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人民日報”文革階段的“出詞率”,基本上是“單高峰”或是“群峰”,想找個一路向南的“純熊市”頗費思量。好在本老漢“勤勞勇敢”,幾個回合之後,抓到一個:
啥東東?
“人民日報”上,1950年到1980年, “愛情”倆字的出現次數。直觀就能瞧出來,1970年到1977年這八年,“愛情”在“人民日報”上,每年出現的次數在5次之下。最低的是1973年,隻有唯一的1次。
1次?
還不是真“愛情”。那個1973年唯一的“愛情新聞”是,“三江口上階級友愛情誼深”。
注意上圖左麵y軸的刻度,不到180。把此數據與“偉大”合並作圖,數值差距太大,“愛情”每年間的變化幾乎被消失,就是和頻率略低的“萬歲”同曬,也很尷尬:
上麵薑黃色的是“萬歲”下麵藍色的是“愛情”。
“愛情”在1957年出現的那個小小峰值,在“萬歲”的泰山壓頂之下,弱不經風啊!
“人民日報”不提,那文革中有沒有愛情?
生活中不說了,有經驗的自己可以回憶,藝術再現中有。
謝晉導演在文革後拍電影“芙蓉鎮”,講小販胡玉音(劉曉慶飾)與“右派”秦書田(薑文飾)的故事,就是深入人心的兩性愛情劇。不過,那個情是被壓抑的情,被詛咒的情,變形的情,也是文革現實中不可以“見人”的情。
愛情之外,文革期間,婚嫁不曾停止,嬰兒繼續產生。此刻的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在文革間或是文革後不久結婚成家的。
徐才厚徐上將(去軍銜前,已逝),1943年出生,文革中成的婚。徐上將(原)網傳死前“風流”成性、淫威廣布。傷害如此之大,以至在關押中的徐上將(原)生命最後一刻,獲準去探視他的徐夫人拒絕前往(網傳)。徐上將(原)應該是“人民日報”的長期讀者。結婚前後沒怎麽見過“愛情”兩字。
穀俊山穀中將(去軍銜前),網傳被黑前風流成性、淫威廣布。一個故事說穀中將(原)消費同檔性事久而乏味,對寵幸新女演員已經失去興趣。就是這位穀中將(原,1956年出生),在1974年(1973年唯一“愛情”後一年)成為咱軍排長,然後開始追婚“團副政委”的女兒,終成“正果”。穀中將(原)據說不好文,當年是否真讀“人民日報”不得而知,但是,“人民日報”營造出的“階級友愛情誼深”環境,穀中將(原)自然享用過。
還有所謂“百雞王”周永康周前大人的多款無限淫威故事。周前大人也是文革中成婚,並且起碼是“人民日報”的平均讀者。
令計劃令前大人(1956年出生),1975年6月成為了山西平陸團縣委幹事,1976入咱黨,一年後升為團縣委副書記。以筆杆子出名的令前大人,大膽推測是“人民日報”的認真讀者。令前大人與夫人各自後來的火爆“愛情故事”,朋友們可自己上網查。
那再後一輩的淫官,像廣州市長萬慶良萬前大人,1964年出生,該沒受“無愛情”的“人民日報”文化影響吧? 文化不是充電電源能用開關控製,傳承的力道很堅韌,蔓延不倦。非但如此,在2015年,“人民日報”上的“愛情”也不過出現了207次。同年,該報“偉大”過2053次。
沒有“愛情”是淫官文化的全部原因嗎?當然不是,但是,常年的“階級友愛情誼深”環境,對淫官文化的普及發展,功不可沒。
最後說一聲,淫官文化隻涉及被“雙規”的官員,沒被“雙規”的,都是“階級友愛情誼深”的好同誌。
附1950-1980年,“愛情”在“人民日報”上出現的次數:
1950---32
1951---29
1952---34
1953---28
1954---36
1955---59
1956---83
1967---160
1958---70
1959---113
1960---44
1961---71
1962---62
1963---50
1964---48
1965---18
1966---15
1967---17
1968---7
1969---16
1970---3
1971---3
1972---3
1973---1
1974---2
1975---3
1976---3
1977---5
1978---34
1979---81
198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