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上聽了一個輪船知識的講座,感覺頗有收獲。乘的這艘船“理查德·韋斯”號是三十年的老船了。這船不大,滿載能載客五百多人,總噸位一萬一千噸。雖然是客貨兩用船,但屬於遊輪構造,舒適而且能停靠比較小的淺水港。後來又經過兩次翻修。如今世界的趨勢是再生能源使用。幾個月前這家航運公司Hurtigruten(中文:海達路德)剛把此船發動機改造成油電混合驅動。據說能降低百分之二十五的二氧化碳排放。
因為天氣很差,連著兩個晚上都沒見著北極光,雖然手機的APP預言北極光很強烈。到了大城市附近就更不容易看到了。
午夜,船抵達特羅姆瑟。這是挪威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常駐有近八萬居民,還有一所“北極大學”和大學醫院,比預想的要熱鬧得多。要說世界範圍的北極圈內最大城市,非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莫屬,三十萬人口,比特羅姆瑟大好幾倍。這個時辰到岸,隻能夜遊了。
特羅姆瑟市政區(Tromsø Municipality)比較分散,是由三片城區組成,有點兒像紐約市的Boroughs。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城區是個海島(Tromsøya),地處風平浪靜的海灣內部,與在大陸的城區Tromsdalen和在外島Kvaløya的城區靠兩座懸臂式海橋相連。這次路過的挪威的海橋,全都是這種懸臂式的,又高又大,樣子全長得差不多。特羅姆瑟大橋一公裏長,中央跨度有80米,橋下淨高38米,一萬多噸的遊輪從下麵通過綽綽有餘。
船從特羅姆瑟大橋下駛過。對岸是Tromsdalen城區。岸上的三角頂棚的北極教堂分外顯眼。
本來當晚有個在特羅姆瑟的著名打卡點兒“北極大教堂”(Arctic Cathedral)舉行的午夜音樂會。教堂是現代挪威建築風格,特羅姆瑟一景,是該看的地方。原計劃到岸後,遊客下船上車,過橋去聽音樂會。結果,音樂會的報名人數不足,計劃隨之擱淺。船上大半都是六七十歲的,誰半夜三更有精神頭兒去聽音樂會?該看的地方也看不成了。
停靠特羅姆瑟碼頭
午夜時分到岸,細雨蒙蒙,和李子夫婦一起下船的一共才十幾個。碼頭就在市中心。除了幾個餐館酒吧,所有商店都關門了。在街上晃悠的還有不少人,大半是成群結隊的年輕人。還有一些像剛喝完酒的,站在街上大喊大叫。挪威人的英語很好,特別是年輕的,喝醉了還沒忘記說英語。
走了沒幾分鍾,雨下大了。領導說要回到船上去。雖說這是北極圈內,氣溫並不很低。我穿了一身不怕雨的跑步行頭,決定在城裏跑幾圈再回去。自導自遊看城市夜景,這點兒雨並不妨礙跑步。
午夜時的步行街Storgata,特羅姆瑟最熱鬧的地方。
這條街的燈光很迷人。晚上眼神兒不好也能在這兒跑步。
街上的商店
人滿為患的漢堡王店
不僅有漢堡包,而且還有精神食糧。前麵是特羅姆瑟市立圖書館。
步行街上還有特羅姆瑟教堂。據稱這是世界最北麵的路德教大教堂(cathedral),也是北極圈內最大的木製教堂,也是本地一景。沒去成的那個“北極大教堂”,其實夠不上大教堂稱號, 因為級別不夠。按照天主教等級階梯,坐鎮大教堂的至少是主教(bishop)級別的幹部。那些隨意拔高自己的八成都是tourist trap。
特羅姆瑟大教堂(Tromsø Cathedral)(有主教來上班的)
教堂前有一尊青銅雕像。不知道這雕像的來曆,沒見到邊上有說明。
離開步行街,路上就冷清多了。
街上的雕塑“跑步人”(“Runners”)。
原來半夜三更上街跑步的不光李子一人,還有結伴裸奔的。
已打烊的旅遊家用品商店。
這是雅克林先生(Ingvald Jaklin,1896-1966),擔任過三次特羅姆瑟市長。
跟市長的不期而遇讓人感到十分榮幸。
黑燈瞎火的可看的地方不多,該看的地方又去不了。繞著這幾條街隻跑了半個多鍾頭,決定回船睡覺。這次短暫的自導自遊的感覺不錯。特羅姆瑟是個安全,清潔又時尚的城市,值得下次再訪。
開船前,再看一眼特羅姆瑟。
不久前看了一個紀錄片,是1944年11月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在特羅姆瑟擊沉德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Tirpitz”)的故事。那次奇襲(Operation Catechism)讓艦上近一千名德國水兵葬身魚腹,發生地點就在這個海灣裏,離碼頭不到三英裏。如今有一個紀念碑立在岸邊。
俱往矣。戰後,曾經參加那場戰鬥的英軍和德軍老兵成了私人朋友。化敵為友,和平真美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