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1)
這是法籍華人導演戴思城先生2002年拍的電影,此刻在“油管”上可看,鏈接見結尾處。這是 IMBD 網的介紹:
https://www.imdb.com/title/tt0291032/
17年新的老電影了,不過本老漢孤陋寡聞,不久前咱城一位好友引用了該片的片段,才有了觀看緣分,給大家介紹一下。
故事其實簡單。文革後半段,1971年至1974年,四川某城裏的倆青年男孩,“小羅”與“小馬”,被上山下鄉去了四川偏鄉“鳳凰山”,在該地,他倆共同生活而成密友,並與當地第一靚女“小裁縫”釀出浪漫愛情。故事的要素,是在小羅與小馬和小裁縫成了朋友後不久,他們巧獲一箱中譯的“世界名著”,有英、法、俄作家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幾本書。小裁縫不識字,小羅與小馬當然識字,但“一箱書”之前不曾與“巴爾紮克們”有過任何交流。在小羅與小馬讀書並為小裁縫“念書”的催化下,“思想”、“文化”,“傳統”、“價值”等發生了“化學變化“。電影說的就是此催化與”化學變化“的事兒。
此電影,是先有了戴思城的小說,然後改編成電影。與任何先小說後電影的作品一樣,大倍數“濃縮“,一定會有粗糙的痕跡。電影有的環節銜接不平滑。朋友們可自己體會。
電影裏,老巴作品的人性、愛情與自由作用到倆文青一文盲,倆男青一女青,倆熱戀一暗戀。在哪兒這都是故事,但是,在1970年代,老巴的價值與它處的價值對照不會有與鄉村的“文革環境”那麽反差強烈。用文革野蠻反襯不在話下。老戴的作品,有自傳的內涵,雖說是文學創作,不是事事寫實,但文革敘述有事實依托。
文革的扭曲,老戴從細小處擺出來。比如同時下鄉的另一位知青“四眼”當眾高調的做“模範”侃接受“再教育”成果,私下收藏著大量的世界名著“反動小說”。
和老巴的人性、愛情與自由“價值故事”相對,是“政治性”,“扭曲性”,與“皇權性”。這些,“隊長”這個角色被征用。其中許多精彩場景朋友們可自己欣賞,包括開篇不久的“莫紮特永遠想念毛主席”的一段。還有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比如隊長進礦井“搶救”太祖像,這本身是有些俗套,但是,他受傷“躺床上一個月,生產隊無政府狀態”,則交代了皇權結構的獨裁致命傷。人治,就會有“人停政息”。
為影片大大增色的一點,是通篇四川話,“真實感”大增。不過語言能力差些的同學,可能聽起來會費力。
為影片減色的一點,兩位男主角劉燁與陳坤長的太同質了,本老漢中間差點兒看串行了,^_^。
最後,說個本老漢的影片外觀察。老戴由人性、愛情、自由,這些老巴的“價值故事”讓小裁縫出鳳凰山這個鄉村而城市。更深一層,是不是同因也讓老戴出咱國而法蘭西?真實的故事是“巴爾紮克與老戴”?但那樣,沒有漂亮的小裁縫與光照全片的周迅,電影就沒人看了,*_*。
下麵是油管上的影片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0pm-107Wr4
一直跟讀你的文章,我是說所以的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