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兵角度說說野蠻戰勝文明
莊冬
曆史上野蠻戰勝文明的例子很多,古今中外都有不少。這裏說的“野蠻戰勝文明”包括戰鬥和戰役這類軍事層麵的,也包括占領、征服以至於統治甚至直至最終消滅。當然了,這裏的“野蠻”和“文明”都是形容詞,也都是主觀的看法,難免有不客觀的成分,我這裏隻是使用一般的大家約定俗成的意思。現在我就開始我的純粹的百分之百的紙上談兵。
雖然我們大家很少有人打過仗,但是我們大多都打過球。打球跟打仗當然不同,但是也有類似的地方,輸贏是雙方的戰略戰術的結果。所以,分析輸贏的時候不能隻看一方,還要看對方,“知己知彼”嘛。因此,不能以為你糾正了你的錯誤改變了你的戰略戰術,你就認為你可以打勝了。因為,這裏有個假設,那就是對方不改變還照老樣子重新來過。可是,這又是怎麽可能呢?打一場球跟打一場仗的輸贏隻有一次,下一次你變了,你的對方也變了。
說到打球就順便說一句老美的心理,老美的心理是特別喜歡強者一定要勝利的,這一點可以從老美的各種決賽都要打七場略見一斑,輸了一場不行,三戰二勝也不行,五戰三勝還不行,非要七戰四勝!當然了,七戰也可以多賺錢。但是無論如何七戰決勝負就基本上保證了強者勝利了,一場決勝負一錘子買賣弱者還有點兒贏的可能性,比如說老美冰球那次冬季奧運會打勝蘇聯,要是跟NHL決賽一樣打七場的話,老美恐怕沒戲。
〇,野蠻、文明和戰爭
戰爭是人類競爭的一種形式,如果扯上文明的話,那麽戰爭本身就是一種“超限競爭”,也就是說戰爭本來就應該是像毛主席說的那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僅不是“針尖對麥芒”,而是要用自己的針尖或麥芒紮對方最柔軟的地方。因此,野蠻雖然野蠻,但是在野蠻戰爭中未必是弱點。反過來,文明雖然文明,但是文明在戰爭中未必是優點,尤其是文明認為自己麵前的對手是“野蠻”因而產生某種輕敵意識的時候。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一,我為什麽選擇士兵角度說?
1,我選擇士兵角度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是個老百姓,雖然我也沒當過兵,但是我更沒當過將領,因此我以為我選擇士兵角度是比較有意思的,至少還是要比很多人選擇戰略和戰術角度有意思一些,也就是將領角度說要有意思一些。
2,因為這類例子很多,事實是每一個例子都養了一批專家。這方麵的研究和文章甚至專著就是數不勝數而無法盡覽了,人的一生的時間有限嘛,也就是說皓首也窮不了這些經。我自己就是連這些經的九牛一毛也沒有摸到,根據我自己的孤陋寡聞,我以為這些經都有一個共同點,或者叫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它們都基本上是討論將領和戰略戰術而幾乎不說士兵的。這是我選擇士兵角度的第二個原因。
3,《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中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這是我選擇士兵角度的第三個原因。孫子列了七條他以為知勝負的條件,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屬於“人和”的占六條,而這六條裏基本上是“主”“將”跟“兵眾”“士卒”各占一半。
4,戰略和戰術角度在冷兵器戰爭中不如在熱兵器戰爭中更重要,或者說士兵的戰鬥力在冷兵器戰爭中比在熱兵器戰爭中更決定戰爭的勝負。舉個例子,我關公戰秦瓊一下,比如說熱兵器戰爭中給一個最普通的熱兵器,比如說一把槍,任何一個士兵都可以看住“人中呂布”,甚至於給小兵張嘎一把手槍就可以看住“人中呂布”了;而在冷兵器戰爭中呢,要看住“人中呂布”就沒那麽簡單了,反正給一個士兵一個最普通的冷兵器肯定是不夠的,反正是給小兵張嘎什麽冷兵器都是看不住“人中呂布”的。再舉個例子,冷兵器戰爭中包圍或封鎖都要比熱兵器戰爭困難得多,因為冷兵器戰爭中的“中刀”、“中劍”和“中箭”跟熱兵器戰爭中的“中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冷兵器戰爭中即便是戰略和戰術非常正確也是隻要交手就有人們常說的“殺敵一千,自死八百”,不如在熱兵器戰爭中殺敵殺的舒服,以至於老美居然還要“零傷亡”。這是我選擇士兵角度的第四個原因。
5,戰略戰術的正確性是跟士兵直接相關的。舉個例子,比如說“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對不同的士兵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對於榮譽勝於生命的士兵就會“置之死地而後生”,對於“珍惜生命”的士兵就會投降。再舉個例子,比如說董存瑞,那是督戰隊逼也逼不出來的,如果有董存瑞,那個戰略戰術就是正確的,不然的話就是錯誤的。解放軍曆史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英雄為了勝利犧牲了他們的生命,有了他們,那個戰略戰術就是正確的,不然的話就是錯誤的。
6,我選擇士兵角度的第六個原因是士兵在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往往被人們大大的低估了。
二,士兵在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冷兵器戰爭又可以叫“人力戰爭”,熱兵器戰爭又可以叫“機器戰爭”。用今天的“機器”概念看士兵在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把士兵看成是戰爭機器的零件,不同的素質和戰鬥力士兵可以看成是不同材料製造的零件,比如說是鋼造的,還是鐵造的,還是木頭造的,還是泥土造的。
從這個意義上看士兵在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就可以看到士兵是戰爭的材料技術部分,冷兵器戰爭中士兵的地位和重要性體現在不同的士兵拿同樣的冷兵器的戰鬥力相差相對比較大,或者說士兵的個人實力相對比較重要;而熱兵器戰爭中士兵的地位和重要性體現在不同的士兵拿同樣的熱兵器的戰鬥力相差相對比較小,或者說士兵的個人實力相對比較不重要。所以,老美說槍是個“equaliser”來形容槍拉近了不同的人的殺傷力的距離,比如說給小兵張嘎一把手槍就可以看住“人中呂布”了,這在冷兵器時代是不可能的。
三,冷兵器戰爭和熱兵器戰爭的比較
因為這裏我所討論野蠻戰勝文明的,所以我隻在野蠻戰勝文明這一點上比較冷兵器戰爭和熱兵器戰爭。
由於冷兵器戰爭中士兵的戰鬥力幾乎等於士兵的個人實力,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無論如何也打不過李逵,在這個意義上說冷兵器戰爭中野蠻戰勝文明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大,或者說冷兵器戰爭更是依靠實力。
由於熱兵器戰爭中士兵的戰鬥力幾乎跟士兵的個人實力沒關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也隻要動一下手指頭也可以殺死李逵,在這個意義上說熱兵器戰爭中野蠻戰勝文明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熱兵器戰爭又是“機器戰爭”,因此維持戰爭機器的正常運轉就是冷兵器戰爭沒有的問題了。舉個例子,比如說美軍在阿富汗,美軍可以說是先進文明,塔利班可以說是落後野蠻,由於美軍的先進戰爭機器在落後的阿富汗運轉需要各種各樣的支持和維護(比如說大量的汽油和發電等等這些阿富汗當地並不富裕的東西),先進文明的美軍戰勝落後野蠻的塔利班可不是顯而易見的。
四,如何知勝負
我再抄一遍《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中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孫子兵法》還有幾個地方提到知勝負,我隻抄相關本文的第三篇【謀攻】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孫子的“知勝有五”中與士兵有關的是“上下同欲者勝”。“上下同欲”中的“欲”就是打仗的目的,前麵的“賞罰孰明”中的“賞”也包括打仗能得到什麽,比如說告訴士兵打進城去可以搶三天什麽的。我從士兵角度說那就是“士兵為何而戰”,或者說“士兵為什麽打仗”。“士兵為什麽打仗”不隻是抽象的,也包括具體的戰爭的目的,比如說當年的解放軍戰士打仗不隻是為了理想的新中國或共產主義,還有具體的“分田地”。
一般說來最高級的“上下同欲”就是從最高統帥到戰場指揮員到士兵都“同欲”。應該說當年的解放軍的“上下同欲”達到了人類曆史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概念下的“上下同欲”。這種“上下同欲”是不僅從最高統帥到戰場指揮員到士兵都“同欲”,甚至還包括所謂“解放區”的老百姓甚至老人和兒童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支援戰爭,其中包括犧牲生命,比如說王二小和劉胡蘭。
五,中國古代的野蠻戰勝文明
曆史上野蠻戰勝文明的例子實在太多,我這裏隻說說中國古代中原中國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我從士兵角度就是說“士兵為何而戰”,或者說“士兵為什麽打仗”。
古代士兵打仗不就是圖個搶錢和搶女人嘛。中國北邊也沒有好搶的,士兵從中原跑去北方打仗冒生命危險九死一生的為了什麽呢?也許有牛馬,可惜我估計不太可能每個士兵都能輪到一匹兩匹,還有就是搶幾張羊皮回家,中原人還可能對匈奴女人沒興趣。因此,這些中原人士兵就跟當年圍剿井岡山和延安的國軍士兵差不多,大家說說打下井岡山和延安那些國軍士兵能搶到啥?他們為什麽要打仗?比如說老美士兵去阿富汗和伊拉克為了給那裏的人民送民主什麽的等等等等。
六,古代戰爭也是政治的繼續
說起中國古代戰爭人們就忘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特別是由於近代中國又要麵對西方,中國對西方的戰敗(除了抗美援朝)讓中國人想起了以往的戰敗。尤其是中國麵對西方的武器上的差距讓人們的腦筋在看中國古代戰爭時也集中注意力在武器裝備(比如說馬匹)和戰略戰術(比如說胡服騎射)上了。
雖然我前麵已經說了冷兵器戰爭中的戰略戰術不如熱兵器戰爭中的戰略戰術重要,但是我也不是說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不重要,一要手藝巧,二要家式妙嘛,但是政治更基本更根本,那就是士兵為什麽打仗,為什麽士兵要冒生命危險九死一生。
幸虧有個德國人說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不然的話即便是毛主席說的同樣的話,中國有文化特聰明的很有知識的知識分子們也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當然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們依然是不同意“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隻不過他們不會明說而是選擇忘記而不提政治。假如曆史可以重新來過的話,讓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重新指導一次對匈奴或金或遼的戰爭,而且還給他們需要的一切他們認為當年沒有的條件(當然除了手槍、機槍、大炮和原子彈),他們也還是照樣失敗,因為他們隻會看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這就好比很多大陸中共教育出來的中國人看見台灣的國軍分析解放戰爭的經驗和教訓一樣,我們會說如果讓國軍再來一次,他們也還是會照樣敗給共軍。
可是呢,滑稽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卻認為民主是根本,價值觀是一切。如果民主真是那麽重要的話,可惜民主就是政治,因此歸根結底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還是政治第一,也就是說政治決定一切的思維,隻不過他們完全沒有感覺到而已。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是天然的政治動物,他們認為他們的政治上的正確性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他們是天生的政治法官,可是他們隻會在嘴上而不會在行動上利用他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上的正確性,他們的政治上的正確性隻是有批評別人的一個用處,因此他們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在政治上匈奴、遼國、西夏、金、蒙古和後來的滿清都是某種部落式的國家或社會,因此是他們某種意義上的原始共產主義,而他們的對手,中國的各個朝代則是地主階級的“封建”主義國家或社會。部落式的原始共產主義對付地主階級的“封建”主義還是有優越性的,這種例子有很多,古代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的例子還有農民起義的例子,現代就是井岡山和延安對中華民國國軍的例子,抗美援朝中國人民誌願軍對美軍聯合國軍的例子。
七,分析古代不能像國軍分析國軍如何轉進到台灣那樣
因為這種分析都不如國軍分析國軍如何轉進到台灣的,這是跟國軍一樣的思維:隻看戰略戰術,不看士兵為什麽打仗,也就是說不看政治。當然了,國軍也不看共軍有什麽優勢,反正是“人海戰術”土八路,“人海戰術”土八路,還是“人海戰術”土八路,根本談不上“知己知彼”,唯一的差別是國軍掌握的國軍自己的軍事信息顯然比任何掌握的古代中國軍隊的信息充分。
國軍戰敗轉進台灣,後來國軍在台灣分析、分析、再分析。中國古代中原人對北方少數民族戰敗多次,我們今天分析、分析、再分析。兩者都是按照一模一樣的思想方法:隻看戰略戰術,不看士兵為什麽打仗,也就是說不看政治,如果說有人有看政治的話也是把施離間計看成是政治。當然了,也不看北方少數民族有什麽優勢,反正是馬多,馬多,還是馬多,根本談不上“知己知彼”。
所以,我猜如果當年的勝利者-北方少數民族能看到人們今天的分析的話,他們也會說如果讓這些人回到宋朝指揮宋軍再來一次,他們也還是會照樣失敗。
八,用《易經》思想看中國曆史
《易經》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各種事物都是一個“初值問題”,也就是說開始決定將來,這就是人們用它算命的原因。中國人開始就占據了中原這塊好地方,以當年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方式,中原周邊的地方都不太適合居住,比如說沒有煤就很難支持大量的人口在東北生存。
中國人開始就占據了中原這塊好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一個虎狼環伺的生存環境,也就是俗話說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誰讓你占的這塊地方好呢,別人惦記你也是自然而然的。
被別人惦記上了,別人就難免有得手的時候。即便你就是老虎,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嘛。所以,看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應該全麵的看,至少應該加上時間的度量,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裏,有多少年別人是得手的,有多少年別人是沒有得手的。不能因為別人有得手的時候就一通分析自己的戰略戰術和有沒有馬匹,因為兩千多年裏不讓別人得個三五次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你不願意去寒冷的地方生活的情況下。
你不願意去寒冷的地方生活,也就是說不去那裏殖民,那你就得讓人家在那裏養精蓄銳積攢實力等待時機,一旦別人以為條件成熟了就會過來打你一下,結果自然是別人有時得手,但是也不能忘了別人有時的不得手。必需加一條,由於北方的生活條件艱苦,條件艱苦也有助於別人的部落式的某種意義上的原始共產主義國家或社會,再加上別人的孩子們也比中原的孩子們能吃苦或者叫強悍。這就是我前麵說的冷兵器戰爭中士兵的戰鬥力幾乎等於士兵的個人實力,還有中原士兵跟北方少數民族打仗和國軍士兵圍剿井岡山和延安的共軍士兵差不多。
不是說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不重要,隻是說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離打勝還差很遠,因為一切都要靠士兵的戰鬥力來實現。我前麵在“士兵在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中說了“不同的素質和戰鬥力士兵可以看成是不同材料製造的零件,比如說是鋼造的,還是鐵造的,還是木頭造的,還是泥土造的”的比喻。所以,無論一個機器是多麽完美的設計,用不同材料製造的零件組裝出來的同樣設計的機器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順便說一句,有人喜歡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是說“不怕”不重要,“不怕”非常重要,“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嘛,比如說義和團在中國人的反西方侵略的曆史中很重要,因為“不怕”是戰爭的開始,但是僅僅隻是“不怕”就是停留在義和團的水平上了,隻是“不怕”離戰勝還差很遠。因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九,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目的
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目的基本上是自衛和複仇,自衛方麵應該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因為不然的話也不會有“和親”。人家搶起來手到擒來得心應手,金銀珠寶不知道,但是打下個城市能搶到的女人肯定比“和親”送的那幾個多。當然啦,質量沒法說也沒法比較。之所以由“和親”就是說明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戰爭還是有一定損失的,雖然最後也許是贏,因為有這些他們不願意接受的損失,他們才接受“和親”的。當然了,到了蒙古和滿清就不會接受什麽“和親”了,人家統統都要。
中國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以複仇為目的,比如說嶽飛的“靖康恥,尤未雪”,他的士兵未必與他同有這個目的,至少也是會有程度上的差別的。嶽飛是“臣子恨,何時滅”,他的士兵就未必有同樣強烈的為了“靖康恥,尤未雪”而打仗冒生命危險九死一生的“欲”。
以戰爭為目的的戰爭是最純粹的戰爭,就是需要戰爭,以戰爭為空氣為水為糧食,打這樣的戰爭的人是純粹的戰神,好在這樣的戰爭(恐怕)沒有。最接近以戰爭為目的的純粹的戰爭的是以複仇為目的的戰爭,打複仇戰爭的人也是戰神,因為他們不需要搶東西或女人,他們在複仇中得到滿足,即便是血撒疆場馬革裹屍,即便是歸來兩手空空,為了複仇(這樣抽象的目的)他們可以去打仗去殺人冒生命危險九死一生隻為複仇不為別的。
順便說一句,以搶東西和女人為目的的隻是強盜,因為他們發動的戰爭目的不純,搶到了東西和女人就會失去戰爭意誌的,這樣的人也會在戰爭中因為東西和女人而犯錯誤。但是,打複仇戰爭的人不是哲學上的純粹的戰神,因為他們也是有欲望的,那就是“複仇”,這樣的人也會在戰爭中因為複仇心切感情用事而犯錯誤。因為以戰爭為目的的純粹的戰爭(恐怕)沒有,最接近以戰爭為目的的純粹的戰爭的是以複仇為目的的戰爭,但是一旦以複仇為目的的戰爭超越的起始的“複仇”目的以後就是以戰爭為目的的純粹的戰爭了。
大家可以想象,這樣的純粹的戰神不多見。中國人裏有這樣的戰神嗎?當然有,他們的代表(我以為)就是霍去病。由於這樣的戰神不多見,組織一個幾十萬人或幾萬人的打仗不為搶東西和女人的部隊幾乎不可能,霍去病很清楚這一點,但是因此他的部隊也就是幾千人,因此可以說霍去病的部隊是“上下同欲”的。順便說一句,這一點恐怕嶽飛的部隊是沒有的。
十,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戰爭目的
最後提一下,相比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目的基本上是自衛和複仇之下,匈奴、遼國、西夏、金、蒙古和後來的滿清士兵打中原的戰爭的目的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可搶的中原的東西就多了,比如說“和親”車上拉的各種東西,當然包括女人。
因此,基本上可以說中國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目的基本上是自衛和複仇,我前麵說了中原部隊有時做不到“上下同欲”。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打中原的戰爭的目的基本上是搶中原,因此基本上可以說北方遊牧民族應該是總能做到“上下同欲”的。
當然了,中原畢竟比北方物產豐富文化發達,因此可以彌補一些有時做不到“上下同欲”的缺陷,當然還有其它缺陷,比如說我前麵提的部落式的原始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孩子們也比中原的孩子們能吃苦或者叫強悍。即便是今天中國的東北人恐怕也還是比較強悍一些的吧?
這就是我前麵說的冷兵器戰爭中士兵的戰鬥力幾乎等於士兵的個人實力。因此,中原的孩子們跟比他們更能吃苦或者叫強悍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孩子們打仗,而且是打冷兵器的仗,那恐怕就是即便是戰略戰術都非常正確也難以保證“殺敵一千,自死八百”,說不定連“殺敵一千,自死一千”都保證不了。如果說是在戰略戰術都非常正確的情況下也是“殺敵一千,自死二千”的話,那還打的什麽仗呢?
但是呢,畢竟兩千多年還是個很長的時間。我前麵說了,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嘛。所以,從哲學上說,中原的老中也應該是無法保證兩千多年無懈可擊的,如果不是匈奴也會有別人,如果不是金也會有別人,如果不是遼也會有別人,如果不是夏也會有別人,如果不是蒙古也會有別人,如果不是滿清也會有別人。因此,匈奴、金、遼、夏、蒙古、滿清這些名字是偶然的,但是,這類事情的發生是必然的。
〇,為什麽我總在文學城玩兒?
因為我孤陋寡聞不學無術也就是說野蠻需要肥料,我在文學城玩兒總能產生我自己以為好玩兒的想法。
當然了,我這並不是說文學城裏的別人就是文明,我更不是說我能戰勝或戰勝過誰,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