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報”尋根又四十二篇。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咱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說法。啥意思呢?
“你”喊了半天“毛主席萬歲”,結果太祖認為“你”醜,喊“你”去“整容”,去山上和鄉下“整容”。
有人說上山下鄉“整容”也不錯,對“你”有好處,比如大祖同誌,當年若不是被太祖鼓搗著下鄉去陝西梁家河子,就不會有此刻無任期限製的常駐中南海的戶口。太祖這個“明月”很夠意思,強製“你”上山下鄉去“整容”屬明月的真情反饋。
也算一種解釋。如美國話所說,解釋如同內什麽,每人都有一個。在此先不批改這個解釋了。
有些情況,就不那麽容易解釋。比如文革時北京53中學的小老師包康玲的獻身一事。
包康玲是誰?上“小報”:
取自1967年秋,北京五十三中的“井岡山”、重慶的“山城怒火”還有北京紅代會赴渝戰鬥兵團及北京石油學院的合刊。
包女士是北師大女附中的高中畢業生,文革前才分配到北京的五十三中學做語文老師。文革起,包女士算“太祖最忠實的紅小兵”,到重慶去“捍衛太祖路線”,結果為了“保衛太祖”死於槍戰。
年輕孩子,被太祖號召,投身“文化大革命”,戰死。文革的重複故事,包康玲有什麽特殊的?
確實,類似的情況,在前麵“小報尋根”的第73篇(文革武鬥“壯烈”者的家屬與太祖)與又二十六篇(劉胡蘭“死的光榮”,哪朱慶芳呢?)涉及過。原本沒打算就包康玲的事兒單寫一篇,但是…….
包女士對“月亮”的那份心意,實在是讓已經見聖不聖的本老漢放不下……
“我跳著,喊著,百感交加,不禁熱淚盈眶,…….日夜想著見到您,……我決心永遠聽您的話……..向您老人家宣誓,請您看著我吧。”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鼓勵著我去衝鋒,…….哪怕自己犧牲了,也心甘情願。”
“我使勁地學毛著,使勁武裝自己的頭腦,準備更激烈的鬥爭。”
“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如果,包女士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的,不是宣傳品,換句話說,日記是“真實的”,那麽,她確實死的“心甘情願”,畢竟是為了她熱愛的太祖事業,獻了。在子彈擊中她的身體的刹那,她可以是“幸福”的。
獻身,有沒有些許的猶豫? 顧忌? 不確定?
包女士在北京的學妹,也同她一道去了重慶的另一位“小將”,胡依年女士寫了個悼念文章:
其中一段:
“為了文化大革命的徹底勝利,我就是死了也甘心,隻是要死的有價值!………我隻是希望我死後,同誌們能知道我是怎麽死的,死在哪兒,也就滿足了。”
應該是有些不確定,不怕獻,就怕獻瞎了。
包女士的這份不確定不是沒有先見之明,她死後,她為之獻身的“月亮”,就是太祖,沒什麽表示。
從包女士獻身的那天,到太祖自己活滿生命周期死去,整整九年。這九年間,太祖沒對包女士或是任何為他的文革“事業”獻身於刀槍之下的小將們做過什麽。
事實是太祖沒有公開的說過一句話,表過一個態,寫過一個字。零!
文革中死去的小將們是真心的對著“明月”,可“明月”在忙別的事情。
當然,文革還是達到了太祖許多目的,比如抓壞蛋,把劉少奇與林彪這兩個大壞蛋抓出來了,把鄧小平這個二壞蛋也抓出來了,還是兩次。就算另一位暫時瞞過太祖的大壞蛋,江青女士,也被太祖欽定的“接班人”華主席,在太祖死後很快給抓出來了。
隻要溝渠是可觀的溝渠,“明月”不回報就不回報吧。
後注1:網上搜到的包康玲女士的照片(卜偉華先生的博客),比“小報”上的那個清楚些:
後注2 :包康玲女士如果活到今天,應該是72歲(推算)。比她小幾歲的學妹,前麵提到寫悼念文的胡依年女士此刻生活在北京,信息網上能查到。
後注3:包女士的家庭情況不詳。
後注4:文革中太祖當然隻能是“紅太陽”,侃曆史,降價為“明月”,太祖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