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共內戰中共六大主力

(2011-05-02 12:37:30) 下一個

國共內戰中共六大主力

 

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國共內戰,國民黨軍有五大主力:新一軍(孫立人),新六軍(廖耀湘),五軍(邱清泉),十八軍(胡璉),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五個軍在全國各戰場和解放軍逐鹿廝殺,除整編七十四師一九四七年五月在山東孟良崮全軍覆沒外,其他部隊都支撐到了戰爭最後,是國軍名副其實的骨幹兵團。五大主力玩完,老蔣也就隻好下野,轉進台灣了。這段曆史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筆者讀到過很多介紹當年中共軍隊的文章和帖子,談到誰是中共主力時大多是下大包圍,介紹一大堆部隊番號,有些甚至連中野秦基偉九縱這樣的二流縱隊也列成了主力。始終沒見有誰細挑出幾支全國性的主力部隊來排排隊。鄙人無才,因為陪寶貝女兒滑冰摔斷了腿,終日床不起,有點閑心來拋磚引玉。

 

在我看來,就縱隊一級而言,國共內戰中中共有六大主力。他們是中野四縱(陳賡),華野一縱(葉飛),九縱(許世友),東野一縱(李天佑),二縱(劉震),三縱(韓先楚)。

 

下麵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九四九年,中共主力編成五大野戰軍:一,二,三,四和華北野戰軍。其中,一野規模太小,四九年初整編時還不到十萬人,真正的主力就

賀炳炎的一軍和王震的二軍,兩個軍人數加起來還趕不上華野一個縱隊,更別說東野的超豪華陣容了,一個普通縱隊有四個師五六萬人。從戰爭曆程上看,一野基本是從一九四七年二月胡宗南進攻延安時才開始參戰,而這個時候,二,三,四野的各部隊都打了多少大仗惡仗了,而戰爭初期往往是最考驗部隊作戰能力的時候。據說二野六縱可以坐上野戰軍頭把交椅就是因為打大楊湖整三師時風頭蓋過了老大哥三縱。陳錫聯後來打了無數漂亮仗,有些遠比六縱打得好,但在劉鄧心中就是不如王瘋子。另外,一野武器裝備也不行,呂梁戰役期間,王震二縱和陳賡四縱配合。戰役結束後,老王小家子氣,自己上街收拾滿地亂扔的手榴彈。四縱的人壓根兒看不上閻錫山太原兵工廠出產的那些破爛玩藝兒。所以從各方麵說,一野都拿不出一支像樣的部隊來。聶榮臻的華野靠近東北,裝備應該比關內一些部隊還好,一野當然更不在話下。無奈運氣不佳,碰上個老奸巨猾的傅作義,連打了幾個背時仗,直到清風店才挽回點麵子,不過這時林彪粟裕都在考慮戰略決戰,要把老蔣主力連鍋端了。所以華野的部隊也排不上號。

 

中野開始叫晉冀魯豫野戰軍,活動地區從太行山到魯西南。中野和四野一樣,在抗日戰爭一結束就和國民黨主力幹上了。中野一時風頭無比,先在上黨地區全殲閻錫山主力數萬人,又在平漢戰役中一口吃掉國軍北上支援東北的三個軍,幾乎堵死了國軍從陸路調軍東北的道路。害得老毛頭腦發熱i,要林彪在東北也來個照此辦理,結果在四平碰了釘子。全麵內戰爆發初期,中野又一口吃掉了國軍王牌整三師,開整軍建製殲滅國軍主力之先河。遺憾的是,推進大別山以後,中野損失太大,到淮海戰役時連主力二六縱都不過六個團不足兩萬人,打黃維還需要看看華野陳士渠眼色。以至於現在還流傳著陳士榘在老鄧麵前耍牛皮的故事。

 

全國內戰爆發後,中野其實是分成了兩支。一支是所謂的劉鄧大軍主要在冀魯豫一帶活動,另一隻就是我們要著重說到的四縱。最開始在晉南活動。說到四縱,不能不提四縱司令員陳賡。建國後中共宣傳,動不動就說誰誰誰讓軍銜,再不提誰去爭過軍銜。其實在爭軍銜的人中就有大將陳賡,他老兄連林彪都看不起,後來不得寵可能於此有關。一九四九年渡江戰役後,陳賡劃歸林彪指揮。在南線大追殲,消滅白崇禧的戰役中,陳賡三次抗命。十年之後,林彪紅極一時,取代了彭德懷,當了國防部長,而陳賡又被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受林彪節製,陳賡心情壓抑,在鬱悶中寫了題為《在祖國南部邊疆的三次迫殲戰》的回憶文章。文中明白地暗示:“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部署。這種部署是違背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的。如果按這種部署,白崇禧集團就會從雷州半島逃跑了……”這篇文章一直被扣到1979914日才在《人民日報》上登出。還記得有人回憶說一次老毛要提拔薄一波,陳賡發了二話,說太年輕了。老毛聞訊大怒,說年輕有什麽關係,我們就是要提拔年輕人。陳賡可以說是中共軍中最富傳奇經曆的高級將領了,救過老蔣的命,當過中共的特務頭子,坐過國民黨的監獄,打起仗來也不含糊。可以說把這麽個人按在一個縱隊司令員的位置上,這個縱隊想不出名都難。戰爭開始後,四縱首殲蔣介石起家部隊天下第一旅,俘虜中將旅長黃正誠,後來就基本被當成一個獨立野戰軍使用。中共其他縱隊無出其右。大反攻開始後,劉鄧挺進大別山,粟裕,陳賡配合。其中劉鄧損傷最大,粟裕其次,隻有陳賡的四縱沒損失反有發展。洛陽攻堅,全部二野隻有四縱可以和華野主力縱隊爭先。淮海戰役時,中野其他縱隊幾次試圖阻擋黃維兵團東進都沒成功,隻有四縱在南坪集擋住了。四縱還有一個牛皮之處,那就是全軍整編後一個縱隊被編成了兩個軍,十三軍和十四軍,而且至今還都是中共的主力部隊。而名震天下的五十四軍實際是由東野兩個主力縱隊合編而成的。所以中野四縱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性的主力縱隊。

 

再來看東北野戰軍。血紅雪白說得清楚,林彪手上有五支虎,一,二,三,四,六縱,挑全國性主力隻能從他們中間去找。說到底,這六個縱隊是東野最老的部隊。一縱沒得說,朝鮮戰爭二次戰役中大出風頭,戴上了頂萬歲軍的帽子,直今還是中共禦林軍。筆者有一位在三十八軍當過兵的朋友,說起三十八軍滿臉自豪。“呀,我們三十八軍就全國第一大拿,所有新式武器都要在我們那兒用過後才推廣。那年我們試驗反坦克導彈,周總理都來了。”筆者崇敬之餘,小心翼翼地問了聲:“周總理看得很高興?”哥們兒吭幾了半天才說:“就鼓勵了鼓勵。”細問之後,原來老兄五發導彈隻打中了兩發。不過一縱在東北還是打得不錯。最有名的就數四戰四平了。有朋友問,這四戰四平,一戰是打些國民黨收編的偽軍,簡直是烏和之眾,不值一提。二打,三打實際是打的敗仗,隻有第四次是勝利,但當時國民黨已經是強孥之末,有什麽了不起。這就是從戰術上看問題而不是從戰略上看問題。四平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地位有點像蘇德戰爭中的卡爾科夫,誰占領了卡爾科夫,誰就掌握了一種進攻態勢。庫爾斯德會戰後,德軍最後失去卡爾科夫,從此一路敗退再也沒有翻身。東北解放戰爭也是如此,二戰四平國民黨控製了這一戰略要地,中共軍隊隻好敗退鬆花江以北。夏季攻勢開始後,國軍連連失利,幸虧守住了四平,否則東北隻怕要提前一年解放。一縱參加了四戰四平,就表示該縱隊始終是這個戰爭大舞台的主角。後來看到一份林彪在四平攻堅戰以後給李天佑的電報,覺得有點意思,全文照錄:“天佑同誌:

    總部2日關於夏季攻勢經驗教訓總結電,盼切勿草率看過,而應深切具體地研究,使今後思想有個標準:要把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決定於條件的原則(這個原則我同你談過),革命的效果主義的原則,實踐是正確與否的標準的原則,加以很好的認識。你是有長處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夠實際。夏季攻勢中,特別是四平戰鬥直至現在,從你們的電報和你們的實際行動的結果上看,表現缺乏思想,缺乏見識。為了今後戰勝敵人,盼多研究經驗和學習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凡一切主觀主義的東西,無論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結果都要造成損失,而得不到勝利的。正確的思想的標準,是包括實踐在內的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在軍事上要發揮戰鬥的積極性,而同時必須從能否勝利的條件出發。凡能勝利的仗,則須很藝術地組織,堅決地打;凡不能勝的仗,則斷然不打,不裝好漢。如不能勝的仗也打,或能勝的仗如不很好地講究戰術,則必然把部隊越搞越垮,對革命是損失。以上原則,有益於進步,望深刻體會之。這些原則同時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認識的東西。

林彪”

官腔掩蓋下的體貼之心,李天佑要不是林彪的愛將,恐怕他不會寫這麽個東西。而李天佑的下屬就沒有那麽好脾氣了,直接就是“李天佑吃了幾年洋麵包,連仗都不會打了。“

 

 

東野二縱的前身是蘇北進入東北的新四軍第三師。新四軍三師又是由中國工農紅軍十五軍團,就是徐海東的部隊發展而來的。二縱司令員劉震和三縱司令員韓先楚輪流抱著一挺機槍掩護軍團長徐海東脫險。劉震在紅二十五軍當兵時,有次戰鬥勝利後的總結會上,別人都泛泛而談,唯獨他的發言卻出人意料。他說:“這一仗不能算全勝。一是在進攻敵山頭防禦工事時,火力沒有組織,造成較大的傷亡;二是退卻時命令不統一,隊形很亂,致使部分部隊失散和損失;三是手槍團進城背法幣時機晚了一些,如果早出發半小時,可以背出更多的法幣。劉震還建議,今後部隊訓練不能隻練瞄準,要加強戰術訓練,重視火炮兵器的配合使用。“紅25軍軍長徐海東聽了劉震的發言後說:“劉震這個兵講得很好,有戰術眼光,我看可以當連長、指導員!” 劉震從士兵被破格提拔為連指導員。打錦州時,林彪親自到二縱詢問打鋼筋水泥碉堡的辦法,劉震說:“六師摸索了用山炮打的辦法,先用兩發不上引信的炮彈撞一個洞,再用一發帶引信的炮彈打,三發炮彈打在一個點上,碉堡肯定上天。試過好多次了。沒問題。”不過二縱最有名的還是三下江南的靠山屯戰鬥。談東北解放戰爭不能不談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因為這是東北戰爭的斯大林格勒或瓜達康納爾之戰,東北民主聯軍由此扭轉頹勢,開始了戰略進攻。讀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史,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國共雙方的拉鋸爭奪。而到了冬季攻勢,國軍就手無招架之功,光是被人打著玩了。靠山屯戰鬥最出名的不是縱隊司令劉震而是五師師長鍾偉。他在靠山屯三次抗命,把三下江南作戰打了個本末倒置,二縱由配合變成了主攻,一縱由主攻成了配合,最後殲滅國軍八十八師和八十七師一部。五師由此成了東野第一主力師。抗美援朝戰爭中,二縱改編的三十九軍作為誌願軍先遣部隊首期入朝,在雲山和美軍騎一師遭遇。該軍展開八個步兵團對付騎一師一個團,經三天時間才殲滅其一個營,由此可見中美雙方在火力上的巨大差別。雲山戰鬥的勝利主要是誌願軍戰術靈活,發揮了輕裝步兵在山林地帶作戰的最大優勢。據說該戰例直今還在日本自衛隊的教材中。

 

三縱由於司令員韓先楚的原因資料較多。該縱隊被國民黨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冠以旋風縱隊美名。其實,三縱一開始遭遇廖耀湘是吃了個大敗仗。一個縱隊在威遠堡門被新六軍一個團擊敗,造成四平保衛戰的失敗。目前關於這場戰鬥資料很少,也不清楚三縱當時慘到什麽地步。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一折關於威遠堡阻擊戰的資料。

 “威遠堡阻擊戰,發生在二戰四平期間。

   19464月,為爭奪國共和談的主動權,國民黨拚命地北攻四平,南攻本溪,而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則拚命地死守本溪、四平。本溪之戰,是四平之戰的牽製戰,我軍守住本溪,即可牽製住大量敵軍,使其無法北援四平。四平之戰,是國共關於東北及至全國談判桌上的琺瑪,它決定著國共控製北南滿分界線上的雙方共管城市,是沈陽、長春還是哈爾濱。

    420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在本溪保衛戰取得階段性勝利時,為增援四平作戰,令遼東軍區及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率其第7、第8旅北進四平。53日,遼東軍區政委蕭華指揮第4縱隊在第3縱隊北調後兵力嚴重不足且傷亡過大情況下,放棄本溪,敵軍占領本溪。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杜聿明電令攻下本溪的敵新6軍軍長廖耀湘,揮得勝之師乘600輛汽車,火速北援四平。512日,新6軍已進至鐵嶺以北,第71軍第88師已進至開原一帶。

    512日,毛澤東電示林彪:“望將最主要力量放在開原、昌圖地區,切斷四平敵之後路,殲滅由沈陽北進之敵。”提前來援四平的3縱剛過開原,隨後敵新6軍就到開原,林彪立即電令程世才率3縱回師開原,在開原、昌圖一線阻止新6軍進入四平,剛從本溪分手的兩個冤家又在開原相對。

    程世才率3縱隨即急速南下開原,一路奔波,根本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休整時間,正在疲憊不堪之時,其先頭部隊7旅一部與新6軍新22師的先鋒團65團相遇在威遠堡門地區,雙方立即投入戰鬥,一場絞殺開始了。

    65團首選派出一個連衝鋒,結果未遂,連長被打死,這是新6軍出關以來陣亡的第一個連級以上軍官。團長李正國一怒之下,集中全團所有重炮、山炮,向民主聯軍狂轟不已。無奈3縱部隊隻有機槍、步槍,還未來得及建立陣地,在國民黨軍強力衝鋒下,隻好北撤。  

    早在37旅一部未撤之前,廖耀湘為加快進軍速度,已令65團獨自與民主聯軍激戰,其餘大部隊卻悄悄地用600輛汽車裝運,直接向四平東側前進。

    坐陣開原古城指揮的廖耀湘,得到一個團就擊潰民主聯軍主力的戰報,也不敢相信,親自審問俘虜後,又專程趕到威遠堡門,巡視戰場。在一名陣亡者身上發現一份文件,以為剛剛打跑的正是民主聯軍3縱的主力,不禁信心倍增。既然3縱主力對一個團的進攻都不能阻止,那麽以新6軍的實力,進攻四平應該沒有什麽問題。這個錯誤的判斷立即給廖耀湘帶來了囂張狂妄的氣焰。他下令新6軍全力推進,奪取前方的葉赫鎮和哈福。

    18年後,廖耀湘在回憶威遠堡門之戰時,仍不失得意的說:“當時國民黨在東北戰場上的作為,可以說大部取決於戰場上負實際指揮之責任者的決心和企圖,爾後新六軍敢以六個師北上長春與東出梅河口(而東出梅河口是我個人的主張,呈報杜聿明決定的),宜直接與威遠堡門之戰鬥結果攸用。威遠堡門不僅給我個人帶來的囂張的氣焰,也給整個新六軍的所屬各部隊帶來旺盛的士氣。但同時也帶來了輕敵的心理。對新六軍而言,可以說威遠堡門之戰鬥開啟了順利進犯四平與長春的端緒。這個並不聞名也並不為人所注意的小戰鬥,其影響是很深遠的。”

 

不過當時國軍戰鬥力的確不錯。新一軍從秦皇島登陸後一路北上,在四平以一個軍的兵力居然可以對林彪十萬守軍形成攻擊態勢,牽製了中共主力,給杜聿明造成了先南後北的機會。也給了新六軍攻下本溪後,快速機動四平側後的良機。三縱真是典型的在那裏跌倒就在那裏爬起來。一年後,三縱又在這個威遠堡門打了個成名仗。這就是縱隊司令員韓先楚力排眾議,搞了個遠程奔襲,全殲國軍一一六師。這個司令員和政委唇槍舌戰的故事在一團和氣的中共軍史中非常少見,從中我們可以一窺當年解放軍高層的決策機製,這也是中共勝利的一個基本原因。三縱另一個大出風頭的是遼西會戰期間,一錘打掉了廖耀湘的司令部,致使國民黨第九兵團指揮癱瘓,迅速全軍覆沒。海南島戰役的主力四十軍就是三縱編成。對比金門和海南島兩次渡海作戰,應該承認韓先楚確有過人之處。後來讀葉飛回憶錄,談到炮擊金門時,反複強調雖然他已經調離福建前線,但毛澤東還讓他負責全部戰役指揮,炮擊金門完全是他自己指揮的,絕口不提當時的福建軍區司令員幹了些什麽,其實當時的福建軍區司令員就是韓先楚。

 

比較而言,東北野戰軍四縱和六縱都稍差一些。四縱的地位有點像華東野戰軍的十縱,阻擊戰打得多,殲滅戰打得少,這在中共軍隊中很影響其地位排名。六縱雖有個攻堅老虎十七師,但整個縱隊表現平平,還不如一些新組建的部隊如鄧華的七縱和黃永勝的八縱。所以東北野戰軍一,二,三縱實為全國性主力軍。

 

比較而言,華東野戰軍的情況最複雜,因為他的部隊是由山東,蘇北,蘇中幾個地區的部隊混和編成。抗戰勝利後,山東,蘇北一一五師的老底子都被羅榮桓,黃克誠帶到了東北,陳毅帶領蘇中新四軍北上填補了空白,其中就包括後來的華野一縱。華野一縱前身實際上是粟裕的新四軍一師,著名的黃橋戰役以一敵三,就是以該部隊為主力打的。司令員葉飛是菲律賓華僑,作戰指揮和粟裕有點類似,膽大心細。黃橋戰役前有個郭村戰鬥,打的是國民黨雜牌李明揚,李長江部。整個戰鬥進程就像黃橋戰役的預演,類似極了。後來的電影東進序曲就是寫的這個戰鬥。影片中那位搞統戰的政工人員叫朱克靖,後來被郝鵬舉出賣,死在雨花台。郭村戰鬥的直接指揮人就是葉飛。當時陳毅擔心敵我對比過於懸殊,想讓已經渡江北上的葉飛支隊撤回江南,沒想到指示還沒到,仗已經打贏了。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粟裕,頂替陳毅指揮部隊的可能就是葉飛了。葉飛到山東後,開始打得不好,甚至鬧到饒漱石要不給飯吃的地步,後來部隊統一由粟裕指揮後才開始打放光彩。和西北、中原野戰軍比起來,華野的一縱才真正是第一縱隊。這支部隊可以說參加了華野幾乎全部的大仗硬仗惡仗,萊蕪戰役中,麵對五萬困獸猶鬥的突圍之敵,一縱臨危不懼,硬將他們又趕了回去。孟良崮戰役,一縱受命統一指揮五個攻堅縱隊,最後全殲整編七十四師。這裏引用一個小故事。葉飛將軍率山東野戰軍一縱進駐山東華豐。華豐有一日軍倉庫,物資甚豐,由二旅之一營看管。縱隊規定,待清點後分發各旅,而二旅則以看管之便,偷運物品。事發後,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湯光恢、縱隊副政委譚啟龍先後到現場阻攔,二旅官兵了無避意,副旅長王勝更傲氣十足,並囑加快運送。葉飛將軍聞之大怒,乃率一警衛驅車前往,始入倉庫門,二旅官兵望其神姿即如鳥獸散也。副旅長王勝亦大懼,束手就擒,稱罪不迭。葉飛將軍將其捆綁帶回,關禁閉半日。一縱不光在粟裕三大將“葉,王,陶”中排名第一,而且在整個華野中也是天字第一號。

 

許世友是中共軍中最有性格的一位將軍,據說拳打過毛澤東。我以前聽過一折傳聞,說鄧小平要把華國鋒搞下台,許老兄不忿,攘胳膊挽袖子衝到老鄧家裏給老華打報不平,被老鄧的警衛幾把給扔出去了。其實老鄧挺信任許和尚,不然不會讓他打越南。不過,要論華野主力,按說許世友的九縱根本排不上。九縱是萊蕪戰役前才晉升主力陣容,和東野鄧華的七縱差不多。就算打了個孟良崮也不是他一家打的。七月分兵後,以九縱為主的山東兵團在內線打得一般般。但全麵反攻開始後,許和尚敢打善打攻堅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發揮。九縱在膠濟線上拔周村,攻維坊,緇博,克兗州,最後八天八夜攻克國民黨重兵設防的濟南。濟南戰役的最大意義就是像世人宣告,國民黨任何重兵設防的城市都頂不住中共軍隊的攻擊了。要說老毛就是善於將將,濟南戰役前三令五申查問許世友的下落。比較起來,一九七九年的鄧小平就差些,用許和尚打野戰實在是所用非其所長。這也是為什麽西線楊得誌打得稍微好些的原因。不管怎麽說,解放戰爭後期,九縱的攻堅讓全國解放軍刮目相看,當時,林彪還在忙於總結三攻四平失利的原因,徐向前耗時五十多天打下一個臨汾還被全國推廣經驗,可見許世友的攻堅能力產生了多大的震蕩。九縱後來改編成二十七軍,長期擔任保衛上海的任務,是中共建國後唯一和三十八軍並肩的王牌軍。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共組建第一批援朝兵團就由東野一,二,三縱改編成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組成。二次戰役前,匆匆入朝的宋時輪九兵團由華野二十軍,二十四軍和二十七軍組成。而二野四縱編成的十三,十四軍正好在南疆支援胡誌明的邊界戰役。這一切難道是巧合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