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金牌編劇李檣對竇文濤輕描淡寫地說:人是沒有真相的。你也是沒有真相的。這句話在前兩天《鏘鏘三人行》節目中一閃而過,我卻逮住了,並大驚。
文人,出色的文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真得可愛。比如張愛玲的犀利,比如張潔的坦露,比如李檣的徹悟。
那麽,人到底有沒有真相嗎?我們自己有真相嗎?
細細想來,人有很多個側麵,很多個角色。所以,人表現的一切,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不很真,甚至是假的。
我相信:父母對孩子全身心投入地照顧並說“愛”的時候,是真的,相反,不一定;幼兒(個別殘疾的父母除外)生病時母親抱在懷裏的揪心是真的,父母年老臥病時孩子的擔心不一定;父母亡故,大部分子女的眼淚是真的,但沒有孝心覬覦遺產者的眼淚卻不一定真;在海外孤苦無依時想念家的溫暖時說“愛家”是真的,回到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家、但心裏裝著別的浪漫的丈夫說“愛家”卻不一定真;以義工身份常年默默服務於養老院孤兒院的人的愛心是真的,以冰桶水淋頭做著慈善的明星的愛心不一定真;吸毒時感覺升騰縹緲的舒服是真的,被捕後痛哭流涕的懺悔不一定真;婚前說愛你一輩子的誓言基本是真的,婚後說“下不為例”的承諾基本是做不到的(大到出軌,小到戒煙)。
那麽,我自己呢?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編輯部的資深同事餘曾說過,寫作人常常會下意識地在文字中粉飾自己。因為餘編輯過太多的書籍,也認識很多作者,所以得此結論。那麽,看來我的文字也是不可信的。想到這,我趕緊重讀我的博文,快快修改自以為文過飾非的文字。
閱讀、交友,人們都喜歡真性情的,我17歲生日時,大學老師和同學在我的留言本上寫滿了“真”。但是,生活中,太過真、直,又是可怕的。
如果對方把自己的隱私和陰暗都告訴你,你會覺得她/他在乎信任你,但如果Ta每天都上演這麽一出,你又會覺得煩;如果對方把自己的所有弱點都對你開誠布公,但你要完全容忍遷就,卻並不容易;如果對方把你徹底否定一番,然後說一句抱歉,恕我直言,你依然會感到受傷,甚至很受傷。
小S曾經說過,當別人對她說“小S,你別生氣,說實話你的-----”小S就會讓對方打住,“別說別說,我會生氣。”這樣也避免了很多尬尷。
其實,做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善良正直的人,重感情講義氣的人,無論是真是假,隻要一輩子堅持,那就是真的。何必計較其內心真正的想法。
人和人交往,無需弄明白真相,隻要相處舒服愉悅,眼裏看到的,實際發生的,是令我們滿意的,就足夠了。有些夫婦生活在疑神疑鬼中,或查崗跟蹤,或偷看手機,把好端端的表麵的生活弄得個兜底翻,底朝天,最後兩敗俱傷。何必何苦?以破壞幸福的方式追求幸福,哪還有什麽幸福可言?
我想,我隻有在父母麵前,才是一個赤裸裸的毫無掩飾的我。父親載著對我的理解已經走了,母親載著我的全部故事繼續生活著。總有一天,我的是非對錯、真情實感,將永遠留在父母的世界裏。
每一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走心,不可能,也沒必要。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叔本華也一直困惑著“我是誰?”看來人的真相,連自己都可能搞不清楚 。(1224字)
謝謝留意。
祝姐姐周末好心情!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魔,有時候自己不想也會那麽做。屬於正常吧,如果每個人都那麽真實,這個世界就失去了精彩。
周末愉快!
雖然看繁體有些亂,但依然覺得很文化。
年底我會去台灣,在你的家鄉代你看看飛動的彩雲,再告訴你。等我。:)
我一直以為"直"或 "真" 是個美德 並痛恨虛偽的人
也被評價為我很直 但當朋友或上司在說我直的時候 那其實不是當做優點的讚美
而是做為缺點的中忠告
現在一而再 再而三的經驗告訴我
當你很真誠的待人好 那很好 確是美德
但當你很直的說出對對方的不滿或建議 卻會讓人不舒服或討厭
人在社會上 必要時還是要有幾分的假 幾分的虛偽
才會比較受歡迎 或比較不會得罪或傷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