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NewBoy

飯麵全戒先行者 快樂逍搖任我......
個人資料
正文

楊振寧:在科學與玄學之間 (ZT)

(2017-02-25 08:20:28) 下一個

楊振寧:在科學與玄學之間 (ZT)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指出,《易經》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罪魁禍首,在文化與科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再度成為新聞焦點人物

    楊振寧作為在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他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物理學界。像許多大科學家一樣,他極為關注、熱心參與社會事務,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事務。1971年夏天,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夕,楊振寧即訪問中國,成為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籍科學家。從此他致力於中美科技、教育交流,並經常對中國時事發表評論。去年年初楊振寧回國定居後,更是成為新聞焦點人物。他在清華大學為低年級本科生上物理課,頻頻在各種場合發表演講,都被廣泛報道乃至引起爭議。去年底傳出了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翻譯係碩士生結婚的消息,更是成為中文網上一個熱門話題。

    “蒼蒼白發對紅妝”雖然讓人津津樂道,卻隻配作為飯後談資,而且風波會很快平息。“炮轟易經”才是楊振寧在2004年所做的最有意義、最有影響的一件事。

    引來國學家、易學家的指責

    2004年9月3日,楊振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作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時輿論大嘩,國學家、易學家們紛紛出來批評楊振寧不懂裝懂、說外行話,甚至對楊振寧破口大罵。10月2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論壇”上,楊振寧再次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和與會者進行了激烈爭論。

  愛因斯坦早有說法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是為什麽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這個問題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稱為“李約瑟難題”。1953年愛因斯坦在致斯威澤的信中,曾經給出過一個答案: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裏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係,以及(在文藝複興時期)發現通過係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言下之意是,古代中國學者不懂得形式邏輯體係和實驗驗證,因此沒能發展出近代科學並不令人驚訝。

  為何咎歸《易經》

    楊振寧實際上給出了一個類似的答案,隻不過他把原因進一步歸結為《易經》的影響。他認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有5條,其中2條與《易經》的影響有關:中國傳統裏麵隻有歸納法而無推演法(即演繹法)的思維方法;“天人合一”的觀念。歸納與推演都是近代科學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維方法,但是貫穿《易經》的精神,都是歸納法,而沒有推演法。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把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分開,而《易經》的“天人合一”觀念卻將天道、地道與人道混為一談。

    許多國學家在批評楊振寧時,甚至連楊振寧的意思都沒有搞清楚。例如著名易學家、山東大學哲學係教授劉大鈞批評楊振寧的演講“有很多常識性錯誤”,並舉例說:“眾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書,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舉一反三,怎麽能說沒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書’。從這個角度,也是一種廣義的‘推演’。”但楊振寧所說的推演法指的是邏輯推理,根據一些已成立的一般性命題嚴密地逐步推出較特殊的結論,例如在歐幾裏得幾何中,由公理,定理,然後到證明等等。這顯然和劉大鈞說的周易算卦的推演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見,楊振寧和愛因斯坦一樣,把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係視為近代科學的源泉之一,並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缺少這個源泉:“中國傳統對於邏輯不注意,說理次序不注意,要讀者自己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實際上,中國傳統中不僅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歸納法。楊振寧認為《易經》的“取象比類”、“觀物取象”的所謂歸納法,其實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觀念指導下的不合乎邏輯的類比法。例如:“枯楊生華,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萎的楊樹生出新芽,老年男子娶了年齡可當其女兒的年輕女子為妻,沒有不利的)、“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枯萎的楊樹開花,老年女子嫁給年富力強的男子,沒有禍害也不值得稱道)。在“枯楊生華”和“老夫得其女妻”、“枯楊生華”和“老婦得其士夫”這種天道和人道之間隻有模糊的相似性,並不存在任何合乎邏輯的必然關係,由此歸納出的“無不利”、“無咎無譽”的結論更是站不住腳的(可以舉出無數的反例加以推翻)。這種“推演”無非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的反映,或許還有一些生理上的道理,但是與邏輯推理無關。

    中國傳統的說理方式不具有邏輯性,是許多中外學者都已指出過的一個事實。但《易經》對這種非邏輯說理傳統的影響有多大,是否是其源泉,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楊振寧不過是對老學術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為何引起如此大的風波?

  科學與玄學之爭的延續

    狹隘民族主義與偽科學相結合的思潮在中國雖然不像十幾年前那麽流行,但是仍然大有市場。風水、占卜、命理、天人感應、巫術等與《易經》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傳統迷信在死灰複燃的同時,又往往被披上迷人的科學外衣,甚至有人聲稱它們代表著“新科學”,至少也是“潛科學”、“類科學”。也有人論證《易經》是超前的科學著作,裏麵蘊涵著量子力學、相對論、計算機理論、遺傳密碼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還有人要以《易經》指導科學研究,根據它提出的“太極原子模型”,推演出“太陽係有十四顆大行星”,或要用它預測氣象變化。    楊振寧指出《易經》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與科學格格不入,甚至要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承擔罪責。雖然許多人做過類似的批評,有的批評要比楊振寧的演講更嚴密、更尖銳、更全麵、更有說服力。但是楊振寧作為人人敬仰的大物理學家登高一呼,其影響非同小可。特別是,楊振寧向來被視為具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華人,他的反戈一擊,矛頭直指被視為中華傳統文化源泉之一的《易經》,更要讓易學家們大為光火。這實際上是自20世紀初以來科學與玄學之爭的延續,能夠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也反映出當今中國科學與玄學、科學與偽科學、科學與反科學的爭鬥的激烈程度。由於楊振寧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科學一方的力量,算得上是他為中國科學的發展做出的一個大貢獻。

    摘自《人物》 方舟子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