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
電影對我來說,不隻是銀幕上光影一閃、故事講完那麽簡單,每一次電影,都像是在我的人生故事書裏,悄悄地夾上了一枚書簽,不光記錄著那個年代的樣子,也真實地刻下了我這個小人物在時光裏摸爬滾打的印記。
要講電影和我的緣分,那得從小小少年說起。小時候住在礦區,生活簡單,每周一次的電影,就是我們礦區小孩的文化饗宴。第一次看電影的震撼至今難忘,睜大好奇的雙眼,看翻滾的世界風雲,江湖的快意恩仇,人生的兒女情長,就在那一塊白布上展示得淋漓盡致,瞬忽千年。
自此,電影就像個神秘莫測的「魔幻世界」,時刻誘惑我近前探尋。每周一次礦區放電影,票價一毛,同一部電影,六點半一場,十點一場,這樣可以照顧到所有班次的工人。父母通常隻給一場電影的票錢,但我和小夥伴看完第一場,覺得意猶未盡,還想再看一次,可恨清場的保安一絲不苟,連椅子底下都要一一檢查。那時礦區沒有正規的電影院,放電影是在名為俱樂部的一室多用的大禮堂。礦區開大會,表演歌舞,辦舞會都在此。
緊閉的窗上掛著厚重的窗簾,我們耐心地一扇一扇窗戶搜尋,一旦發現有亮光泄出,趕快爬上窗戶,竭力從那一絲縫隙裏,貪婪地往裏麵觀看。窗戶外根本站不住人,我們必須得整個身子緊緊貼在窗戶上,手指和腳尖摳住微小突出的窗欞,一會兒就受不了,敗下陣來,換另一個小夥伴上去。看得斷斷續續,模糊不親,也聽不到聲音,即使這樣狼狽,我們也樂此不疲。如果哪天碰上保安是某個小夥伴父母的朋友,他會開恩讓我們悄悄坐在銀幕後麵,我們頓感幸運爆棚,樂得心花怒放,簡直比拿錢看正麵還興奮。趴窗戶和坐在銀幕後看電影,是我童年最刺激,最清晰的記憶,是單調生活彩色的夢。
在特殊的年代--文革。電影轉到籃球場放映,最刺激的部分變成搬著凳子去搶占有利位置,最好的位置在放映機旁,因為前麵沒有遮擋。電影變成了各種記錄片,最多的記錄片是柬埔寨的流亡國王,西哈努克帶著他的老婆和一位歪脖子親王,到中國各處旅遊,有中央要員陪同,有地方要員接待,所到之處還要動員群眾夾道歡迎,天真的小學生賣力地搖著花束表示熱情。當時的電影隻有八個樣板戲和「三戰」《地雷戰》《地道戰》和《南征北戰》。反複的放映,幾乎人人都會哼幾句樣板戲,個個都能說一些電影裏,戲裏的台詞。
雖然如此,我們依然盡頭十足地搶占位置,對能背出台詞的電影看得津津有味。那會兒,電影就是個喜慶的公共活動,一次短暫的集體「神遊」。當黑暗裏那一束光亮起,所有生活中的不堪,都按下了暫停鍵,眾多靈魂在光影裏放飛、碰撞。
再後來,修鐵路的部隊在礦區駐紮,在山坡上開辟出將來建車站的一大塊平壩,每周放露天電影,那就不光是樣板戲和「三戰」,也放一些那幾個南歐社會主義國家和北朝鮮的電影。這就更有吸引力了,不但礦區的大人小孩,還有周圍的村民,都傾家出動。傍晚時分,漫山遍野,扶老攜幼,抬著凳子椅子,齊向車站平壩聚集。電影演出前,部隊照例要拉歌,幾百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此起彼伏的歌聲,氣勢昂揚,每個人都興奮莫名。與其說是看電影,不如說是享受那種久違的、大家夥兒擠一塊兒看熱鬧的氛圍。一旦光影在幕布上閃爍,開場的音樂響起,擠滿人的場地一下歸於寂靜。那種坐在星空下,和一大群人一起沉浸在故事裏的感覺,真是壯觀又純粹。
高中住校,沒有父母的管束,看電影的勁頭直接翻倍。附近有個工廠每周對本廠職工家屬免費放電影,對我們這些囊中羞澀的學生來說,那可真是天大的誘惑,但工廠規定外人不得進入。記得有一次,聽說放映法國喜劇《虎口脫險》,看過的人都說此電影好笑得無法形容,撩得得我們心癢難耐。我們幾個女生邀約一起,壯著膽子來到廠門前,先是各種賣萌討好,守門的大叔板著臉,油鹽不進。我們退到一邊,我問小夥伴是打道回府還是硬闖,都表示不甘心白跑一趟。我說:「好,待會我喊:走了, 大家就分開跑,他們兩個人肯定抓不到我們所有人,如果哪個被抓了,隻有自認倒黴喲。」大家同意。隨著我的一聲「走了」,呼啦一下,我們往不同的方向跑去。守門的大叔果然分身乏術,顧東難顧西,我們全部跑進廠區,躲在那些各式機器,木箱,油桶後麵,直到天黑。當我們終於坐在電影院,與其他觀眾為電影裏每一幀搞笑鏡頭而捧腹大笑時,真正體會到一種勝利後的喜悅。事後經常與好友回味這次突如其來的,無排練卻默契的冒險,沒想到膽小的女孩,也為自己留下了青春激情的篇章。
文革結束後,電影的閘門徹底打開,老電影,外國電影如雨後春筍一樣呲呲外冒,搞得我們這些長年「饑餓」的電影發燒友,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進了大學,我的好友也是影迷,我們幾乎每天端著飯盒就往電影院跑,趁著午休那點兒工夫,像海綿吸水一樣,拚命地看每一部能看的電影。記得有一次看蘇聯的《鄉村女教師》,電影太長,眼看上課時間快到,電影也在精彩處,又想看完電影,又怕缺課挨批,忐忑不安地看完電影,跑回教室。我們那時是兩個班一起上課,隻見一邊人滿堂,另一邊隻有兩三個同學,確實夠觸目驚心。我也不知道為何大多數同學那天都不約而同地去看了那部電影。那天下午是政治課,授課老師認定我們就是針對他而逃課。最後全班被輔導員嚴叱,我還被單獨訓話。
我本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沒想到違規,惹麻煩的事都與看電影有關。看來,熱愛真的會讓人「忘乎所以」
來到美國,窮學生雖對電影院望而卻步,但圖書館的免費錄影帶讓我們大呼過癮,瘋狂借帶子,業餘時間看得天昏地暗。一對夫妻發誓要在生孩子前看完所有美國電影,後來我們失去聯係,也不知他們是否完成這個壯舉?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看電影的工具不斷變換,電影變得觸手可及,我對電影那份癡愛,卻一點兒都沒減退。雖有網上海量免費頻道,家裏還是訂了好幾種電影媒體。
電影,一路陪伴我,是疲累時候可以停泊的港灣,是觀望大千世界的窗口,也是與自己的內心對白。從電影裏,我體驗不一樣的人生,領略各種美好奇妙,也在光影的變幻中,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從最初對光影的好奇,最後演變成一份細水長流、一輩子都難以割舍的熱愛。那些關於電影的記憶,無論是趴窗戶時的痛苦,抬板凳搶位置的爭鬥,闖大門時的激烈心跳,又或是缺課時的尷尬,都成了我生命裏最鮮活、最生動的注腳。更是我跟時代、跟這個世界產生連接的特別方式。電影對我來說,早就超越了單純的娛樂,它是我人生中充滿夢幻色彩的、永不褪色的回憶,還將是繼續陪伴我探索未來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