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這是佛教的一個說法,來自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禪宗大師慧能的語錄。慧能說:普通人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麵一個念頭是煩惱,後麵一個念頭領悟了就是菩提。所謂的菩提是覺醒,領悟,智慧的意思。
這樣一句話究竟如何理解呢?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其一,佛教認為,煩惱也罷,菩提也罷,來自同一個心;既然是同一個心,念頭一轉,所謂的悟,則煩惱可消。禪宗曆史上充滿這種突然開悟的帶著幾分玄妙的故事。其二,煩惱正是修練的好時候,借此,你可以看見自己習性,從而有轉化的機會。
這句話中所蘊涵的辯證和機智,令其在民間流傳甚廣,你在 GOOGLE 上打進這句話一搜,就會發現它在許許多多論壇上被廣泛地應用著,如果你說你很煩惱,則他人以此句話應之,或則起到安慰作用,或則顯得機智,或則你有所開悟也不定。
然而,我依稀記得, 20 多年前,我還沒有出國的時候,自然也就是還沒有學習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家之前,曾經被這句話弄到煩惱。我煩惱著,朋友對我說,煩惱即菩提,轉念一悟就成菩提。我苦苦思索,還是煩惱,問朋友,我怎麽還是煩惱啊?朋友接著說,你不悟,再悟悟看。我還是不行,再問朋友,於是朋友說: “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天,這回我更煩了:我不但已經煩惱,現在還成了庸人了 ……
今天,當我觀察與這句話有關的對話的時候,我發現並非隻是當年的我一個人被陷到這句話裏。於是,現在就有這樣一篇文章:從心理學角度看 “ 煩惱即菩提 ” 這句話的意義。
首先,煩惱是什麽意思?是悲傷?憤怒?恐懼?憂鬱?焦慮?是看到別人買了新房子自己還住舊房?心理學講究對你所說的現象做較精確的定義或描述,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是看到別人買了新房自己住舊房,這樣一類的敘述,那麽心理學家通常會接下來提問這樣的問題: “ 你看到別人買了新房子,而自己還住舊房,這樣一件事為什麽會讓你煩惱呢? ” 這樣提問的意思不是說,你不該應此感到煩惱。(心理學家通常不會去規定什麽是應該煩惱和什麽是不應該煩惱的。)它的意思隻是:當你看到一個現象時,並非一定,並非每個人,都會感到煩惱的,隻是因為有另外一種中介東西的存在,你才煩惱的。這個中介的東西,通常就是我們的思想。十有八九這恰恰就是這個例子中引發煩惱的原因。於是你可以問自己: “ 當別人有新房,而自己沒有,這對於你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呢? ” 你也許會說: “ 意味著我不如別人。 ”
“ 不如別人是什麽意思呢? ”
“ 就是,就是,比較沒麵子。 ”
“ 恩,就是好象自尊上矮了一截的感覺? ”
“ 有點 ……”
“ 這就是說,你的自尊需要是建基在你個人擁有物的多少,而這又是根據和他人的對比上,是嗎? ”
……
諸如以上的問答是一個簡單化的例子,如果我們繼續深入的進行下去,我們可能將會發現一些你從來沒有想到過的煩惱的深層原因,從那裏我們方可以尋找對治煩惱的根本辦法。
現在讓我回到前麵說煩惱的另外幾種說法。對有些人來說,悲傷,憤怒,恐懼,就是煩惱。或者說,當這些人有這樣情感的時候,他開始感到煩躁,煩熱,一種被擾亂的感覺。不知道,當你看到這些詞匯的時候,你可以想象到這個因為自己有悲傷等負麵情緒而煩惱的人,在其內心做了哪些動作,從而導致煩惱呢?我的分析是:當他感覺到自己心中有悲傷憤怒恐懼一類情緒升起的時候,他下意識地有個想推去它們的感覺,但卻推不掉,於是在推和推不掉的糾纏中,情緒轉向煩熱,擾亂。
心理學在發展其應對煩擾的方法中,發明了兩個概念來區分不同煩惱的不同處理方法,其一叫原生情感,其二叫次生情感。原生情感指的是初始的,基本的內心情感反應,而次生情感則是對原生情感反應的隨之的情感反應。比如,一個男性與他的女友爭吵後,女友離他而去,他的原生情感反應是一種失望,繼之,一種被傷害的感覺,但很快這種情感就被下意識地轉為一種憤怒 —— 一種次生的情感反應,到頭來,原生的失望被傷害的感覺反而感覺不到了。再比如,一個女性,在被她的丈夫暴力虐待的時候,一開始感到一種原生的憤怒情感反應,但很快地就被她下意識地轉為一種次生的悲傷情感反應,結果原生的憤怒反而察覺不到了。
以上兩個例子,對這種原生情感轉為次生情感的過程的洞察,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前麵一個例子經常出現在親密伴侶之間,當原生情感被轉為憤怒之後,接下來隻能是無休無止的對對方的指責和控訴,而如果,心理谘詢師幫助一方回溯到原生情感的失望和受傷上,讓另一方靜下心來感覺對方受傷的表情和感覺,好的伴侶會在心中產生一種溫柔憐憫的感覺,於是這有可能導致衝突的緩解。
後麵的一個例子也同樣,被虐待之後的原生憤怒情感其實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它可以成為一種能源驅策女子起而保護自己,不再容忍同樣的事件的一再發生。然而,當憤怒一下被轉為悲傷,本該挺立的,一下全坍塌下來,於是一切照舊,丈夫要虐待就繼續虐待。
思維敏捷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原生情感和次生情感的關係揭開了情緒的一個秘密:那就是一種情緒引出另一種,不斷發展下去將形成不同個體非常複雜的情緒特征。依舊以後麵一個例子為例,想象這個女子,她去谘詢了一個悟道不深的佛教法師,法師鼓勵她以傳統女性的忍耐之仁心來感化其夫。結果,並沒有多少效果,於是女子依舊悲傷,但現在她除了悲傷之外,又感到了一種對自己不能做到不悲傷平常心的羞愧: “ 為什麽我就不能做到不悲傷呢? ” 她極力試圖壓抑這種悲傷情緒,終於做到她漸漸感覺不到太強的悲傷情緒了。然而新的問題開始產生了,女子現在經常感到一種找不出原因的焦慮和擔心,這種擔心襲來的時候,她就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為什麽呢?因為,每當隱隱約約的悲傷感升起來的時候,她就陷入一種焦慮:她擔心自己有這種悲傷情緒啊 ……於是心理學上所謂的 “ 泛化的焦慮症 ” 形成了。
原生情感和次生情感的關係還有另外一層更深刻的蘊意。
如果把時間的長度拉得更廣一些,原生情感也許發生在很久以前,比如兒童時代,它通過記憶被深深地埋藏在個體的心中,在後來的生活中,遇到一定的相似(但其實並不一樣)生活事件,它被再度點燃,影響著後來的生活。比如以下一個例子:一個男孩出生不多久,他的父親就在反右運動中被定為右派送去勞動改造。他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親密無間,一直同床睡到 6 歲。 6 歲那年,父親被放出來了。從此兒子不再能和母親同床而眠了,並且每當他想和母親粘乎一下的時候,就總有父親擋在中間。長期的勞教生活,讓父親性格變得暴燥無常,對孩子經常打罵,責罵中還經常說兒子沒有男子氣。這一切在男孩的心理造成了一種強烈的被剝奪被傷害的原生情感。男孩長大後,在戀愛之中,一旦看到對方有其他交往的男性,不管他與女友的關係有多好,馬上就會陷入一種嫉妒恐懼的情感,覺得女友終究會離自己而去。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過往曆史中原生情感對後來人生造成的深遠影響。男子在看到自己的女友和其他男子交往時,原生情感的記憶被觸發,這導致了一係列與該情景並不合適的反應。不管女友如何告訴他,她實際上和其他男人什麽關係也沒有,但恐懼和嫉妒的情緒卻揮之不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煩擾是個複雜的現象。它可能成為菩提,也可能成為毒藥,這取決於我們對它是否有智慧的辨析和理解。許多負麵情感,如憤怒,悲傷,並不一定是毒藥,有時候它們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打壓它們反而會製造更多的煩擾。重要的是,情感時常傳達一些重要的信息給我們,我們需要聽明白它的意義。
今日大眾報刊雜誌上許多教人心理健康的文章充滿了誤導,它們經常開出一些 1 , 2 , 3 , 4 你該如何做的清單,似乎你象一台機器,輸入一些指令,它就可以免除各種麻煩重新運轉。然而,人的心靈其實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複雜神秘的設計,情緒調節的秘密存在於自我和心靈進行的永無完結的對話中。它不僅是幫助消解煩擾,而且是通向幸福的紮實途徑。
煩擾是菩提嗎?這話不假,但前提條件是,你知道這種與心靈對話的秘密嗎?
原作者:心靈樹(愛爾蘭心理專業人員) 2010-05-17 13:03
更多“對家暴說不群組”鏈接
家庭精神暴力6種類型
家庭暴力對女性認知心理的傷害
母親誓死捍衛婚姻 女兒13歲流落街頭
淺談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轉貼)
走出家暴的10個誤區 對家暴說不 ZT
十歲那年 我支持母親離了婚
謝謝你的來訪和文字。歡迎常來!
煩惱是自然現象, 各人處理不同, 結果就迥異。
俺以為選擇美好, 不是回避懦弱, 而是生活智慧。
我對佛理了解有限,謝謝你的信息。
佛教的化解方法也需要更多的理解自己的感情,不過好像沒有分的那麽仔細。佛教讓人先不要忙著壓抑,消除強烈感情,而是先觀察一下自己到底被那種感情所占據,一旦做到客觀地對自己的觀察,就會發現其實那是一種心理活動,不是外界條件。有人可能分不清兩者,說“我憤怒因為他惹了我”,可是他惹你是他的事,你要不要因此而為怒氣衝昏了頭是你的事。能把外因和內果分開,情緒調節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自己該怎麽反應了。他惹了我,我不一定要跟自己生氣,我不小心被“狗”咬了,如此而已。我可以采取措施讓他以後不敢再咬我,但不一定要暴怒。
次生感情往往會在原生感情的老根上向各個方向繁殖,基本上都是往更壞的方向去發展。心理醫生是否先順藤摸瓜,先找到原生感情,然後循循善誘?如果我們這些庸人自己能搶先一步平息原生感情,就會阻止次生感情帶來的,更為害人害己的結果,========================================================
你概括得真好。 歡迎你常來坐坐。
謝謝。
我要借用68你這句話用到我的博文中。。。這邊先謝過~
***********************
能被飄俠飄姐姐用上,實在太榮幸了!:)
姐姐解釋的真透徹!
“君子動心忍性”, 這句話太好了!
一個人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忍性”是不讓自己由著性子來,不讓自己被負麵情緒所傷害,是為了善待自己。這決不意味對惡形惡狀的行為的容忍。
那我就借花獻佛,順水推舟一下:等你好文。
沒有一個宗教會讓人忍受家暴的。
==========================================
所以作者認為“(受害者)許多負麵情感,如憤怒,悲傷,並不一定是毒藥,有時候它們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打壓它們反而會製造更多的煩擾。”
修行之人要修忍的功夫。同時,我們講“君子動心忍性”:無論如何,“心”要動。對於家暴: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副好藥,但不是所有的體質都可服用
========
我要借用68你這句話用到我的博文中。。。這邊先謝過~
真正看清了事物的本質,就不是別人眼中的“忍”,做到這點,需要很深的修行。沒有一個宗教會讓人忍受家暴的。
一副好藥,但不是所有的體質都可服用。
把煩惱止在原生情感上,然後觀察其因果,說 不定真就"煩惱變菩提"了.
=======================================================
菩提~~ 謝謝你的來訪。
讓我想起兩個佛學概念:止觀,和攀緣心.
從原生情感到次生情感, 就是攀緣.
把煩惱止在原生情感上,然後觀察其因果,說 不定真就"煩惱變菩提"了.
遊姐用茶。 說得精辟!我感覺這篇文就從是講家暴(煩惱)不能用壓製、不能用“好女人”方式解決(菩提)。
“被虐待之後的原生憤怒情感其實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它可以成為一種能源驅策女子起而保護自己,不再容忍同樣的事件的一再發生。然而,當憤怒一下被轉為悲傷,本該挺立的,一下全坍塌下來,於是一切照舊,丈夫要虐待就繼續虐待。 ”我想這是作者對心理疆界問題的一種解釋。
我自己認為與外界有關時,建立良好的心理疆界比把煩惱變菩提更有用。就像人家家暴你,這樣的煩惱不離開家暴源是不會煩惱變菩提的。
飄姐姐來了。坐。 剛到你府上拿藥方。。。
謝謝你的來訪。
生活中的不如意,想不明白就是煩惱,想明白了就是菩提。
謝謝你喜歡。
這個注解好像籠統了一點。
不過不管煩惱還是菩提,正常人都應該“具備”或者“擁有”
好像明白了這一點,“煩惱”才能“即菩提”了。。。
謝謝林妹分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