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1)
“文革小報”尋根第19篇。
“醫鬧”是一種現象,簡單說就是病人進醫院之後狀態不見好轉,病人家屬不滿意而高姿態找醫院麻煩的一類事兒。這類事其實不新鮮,文革時就有。
狀態不見好轉的極端情況是啥?猜對了,生命結束。上小報:
這篇文章較長,挑著貼出。文中的幾個人物給大家介紹一下。黃樹則當時是衛生部副部長,艾思奇當時是咱黨“黨校”副校長、哲學大腕,林楓是當時咱黨“黨校”校長。
艾思奇先生1966年3月病死於北京“阜外醫院”,這篇小報文章為了反襯對艾先生的不成功治療,先說誰被在同一個醫院治好了。這個被治好的,是周揚:
然後開始說艾先生的被輕視:
這裏不分析文革被鬥爭對象黃樹則的是非曲直,不評價死者艾思奇先生的左右高低,隻就“醫鬧”說醫鬧。
這是個非經典醫鬧,鬧事兒的是造反派小將不是家屬,但醫鬧的本質不變。
醫鬧的本質是什麽?醫院像社會,按背景治病療人,看人下菜碟。“主子”進來一種治法,“奴才”進來另一種治法。醫院外的層次雖然也分的“井井有條”,可人們有迂回躲閃的空間,對“主子”與“奴才”的地位可以阿Q過去:“你丫出門有專車坐?我用腿量地球能鍛煉身體。”可是,醫院裏就不一樣了,資源多的真能救過來,資源少的真能折進去。“醫鬧”的本質是一輩子靠阿Q精神撐下去活著的“奴才”們在生命盡頭對“井井有條”社會的一次絕地咆哮。
絕地反層次,醫鬧應該是進步因素?
沒那麽簡單。
這個文革醫鬧就是好例子。不是層次不好,而是把“我家”人層次錯了。
像上麵所說“第一次會診,衛生部隻去了個史書翰。 前後幾次會診,沒有請過一名外地專家。”
“阜外醫院”的住院病人,有幾個能請“外地專家”來會診?這是借口“革命左派”這個政治,借用“黃樹則反動”這根棒子,試圖把一個病人的死亡給編排成把“主人”錯當“奴才”的人事部門歸類錯,並不是要給去阜外醫院住院的所有病人爭一個精確診斷的權利。不是反層次而是“爭”層次。
再說病房安排,“住普六號房間,周圍住的是病重、病危的病人,環境很不合適,艾思奇同誌根本得不到休息。”同上,艾先生自己也是病重病人,他住那兒就不影響其他“病重、病危”病人的休息?還是抱怨沒把艾作為“主子”嗬護好。說的不是病房條件問題,依然是人事部門的分類錯誤。
至於說某護士是“漢奸、反動藝人馬xx的女兒”,就純屬胡攪蠻纏了。有三位專職護士伺候著,真好意思抱怨?
醫鬧的根子清楚些了吧?
同一個醫院,對“病人”分層、分類、分“實力”對待,“官本位”的老問題,就是官本位的戲在醫院這個舞台開演。而文革時,隻對這個“官本位”作了個替換詞練習,成為“革命本位”。其實文革進行中,各醫院的“高幹病房”受影響不大,就是用“革命本位”重新“井井有條”一番。高幹病房裏住著的還是“主子”,隻是“主子”的名號前多了些更“革命”的形容詞。
從“官本位”到“革命本位”再到現在的“錢、權本位”,咱們社會的皇權性質還在一脈相承。“醫鬧”這個獨特現象,是對這些“本位”的一種絕地咆哮,但是咆哮本身不解決問題。問題的根子在皇權上麵。
文革時的“醫鬧”,沒有觸動皇權的根子,隻留下些語言暴力與肢體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