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自認看破紅塵,國內10歲(初中)優等生與父母談判退學 ZT 新華網

(2012-11-20 18:41:33) 下一個

小學連跳三級 初一擬申請退學


    10歲男童認為學校教育過於僵化,與父約定可休學不可中止學習


近日,在國內首個專為兒童設計的創作分享社區天空城兒童創作社區裏,一位名叫馮邵一的十歲男孩發表一篇《申請書》稱,“我申請退學,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這無聊的考試中”。文章不僅展現了這個10歲兒童對“理想”等問題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學校各種僵化製度的不滿。他的表達隨即引發了天空城內小朋友、老師以及家長的關注及討論。


與以往的“憤世嫉俗者”不同,他並不排斥“萬惡”的高考製度,也並非不熱愛學習,但他所希望的是“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讀書”。


在“虎媽”、“狼爸”的風潮過後,這次人們的關注直接指向學校教育的主體——兒童究竟想些什麽、需要什麽。“能不能讓我們的學校教育製度更加柔軟一些,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選擇空間’?”這是學校、家長和孩子需要共同思考和討論的。


緣起 “除了考試排名次,我們還剩下什麽?”


“我的理想就是和心愛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撿破爛為生。”“幾十年青春花在上學路上,最終隻是找一份工資高一點兒的工作,有意義麽?”“無數戰爭,多少血淚和家破人亡,哪種破壞不是有遠大理想的人幹的?”“每天無非是上課、作業、考試、排名次,除了這些,我們還有什麽?”這些看起來有些離經叛道的話語出自馮邵一的退學申請書,這篇文章裏馮邵一談理想、談誌向,並對“遠大理想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


令人意外的是,馮邵一並不是一個老師眼中“壞孩子”,也並非一個憤世嫉俗之人。相反,他是一個標準的全麵發展的“優等生”:他在小學因為成績優異連跳三級,年僅10歲已經讀初中一年級。在業餘時間,他還做過主持人、拍過影視劇,早前在數學、鋼琴、書法等比賽中多次獲獎。他擅長寫作,被《成長周刊》聘為專欄小作家小記者。


“他想要的生活就是有時間練琴、繪畫,能夠觀察他喜歡的動物和昆蟲標本,能夠有時間爬山,在想學習的時候學習,累了的時候就可以休息”,馮邵一的父親馮銀剛告訴記者。而在采訪中,馮邵一更加直接地表達了他的不滿:“現在中學教育的終點都是高考,如果我能通過別的方式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麽非得每天呆在學校裏接受這種僵化的教育?”


在馮銀剛看來,“他的不快樂應該是從上初中開始的”,馮銀剛回憶,小學期間的馮邵一憑借自己的聰明“一本教材幾天就能看完,並且可以考個不錯的成績”,所以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不多;而課外他參加了影視劇拍攝、繪畫、寫作等多種活動,“生活多彩、成績優異”。“但是上初中之後,學校的教學比較枯燥,大部分時間都是上課、做作業、考試、排名,孩子很不適應。而升學後的首次考試,馮邵一班級第9、年級100多位的排名也不能令孩子自己、老師和家長滿意,驟變的環境和心理落差都讓他感覺一下子難以適應。”馮銀剛表示。


此外,在馮銀剛看來,不同的教學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學校的感知和認同感。“邵一小學階段老師的教學更溫和,也會鼓勵學生多參加辯論賽等一些課外活動,甚至給學生一些小甜頭以資鼓勵。”馮銀剛向記者介紹。


進展 達成《父子諒解備忘錄》 可申請休學


馮邵一的退學申請書在天空城社區引發了很多關注,盡管不少網友表示“很少孩子能這麽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馮邵一仍然不得不麵對一些拍磚和質疑。針對是不是真的要退學這個關鍵問題,馮邵一隨後發表文章闡明自己此次舉動的目的:“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看看大家的意見”;“表明自己是有看法的”;並“通過對話選擇一種大家都接受的方式,引起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注意”。在這篇文章裏,他明確回應,“要讀書、要學習,隻是能不能讓我們更舒服一點地去讀書?”在他看來,自己所想所寫並非一個人的態度,隻是自己最終選擇用一種方法表達出來。


如他所願,這封《申請書》成功地觸動了馮銀剛。“心疼”,馮銀剛回憶,自己最初通過微博看到這份申請書時的反應並沒有像孩子擔心的“咆哮如山洪”,“因為想一想也能理解孩子的壓力;每一次考試後,我們家長都能夠收到學校發來的有關孩子成績排名的信息,時間長了也會感覺到壓力,更何況小孩,每天考慮考試、排名,難免會覺得枯燥單調。”他看來,馮邵一的叛逆是在可控範圍內的。


“我盡管也不讚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但是作為家長也沒有其他的辦法,”馮銀剛說,作為家長自己更傾向於中西結合的教育,即希望學習成績能和個人其他能力綜合發展,“但是目前的升學方式必然導致了現在以成績至上的教育模式,作為家長我們也是被動的。”


馮邵一說,經過談判妥協,他和馮銀剛達成《父子諒解備忘錄》,裏麵有重要的四條決議:“我不出賣自己的主權,爸爸隻享受監護權。我繼續上學,也可以申請休學,但學習不能停止。允許我抗議,實行家庭兩票通過的抗議有效。拒絕家長長期在我身邊三米內巡航。”


爭論 “能不能讓孩子更舒服地讀書?”


馮邵一的這封《申請書》在天空城發表出來後,立刻引發了同齡的小朋友和身為“天使守護團”的作家、老師們的關注。“看到你的這封自白有點震撼呢。雖然有時候我也不喜歡學習、上課、考試,但我家小艇姐姐一直告訴我,讀書不是為了找到好工作,那是很世俗的想法。人活著,應該保有一顆好奇心去更多地了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對於自身,也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網名為“伊一在笑”的小學生說。圖書編輯、書評人、天使守護團的老師馬伯賢稱:“起碼你這封申請書已經讓老師和家長有所反思了,這已經是好的開始。人生的路還很長,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青年作家、天使守護團成員“善若水”則認為應當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善若水”解釋:“感謝天空城有了一個讓孩子發泄的渠道,相信孩子發泄完了,該幹嘛還得幹嘛。”這條留言則得到馮邵一的回複“謝謝!你懂我”。


在這次有關“爭取自由空間”的爭論中,讓大人們訝異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表達方式。馮邵一的獨立思考能力給不少老師和家長帶來了震撼,作家、天使守護團老師鄭楓戲稱馮邵一為馮小先生,因為“叫你孩子明顯不對”。基於此,這些老師、家長的引導雖然溫和但也更多地展現了平等對話的姿態。


而記者發現,對父母唯唯諾諾或者是逆反已經過時,像馮邵一這樣試圖通過一種辯論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孩子們的新潮流。在馮邵一之後,江蘇省徐州市樹人中學初一學生、小作家任薔羽則把自己與父母進行“民主辯論”爭取上網權益的過程貼上了空間。在這場模擬的法庭辯論中,雙方不僅陳述自己的理由,還擬定了“公告”,作為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準則。


校方 初一新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


記者隨後采訪了馮邵一所在的學校珠海拱北中學。一位教務處老師表示,由於相較於小學,中學的科目增多、難度變大、課業壓力有所提高,同時學生由於環境的改變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所以剛入學的學生普遍會產生一些不適應。但是大多數學生的不適應僅維持一個月左右。針對這種情況,她表示,學校把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看做調整期,從學科、德育、家庭溝通等方麵幫助同學盡快適應新環境。


“與小學不同,中學必須麵對升學壓力,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問題,但是我們強調公平教育,盡量引導學生淡化排名,更重要的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位老師表示,學校安排了豐富的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但有些同學可能在興趣愛好上執著於某一方麵,我們的活動無法滿足他,這種狀況也不可避免,還需要加強溝通。”


在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上,該老師表示,同學們遇到問題應當加強與班主任的溝通,“我們的老師都學習過教育心理學並且參加相關的培訓,可以給同學們以指導;但是,由於班上同學較多一時難以兼顧,一些同學的心理壓力如果表現不明顯老師可能會有所忽略,所以還需要老師、家長、同學加強溝通。”


孩子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比學習更重要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鄭淮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鄭淮認為:“從宏觀層麵來看,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青少年接受的教育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表達意見的願望比從前更加強烈,因此,不論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提出怎樣要求和意見,都應該建立在有效溝通、尊重兒童興趣和意願的基礎上。”


同時,他分析,青少年傾向於使用自己熟知並且能夠掌握的方式來與家長、老師進行溝通;對於現在的小孩來說,網絡、短信已經滲入他們的生活,通過這種手段發表意見讓他們感到更無所顧忌,減少了尷尬和過去禮教的束縛,所以,使用新的表達渠道會成為社會的必然。


他建議,教育者在教育的方法上應該更加講求策略,例如能否應用同樣的手段、在同一個表達平台上提供有說服力的資料,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鄭淮認為,這些方式有助於贏得孩子的心理認同。


“此外,事情發生的客觀原因是社會對小孩的期望沒有顧及到孩子自身的期望和感受,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製度離真實生活越來越遠。”鄭淮表示,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對自主自由的要求會逐漸增多,這就更需要學校和家長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


“每一個小孩的發展都不一樣,學習僅僅是一個方麵,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在孩子的成長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鮮有顧及。”鄭淮建議,學校和家長一方麵要適當給孩子減輕課業負擔,要給孩子的自由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重視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麵,他認為這樣案例的出現也恰恰表示我們的教育製度已經亟待改革。


給孩子更多


自由選擇的空間劉茜


■周刊速評


十歲“優等生”不想把理想葬送在無聊的考試中,申請退學爭取“自由空間”。當然隻是馮邵一自己的想法而已,有這種想法的孩子其實很多,但往往被大人們當成“癡人說夢”。這次有點意外,馮邵一在天空城表達了這種想法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或許我們的教育觀正在發生悄悄的改變。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中,家長像霸道的園丁,完全用自己的理想和誌趣“修剪”孩子。孩子們一次次地被安排:學鋼琴、學奧數、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虎媽”、“鷹爸”更是把這種教育觀推向了極致。於是我們雖然看到“虎媽”、“鷹爸”培養出了少數的精英外,更多的是身心疲憊、沒有激情、隨大流的青年人。


在迪士尼的電影裏,那些好好讀書的乖孩子們時常在某一天崩潰,突然頓悟:生活不是服從和讀書獲獎,而是脫掉衣服尖叫著奔向大海暢遊,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然而在中國的現實中,勇敢的馮邵一隨後還是“有些心虛”地發表文章闡明自己此次舉動的目的:“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看看大家的意見”;並“通過對話選擇一種大家都接受的方式,引起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注意”。他的父親馮銀剛也表示:“我盡管也不讚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但是作為家長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其實大多數父親的內心是“分裂”。一方麵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平凡快樂的人”,另一方麵他們內心深處卻都深藏著要打造一個“了不起的孩子”的欲望。安排繁重“教育任務”,如烏雲遮蔽了本該天真爛漫的童年天空。馮銀剛還不錯,允許孩子進行“可控”的試驗。


我自己曾經也對這種被學校、家長“逼”著學的教育深惡痛絕。但想想孩子的未來也還真不敢大意。直到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之後,看到美國孩子從小就學著選擇,並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很感慨。


在美加,中學主科不多,很多是選修課,孩子通過上選修課發現自己的興趣。他們還有一個“影子日”,跟爸爸媽媽一天,看他們怎麽工作。孩子特別高興,一天不用上課。還有個“職業日”,你想做理發師,去理發店跟一天;想做律師,去律師樓跟一天;想做護士,去醫院跟一天。學校很早就做職業分析的測試,設計的問題很巧妙,不會直接問你喜歡什麽職業,是通過各種小問題,拚出你的職業傾向。


但我們根本不讓孩子想“什麽適合自己”,而是什麽專業就業前景好,大家都去考。孩子究竟想過什麽樣的生活也容不得有自己的想法。


去年美國有120萬高中生輟學,隻有70%的高中生能拿到畢業證書。因為美國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選擇,“我不想上”,“不願意讀”,家長也不能強迫他。有一部分人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經商或其他社會活動,當他們做出一定的成績後,照樣可以申請一流的大學,成為傑出人才。


另外一些人,可能就選擇職業教育,做藍領一樣很幸福。美國孩子的社會分流很早就形成了。中國的情況是,家長、社會都逼著孩子讀書。因此很多教育學家在考察美國教育後說,中國教育其實隻是照顧到了中間層次的孩子,而那些特別優秀的又有個性被扼殺了,比較差的孩子被耽誤了。而美國可選擇的教育卻讓各種層次的孩子各得其所,因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層次的。


曾以《素質教育在美國》著名的旅美教育學者黃全愈說,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四位一體,但前三者隻是三腳架的腿,能拍到什麽樣的人生風景,還要看固定在三腳架上的自我教育能提供多大的取景框。因此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在他的人生中的作用就格外重要。


《下一代的競爭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麵試官的教子手記》在近20年為麻省理工學院選拔新生的麵試工作中,蔣佩蓉女士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那些隻憑一紙高分的高智商申請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門外——美國頂尖級大學所看重的,不隻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整體健全的人和獨立的思想。而獨立的思想就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也有家長說,人都是好逸惡勞的,按照孩子的選擇肯定就是“吃喝玩樂”,馮邵一的選擇是“舒服地讀書”,其實他作出這種選擇時並沒有想過人在社會上還要有安身立命之本。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


在美國的中學,除了讓成功的企業家、學者去做報告外,也讓那些清道夫、消防員,甚至侍者去學校講述他們的生活,讓孩子了解,這就是“社會”和“人生”,看看自已將來是否願意選擇他們這樣的人生,而在中國學校成功人士才會在被邀請之列。


我因此受到啟發,孩子小學開始後的每個假期,如果去工廠采訪就帶上他,讓他了解外來工的生活。另外還帶著他看《鳳凰衛視》的冷暖人生,並就其中各種人生進行探討:什麽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這種方法好像還挺有用的,他從初中開始就明白了自己的路要怎樣走,學習刻苦、自覺從來不讓家長逼。


其實成人的社會儼然已是一場生存競賽,我們都被各種競爭的硝煙熏染得焦慮無比。也常常懷疑,這人生真的有那麽一場決定勝負的“戰鬥”嗎?為一個好工作、好職位累得像狗,這樣的人生是否就更“成功”?所以孩子選擇舒服一些的方式,我也並不反對。然而我的兒子在去工廠看到外來工的生活和看了很多期《冷暖人生》後,非常鄭重地告訴我,他不想成為社會低層的人。


所以我在想,也許當孩子成長到自我意識蘇醒的那一天,能驚喜地發現通過自己的選擇擁有開拓生活的無限激情,而不是悲哀地發現自己已傷痕累累,身心疲憊無力回天。記者 吳敏 實習生 張天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