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克蘭公墓 ( Fort Rosecrans National Cemetery ) 坐落在聖地亞哥城西二十公裏外的山坡上。修建於一九三四年。為了來這裏,我們專門租了車。山上沒有什麽遊客,非常安靜。這裏風景優美,俯瞰市中心和海港。
我一向認為,無論是什麽樣的政府,無論戰爭的目的是什麽,也無論每個士兵們出征的個人理由,這些犧牲了的戰士都值得紀念。他們是為了我們活下來的人去奔赴沙場的,是知道自己會死在戰場上的。墓地的建立也是給以後將作出這些決定的人一種承諾,那就是我們會記住他們。我喜歡在墓碑間瀏覽,讀一讀墓碑上的文字。看看這個人死的時候有多大年齡,死於哪一場戰爭。試圖想象一下他們生前的樣子。同時也不由自主地對一個陌生的人產生一股內疚的感情。活著是多麽的好啊!
開上車再走不遠,就是卡布裏奧國家紀念碑( Cabrillo National monument ) 。卡布裏奧是西班牙的行海家。他於 1542 年在聖地亞哥登陸。是登上加州海岸的第一位歐洲人。這一帶遊客不多,但是放眼俯瞰聖地亞哥及其海港,海灣裏的點點白帆,加上海風撲麵而來,真讓人心曠神怡。
這一帶的製高點有一座燈塔。塔下是守塔人的小屋。這裏最初的燈塔是 1855 年建造的。但由於塔不夠高,常常被低雲當住,於是 1891 年,當地政府又修建了一座新燈塔,一直保留至今。守塔人的小屋早就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現在的小屋是根據 1887 年的樣子修複的。小屋和院子成為一個展覽館,收藏了當時的家具,照片,和衣物。
在風和日麗的季節裏,駕著車來訪問這樣的地方,常常給我一些不切實際的羅漫蒂克的想象。其實當時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因為沒有淡水,房子的前麵是一個接收雨水的池子。做飯的木柴也要去砍伐。食品日用品要下山去購買。沒有冰箱,儲藏不便,也不可能常有新鮮和豐富的食品。而且燈塔的位置顯然會常常受到風雨的襲擊。另外他們有上下水嗎?廁所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嚴酷的現實和我那眺望著大海,在窗前用計算機寫博客的想象是格格不入的。
這家人是個普通人家,沒有仆人,掙的是政府的工資。富人他們算不上,那他們是窮人嗎?還是和我們一樣的公薪階層?中產階級?我在想,小的時候也沒有參觀過這類設施(“萬惡的收租院”大概不算)。不知到中國人當時的生活是什麽樣的。中國那時候有這樣的位子嗎?那時候普通人家的生活用品是什麽樣的。“紅燈記”裏麵的李玉和是個鐵路工人,他的生活水平是什麽樣的?說起來我爺爺是鞍鋼的藍領技術工人,姥爺是銀行的低級職員。可是我父母在北京上大學後就留在北京了。我從五十六天起(五十六天是國家給的產假)就上幼兒園,對爺爺那一輩人的生活沒有什麽印象。以後應該好好問問我父母。
潔白的衣裙?在這麽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不冷,我肯定什麽也不穿。
讓海風吹起你潔白的衣裙.而在這海邊的塔屋裏,
你與世隔絕, 一身摸爬滾打沾著泥的工裝衣褲,
一定不那麽羅曼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