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根據各種研究的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到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女真部落在經過幾十年兼並整合以後也不過大幾十萬的人口,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人口比例大致接近大陸和香港的比例。要知道,就在大約兩年之前,明清雙方在關外的那場賭國運的鬆錦之戰裏,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不過湊了十萬餘的部隊而已。區區兩年之後,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不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占領下來都分不出人手。從當時的情形看來,要滿清征服整個明朝,就跟讓墨西哥去征服全北美洲一樣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整個的局勢呈現了幾乎一邊倒的狀態,滿清隨後的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前明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清的人口數,他們成為了滿清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雖然,南明的反抗一度也產生效果,使得戰爭在局部地區反複拉鋸膠著,甚至一度有反敗為勝的跡象。然而不斷的內耗終於毀掉了南明最後一點實力。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以後,持續統治了300年幅員廣闊的大明朝終於徹底地成為了曆史。至此,滿族的祖先們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傳奇和神話,他們隻用了大約六十年的時間,便以一個僅幾十萬人的連自己的文字都剛剛發明的小部落,征服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並由此又統治了近三百年。這是在人類近5000年的曆史上也從未曾發生過的。
當然,滿清末年所遭遇各種屈辱早已把這些武功給抹殺得一幹二淨了。在這裏,我更想提出的是一個問題:明朝的覆滅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情?這個中國曆史上漢人王朝裏人口和疆域麵積都是首屈一指的朝代,這個曾經有七下西洋的輝煌壯舉的朝代,如何會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被一個小小部落給欺淩到如此地步?這一切,究竟是發生了什麽?這一切,又究竟是為什麽?
大明版圖
如果我們追本溯源,這話還是要從頭說起。讓時光從1644年的慘烈光景中倒退276年回到公元1368年,那一年應該是中國曆史屈指可數最值得慶祝的年份之一了。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隊伍不費吹灰之力進駐了元朝大都,宣告這個蒙古帝國的正式覆滅,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被蒙古人統治了近百年的土地終於又一次回到漢人的手裏,並且其領土的麵積超過了曆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漢族的朝代,明史中所說的“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絕非虛言。戰亂迅速平息之後,整個國家迎來的是生產力的迅速恢複,一時間全國上下河清海晏,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明朝在剛開國的幾十年裏就迅速達到了其輝煌的巔峰。
然而,也就是在這短暫的巔峰之後,整個國家卻從此一路向下,逐漸地墮落,不僅在科技等方麵逐步被西方歐洲國家所超越,政治崩潰加上經濟破產,軍事上更是被起義軍和滿清兩麵夾擊而徹底擊垮,最終因自身危機重重難以自拔而難逃覆亡的結局。而釀成這一切苦果的根因,其實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已經深深埋下了。
大明300年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明朝在其整個曆史上都幾乎沒有遭遇什麽真正的危機。縱觀明朝近300年的曆史,其實可以說明朝時一個很幸運的朝代,當時它的周邊根本就沒有一個能夠直接威脅到它政權的勢力存在。
北方的蒙古人早已不複當年成吉思汗的光輝,分裂割據的各個部落無一能夠有實力和明朝一較高下。縱使明初橫掃波斯而囂張一時的瘸子帖木兒也死在了征明的路上,後來的也先或者俺答還有林丹都沒有真正雄霸中原的實力,雖然300年來蒙古人不時縱馬南下,但在明朝眼裏始終不過是“搶食賊”而已,搶夠便會回去的,大不了出讓些河套地區的土地與他們,也就息事寧人了。
當時的西歐雖然逐漸擺脫黑暗中世紀開始了偉大的文藝複興,但彼時歐洲人的實力還遠未能夠將戰火燒到萬裏之外的東土,雖然歐洲人隨著航海術的不斷提升,在明朝中後期開始逐步蠶食著明朝周邊的屬國,甚至“租用”掉了澳門,但對於明朝而言都不能夠真正威脅到它的政權;日本則就更不用說了,一直到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軍事實力從未能夠威脅到中國,即便偶爾喪心病狂一次,其侵略的部隊也早被擋在朝鮮,沒有機會能夠把戰火燒到中原的機會,而頻發的倭寇也隻能破壞些局部地區的安寧,對整個政權則更加沒有什麽影響;雲貴等地的苗人雖然不時地造反,也很容易就天朝的大軍平定,明朝出個王守仁就能輕鬆搞定一切;至於其它的那些國家則都是些番邦屬國,在明朝君臣印象裏,不過都是每年派些使者來在金殿上磕響頭的蠻夷而已,連正眼都不屑一顧的。
於是乎,在這種長期貌似太平且安詳的環境下,大明朝理所當然地得上了一種富貴病。現在來講,我們通常管這種病叫“大公司病”。由於沒有外來的威脅,明朝政局長期都一直處於一種奇怪的安定狀態之中。雖然其無論在政治製度、經濟模式和軍事上從一開始就隱患重重,但始終都沒有得到過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改善。
由於沒有遇到過威脅,所以問題似乎永遠不會爆發,敷衍或者拖延的辦法往往反而比正視和麵對問題要來得更為有效,而製度改革的帶來利益遠遠不及要消除利益集團的成本的時候,一切問題就都沒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反而慢慢地積累,等待爆發的一刻。就是這種病,明朝從建國之初就開始患上而且病得不輕,經過數百年積累之下終於要這個王朝的性命。
蕭牆之危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後不久就幹了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了一個以他朱姓一家的利益為核心的政治體係和軍事製度。眾所周知,明朝給予官員的工資是曆史上最低的,連之一都沒有。一個一品大員的年收入換成現在的鈔票也隻有小幾十萬而已,底下的基層官員就更不用說了。而官員必須靠這些工資去養活一大家人以外,還要雇傭師爺跟班等整個一套班子,當然還有應付各種社交來往。幾乎沒有官員可以完全沒有外財的情況下生存;也許海瑞做到了,不過代價是他的孩子活活餓死,自己死的時候連出殯的費用都沒有。連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都曾經感歎“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然而,底層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一方麵發行大量的學習資料教育官員清廉節儉,比如在《醒貪簡要錄》就仔細給大家計算一份官員的俸祿裏要花費百姓多少的勞動;另一方麵,他又是用盡各種殘酷手段懲罰那些被揭露的貪官,甚至不惜想出剝皮揎草之類的酷刑嚇唬官員,僅洪武一朝最大的貪汙案--郭恒案中,朱元璋一口氣把處死的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就達數百人,而地方官員被牽連下獄致死者更達到數萬人之多。朱元璋作為帝國的締造者和總指揮者,總不喜歡反省自身建立製度的缺陷,而喜一味地把所有問題的原因推卸給底下官員,進而粗暴采用各種酷刑對應,但卻幾乎毫無效果。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然而,朱元璋對待自己朱姓子孫卻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勳臣都是隻有在死掉以後才享受到封王的哀榮,且子孫承襲都要降級;而朱元璋自己的26個兒子,除一個當太子,一個一出生就死了,其他無一例外都封了王,哪怕有一個隻活到三歲的也封了王,而且還都是一字王。而且這還不算,有明300年裏,隻要是朱家的子孫,從一生出來開始就白白享受國家的財政供養,不需要也不可以從事任何工作,而且是生多少孩子拿多少補貼。那些曆代皇帝的直係子孫則可以享受更多,直接會有封地並享用整個封地的稅收福利。
以萬曆兒子福王為例,他在封地的時候,萬曆一下就打算給他四萬頃良田的稅收作為福利,後經過群臣反對才降為兩萬頃。一般的朱氏子孫也有“宗祿”供養,所有支出都由地方財政解決。隨時間推移,朱氏一族的人口飛速增長,到了明朝中後期,宗祿問題已經成為拖累明朝財政的巨大包袱,甚至成為了和國家邊防等同的重要大事,所謂“外之邊防,內之宗藩”是也。根據《明史·食貨誌》記載,嘉靖末年就有禦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明朝當時上億的農業人口辛苦耕作也實在是架不住這幫寄生蟲胡吃海嚼的了,可以說明朝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個蛀蟲群體給活活拖垮了的。
明朝其實就有一個聞名世界的保護壁壘—長城。雖然眾所周知的是秦始皇造了長城,但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朝修建的。長城在明朝又稱為邊牆,是明朝為了阻止漠北的蒙古人南下而修建的戰略工事。在其近300年的曆史裏,明朝征服幾乎從未停止過長城的修建,其總長度達到了六千餘公裏。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來說是一個極其驚人的工程,也同時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惜的是,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卻似乎並沒有給明朝帶來他們期望的安穩。由於明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政策一向簡單粗暴,導致北方的韃靼、瓦剌以及建州女真經常入關騷擾。萬裏長城就像是一個破篩子一樣,根本擋不住北來的胡騎,導致明朝北方土地被反複地蹂躪甚至被長期占領。而明朝自身的軍事實力因為嚴重的製度缺陷在永樂以後一直孱弱敗壞,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
明朝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應該是明英宗的“土木之變”了,一支由皇帝親自率領的二十萬的精銳部隊(京營),在自己家的領土上被蒙古的兩萬多騎兵給殺到全軍覆沒,皇帝本人被活捉的下場。這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天大笑話,卻在我們的曆史上活生生地發生了。在滿清從山海關入關之前,明朝首都北京城被敵軍直接威脅到的就達三次之多,號稱世界第八奇跡的長城幾乎完全成了擺設。明朝早已滅亡,而巍巍長城卻依然聳立。當無數遊客登上長城感歎其雄偉氣勢的時候,如果也清楚地了解到這些曆史真相的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取代明朝統治中國的清朝在其近300年的曆史裏幾乎沒有再對長城添加一磚一瓦,然而蒙古再沒有機會用侵略的方式進入中原。清朝沒有再依靠所謂長城護衛,而是組織軍隊把戰場擺到了長城之外的土地,真正地擊潰了敵人,進而把整個蒙古和新疆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所以說,喪失了冒險和進取精神而躺在所謂技術、專利和市場份額的壁壘後的大公司都是沒有任何希望的。這世界上沒有永不倒塌的堡壘,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風雲飄搖
從永樂皇帝朱棣死後,他的後代裏人品優劣各有不同,但幾乎沒有出過什麽真正有大才能的,能夠乾綱獨斷,重整河山的人物,反倒是出了不少類似正德、嘉靖、萬曆和天啟這樣的活寶。完全是仗著家底殷實,明朝才好不容易熬了200多年。可惜的是,明朝在末年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卻又迎來了另一個廢物皇帝—崇禎。
確切地說,崇禎皇帝從態度上來講還算是勤勉,然而性格和能力上的巨大缺陷使得他隻能算作個庸君。如果換到相對安定的時代,他或許還可籍祖蔭當個太平皇帝,在曆史上的名聲也還不算差,可偏偏明朝到了他手裏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爛攤子了。於是他不得不努力去應對,可惜他越努力卻越是添亂,除了他執政初期幹掉魏忠賢以外,他的其它工作幾乎都沒有起到任何正麵的作用,如果不是讓事情更糟的話。
殺袁崇煥算是一個最著名的例子,而他執政17年,內閣輔臣換了50個的著名故事更是反映了他措施無效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不僅如此,他更是一個喜歡逃避責任的掌權者。當初邊事糜爛的情況下,明朝曾近有和皇太極何談的大好機會。何談在當時看來是一個非常丟人的事情,但對於緩解明朝軍事壓力爭取喘息時間卻是大大有利的。崇禎偷偷偷摸摸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計劃和滿清和談,卻不料消息走漏。當反對派群起質問的時候,崇禎一股腦把責任推卸陳新甲,殺之了事。於是邊事繼續糜爛下去,另一方麵也在沒有大臣願意為他全力工作了。
由於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因勢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不斷侵擾內地。在山海關被吳三桂打開以前,皇太極的部隊曾經五次繞道入關,除攻擊北進城那次以外,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正真的抵抗。特別是崇禎9年的那一次,清軍入關後共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17萬9千8百,在如此情況下,明朝的兵部尚書親自領軍也不敢抵抗,這是尾隨清軍。當清軍押送掠獲的18萬人畜從容出關的時候,為羞辱明朝,故意“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還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整個過程持續了4天,而崇禎坐在北京城裏依然毫無動作。當一個龐大的機構的最高領導層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整個機構就會像一口擱淺的鯨魚一樣,貌似身體強大,卻連翻身都極其困難,隻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說起來好笑,崇禎最終還是下過“決心”要禦駕親征的。不過當他發出詔書說要“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都已經把北京的外城給攻破了。這離他後來的上吊自殺隻相隔幾個時辰了。
其實當李自成的軍隊直逼北京的時候,情況還不是那麽糟糕。明朝還有機會南撤去陪都南京以保全半壁江山後伺機反撲的。然而,各種利益的鬥爭和扯皮再一次發揮了巨大作用,把明朝徹底地拉進了深淵。崇禎本意就想逃到南京保住一條命再說,然後再如此危機關頭他還不敢獨自下決定,為了保全麵子希望大臣襄助。按照他的心思,最好大臣集體上書請求他移駕南京,這樣他逃跑也有些麵子。然後大臣們卻各有各的的打算“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
處於各自的立場,大臣們有的堅決要求皇帝堅守社稷,有的建議南下,也有的提出折中的辦法先把太子送到南京執政,莫衷一是。崇禎個人的心思和大臣們的小算盤糾結在一處,互相扯皮,寶貴的時間終於在各種推諉拖延中消磨掉了。當李自成的部隊占領北京後,崇禎的屍體和他幾個兒子全部落到闖王的手裏,城外早已準備好的槽船孤零零地飄在海上,再也等不來他的主人了。
由於崇禎的子嗣悉數落網沒有能夠逃到南京主政,這給後麵南明的反撲造成巨大麻煩。沒有了天下公認的法定繼承人,一下子冒出了許多個南明的皇帝來,卻沒有統一的指揮。毫無懸念地,南明的力量繼續在各種內部鬥爭中被消耗掉,終於被滿清的軍隊逐一吃掉。明朝再無翻身機會。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
平心而論,在長達六十年的明清對抗中,明朝並非沒有機會能夠一舉解決遼東問題。其實建州女真的騎兵雖然勇猛,但滿清一致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單薄的人口。正如我前文所說,滿清一直到入關,也才區區不到百萬的人口,可用於作戰的男丁不過十來萬。可以說,明朝隻要能夠認真組織一場戰役,徹底擊潰滿清一次就可以導致建州女真後麵二十年緩不過勁來,而且很可能就因此被周邊的蒙古或朝鮮給徹底吃掉。然而“奇葩”的明朝在這整整六十年裏居然就真的一場勝利也沒有,勉強稱得上勝利的寧遠和寧錦兩次戰役也僅僅是阻止了滿清進攻的勢頭,雖然也狠狠挫了其進攻的鋒芒,但未能給於其任何實質性的打擊。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清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徹底暴露明朝軍事實力紙老虎一麵的一場戰役。可以說,明朝兩百多年來在軍事製度上的各種積弊的綜合爆發。當時明朝軍隊大約十萬人,而女真則大約是六萬人左右,人數上明朝具有一定優勢,而且明朝擁有當時先進的各種火器。雖然滿清占有地利,但從綜合條件上看,明朝方麵略有優勢。
然而對比一下軍隊的總指揮我們就能看出很大的問題。明軍的總指揮居然一個文官,名叫楊鎬。確切地說,楊鎬應該算個好人,品德不錯,然後他也僅僅是個好人而已,至少軍事上是一個飯桶,其實早在援朝抗日的戰爭中楊鎬就暴露出過能力問題,可偏偏萬曆皇帝還是喜歡他。這就是大公司病的一種特色,大公司在用人上更傾向於采用政治上可靠或者老板信任喜歡的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能力平庸的人往往僅憑借老板的信任而爬上高位,從而導致經營的巨大問題。楊鎬無疑就是這種人的典型。
明軍在出征之時,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其中還包括要殺牛祭旗。然而這卻成了見證奇跡的時刻—由於武器的長期保養不良,軍士的刀居然鏽蝕不堪,三刀下去都沒有把牛殺死。這滑稽的一幕被明人寫進了筆記了,供後人一笑,然而這對於明朝來說卻是怎樣的一個悲劇? 誰能相信這場軍事行動花費了明朝九個月時間準備,耗資數百萬兩白銀?
接下來的故事和本文關聯不大,就不詳細敘述了。努爾哈赤的部隊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時間裏,奔襲百裏,血戰數場,重創明軍。明朝的四路軍隊被滅三路,還有一路未戰先逃。這一戰,滿清損失5~6000人,而明軍至少被滅6萬,雙發戰損比為1:10。這場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甚至被寫進很多軍事教材。這可以說是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跡,其實卻是必然。隨後的幾十年裏,滿清對明朝軍事上一麵倒的壓製也就沒有什麽好奇怪的了。
公元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明朝還正因為在張居正的治理下經濟政治有所恢複,仿佛正處於中興的局麵,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當時年青的努爾哈赤則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在明朝軍隊的屠城中被殺害了。他當時所擁有的不過是祖上留下的13副鎧甲和幾十個誌同道合的兄弟,他的部落甚至連文字都還沒有。
和很多的創業者一樣,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一條開創天下的不歸之路。由於最初實力的弱小,他在打天下一開始的許多年裏都不得不親冒矢石參加戰鬥,每一戰都是生死之戰,每一戰都是性命相搏。每一戰都是向死而生。他正因為幾乎一無所有,所以才能夠毫無羈絆地一往無前,縱馬馳騁於曠野,迎接他的有隆隆的戰鼓,有如刀的霜雪,也有絢爛的星空。當他揮舞鋼刀衝向敵陣的時候,他絕不會想到,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他和他的子孫竟會開創出一片怎樣驚人的事業。
原作:悠悠魂2 03/14 18:00
今天在鐵血網讀到這篇文章,認為比較深刻。顯然原作者有借古喻今之意。雖然不能完全同意他(她)的分析,但是女真族滅亡大明是個無法否認的史實。作者沒有討論這段曆史的民族文化根源討論是個明顯的缺憾。-李子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