據說主要因素是幾千年以來的人為破壞, 其次是天然的侵蝕。大金字塔頂上失去一千噸石材,比當初矮了8米。
走近大金字塔,你就發現石材是很粗糙的石灰岩,每個石方重達15噸,十幾條大漢都抬不動。越往上石方越小。最頂上的據說也有2.5噸重。金字塔內部的陵室用的是花崗岩石方,每個重達70噸。這麽重的石頭古埃及人是怎麽搬動的?當時並沒有起重機千斤頂和滑輪一類的工具。到現在除了假設和猜想,它仍然是個謎。整個金字塔由二百五十萬個石方建成。受當時青銅器工具的限製,采石工作量要花費難以想象的人工。根據計算,工人們每天至少要完成二百五個石方,才有可能在二十八年內完工。
大金字塔的石基
石基上有幾處修有平滑的石麵,邊上沒有見到說明。這可能是為顯示金字塔四麵的仰角(51°50'40" )。四千七百年前的工程能夠達到這樣的精度,真是讓人讚歎不已!
大金字塔內部也允許參觀,但禁止照相,而且必須要單獨購票。進去後必須通過一個狹窄的通道,才能到墓室。Bob說裏麵沒有什麽值得看的。
卡夫裏金字塔
以前,卡夫裏外罩著紅色花崗岩,跟白色大金字塔相映成輝。如今隻有頂部外罩大題保留下了。
下圖 三座金字塔(從左至右,Khufu, Khafre, Menkaure)
此處是個難得的觀望點兒,正對著孟卡拉金字塔。中間是一片無遮無攔的開闊地;不足的是離大金字塔最遠。讓高大的爺爺看上去像個小矬子。為什麽孫子的墓離他祖父和父親的墓這麽遠?導遊Bob說是因為選址並非任意的,而是要受基岩(bedrock)的限製。金字塔必須建在有基岩的地段,不然會導致建構地表下沉。看來古埃及人的建築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人麵獅身像
吉薩人麵獅身像和金字塔有同樣悠久曆史。它出現在無數的明信片和大小銀幕上,是全世界最有標誌性的雕塑。穿越時空,站在它跟前,心裏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激動。這是整個埃及行最難忘的一幕。
【完】
新博物館是不能不去的,5年前就已搬了好多東西過去了。
李子兄的大作從背景到現狀,資料豐富還一如既往的妙趣橫生,必須滿分啊,按我們大學的評分,那是distinction:)謝謝李子兄分享,對埃及更加向往了
我看著李子兄拍的金字塔和人麵獅身像的照片都覺得震撼,有如身臨其境,好羨慕李子兄。我這個月要陪朋友去大英博物館,打算先去那裏的埃及館解一下饞。
不知道我為什麽有一個印象,覺得金字塔在荒郊野外,很不方便去,卻沒想到離開羅那麽近。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起,她也是說隻是去看古跡的話,去開羅住兩三個晚上就行了。這樣看來,我的埃及夢不是那麽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