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文革小報”尋根第七篇。
讀這些“文革小報”,要有些技巧。總體說,“小報”都是捍衛太祖的、都是擁護文革的、都在替太祖幹革命抓“壞蛋”、也都在表揚與自我表揚作者的革命“精神”與“成績”。可是,有時候,甲報說乙報惡毒攻擊林副主席而乙報說甲報惡毒攻擊林副主席。信誰?信哪份報?更進一步說,“小報”的信息可靠度多大?老漢的感覺是隻能就個案作邏輯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旁證勁道。這裏,給大家講一個相互矛盾的“回家”故事。
這個故事的前提是這個:
逗你玩?不是,文革時有一首歌基本家喻戶曉,其中兩句主歌詞是“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沒經過文革的孩子們不信可以上穀歌查,真有這首歌,騙你是孫子。
好了,先看沈陽的太祖最親的例子(有些長,您耐心讀):
這是登在1967年9月,沈陽小報“革命先鋒”上的。“沈醫”邵先生這篇文章,一個基本事實應屬可信,就是他沒回家。不然,在當時咱國毫無隱私的環境裏,“小報”登出來,謊話會立馬被戳穿。至於邵先生具體與家人的通訊細節,有信沒信、幾封信、有無其他通訊手段、信中內容,均無從查證,可信度50%。而剩下的邵先生的“思維”過程,隻能以講故事看待。事後的“腦波”,沒旁證的都該按講故事對待。
再看另一個北航對太祖“最親”隻是馬馬虎虎的例子:
這是登在1968年1月“北航紅旗”上的,屬評論文章,那個“竹劍”應該是筆名。
這裏的事實陳述是什麽?“有的班級已減員過半”當是發文時可查證的事實,而以父母有病為由回家過年該是作者詬病北航大學生的起因,不象完全捏造。這篇文章去除評論與價值判斷,“北京航空學院”的許多學生委托太祖在北京繼續“幹革命”,而自己不惜拿父母的健康說事兒出京回家過年是可用的信息。
兩篇文章,讀過後能搬回家的信息是:1967年9月前,沈陽一位好漢沒回家探望疑似“生病”的母親,留在沈陽為太祖的“革命事業”繼續武鬥;1968年春節,北航的許多學生拿爹媽生病當盾牌,棄太祖於北京而回家團圓。
結論呢?
“爹親娘親不如太祖親”是個沒完全達到目的。
結論之後批評太祖兩句。文革時戶口、糧票、軍隊、交通、公安、廣播、報紙都被太祖攥手裏,沒能囊括所有親情為己用有些無能。是,太祖是匯聚了不少“忠誠”與“熱愛”,也確實有許多孩子選擇了太祖爺而拋棄父母家庭。可是,就是在1968年初文革開始不足一年半的時候,那個比例都遠沒達到“全民”的水平。
太祖能不能做的更好?有比太祖能幹的。
太祖的同齡人,鄰居北朝鮮的“慈父”金日成,就能幹的多。
“慈父”死後,其子金正日繼位。後來“慈兒子”金正日去世,看人家北朝鮮人對他的親情:
(這張後麵一個男的在亂看,沒哭。丫整個一“敵對勢力”。)
“慈兒子”之後,“慈孫子”金正恩繼位,繼續享用全民親情:
唉,從“小報”推論出太祖沒有“金慈父”能幹,讓老漢很沒麵子,又一項世界之最讓給朝鮮民族了。
朝鮮那個是真哭,不哭者,金小胖可放狗咬人。
繼續跟讀,做革命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