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人

有機會在這個世上走一躺。沒有準備,沒有計劃,也沒有目標。隻有點好奇心,於是隨性走著,一路東張西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倫敦: 西敏斯特 (Westminster Abbey and Westminster Palace)

(2016-08-15 22:30:54) 下一個

六月十一日。早上出門乘地鐵前往 Westminster Station 站,去西敏斯特教堂。 地鐵 Circle 線 (黃線)和 District 線 (綠線) 都經過這裏。地鐵站離西敏斯特教堂 有 300 米遠。上午我們去了西敏斯特教堂。西敏斯特教堂是個挺宏大的建築物, 可是它處在一片很擁擠的地段上。要想看到它的全貌,在地麵是照不出什麽象樣兒的照片。即使在網上,也少有能把它的全貌交代清楚的照片。下麵這張是我從網上一張大的空中照片中裁出來的。左下部分白色的建築物,就是西敏斯特教堂。它馬路對麵,靠河邊的發黃的建築物是西敏斯特宮(國會大廈)。

下麵的照片是我在入口處拍的。正趕上女王90 歲生日慶典那一星期,門口是一些民間組織贈送的慶生花籃。

教堂裏麵是不能拍照的,但是庭院和旁邊的長廊可以拍照。

中文裏對佛家宗教場所的稱呼是廟、寺,而稱西方的宗教場所為教堂。而教堂在英文裏有多種說法,比如 abbey、 church、 chapel 、 basilica、cathedral 等。 不過,我一直不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西敏斯特教堂在英文裏被稱作 abbey。稍微查了一下, 簡單粗略的解釋是這樣: abbey 其實是宗教成員修行的地方,我們通常叫做修道院。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敏斯特教堂實際上是 church 而不是 abbey。它之所以被稱為 abbey,是因為這裏曾經是個修道院。而一般 church 指的是基督教的宗教場所,基督教教堂的神父的頂級領導不是羅馬的教皇。在英國,教堂的頂級領導是國王。具體地說,現在的英國教堂的頂級領導就是伊麗莎白二世。Chapel 通常指很小的宗教場所, 通常是教堂裏麵的某一間,或是在學校、 醫院這些非宗教機關裏的一個房間。醫院和學校裏的 chapel 通常可以由不同的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舉辦活動。 Cathedral 通常指天主教堂。天主教徒的最高領袖是羅馬的教皇。Bacilica 也通常是 cathedral。

 

天主教的領袖是教皇。英國基督教的領袖是女王。

基督教 (Christianity) 和天主教 (Catholicism) 都不是在中國流行的宗教,所以中文也缺少豐富和準確的詞匯來描述它們以及相關的事物和現象。

西敏斯特教堂實際上是個皇家專用教堂。皇室的婚喪嫁娶,王位的承襲都在這裏進行。下麵的圖表裏黑框裏的名字,是被葬在這裏的英國國王。威廉和凱特就是在這裏舉行的婚禮。

這裏埋葬的不光是皇親國戚,還有曆屆的首相,以及英國著名的詩人,作家,科學家。下麵這張照片是西敏斯特教堂裏專門紀念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區域,叫做詩人之角 (Poets’ Corner 照片是網上找的)。你可以找到諸如雪萊、華茲華思、莎士比亞、奧斯汀、 迪更斯、牛頓、達爾文這些名字。

皇室成員的棺木都很華麗,有木製的,也有石頭和銅作為材料的。

下麵這張畫是十九世紀德國畫家 Maximilian Emanuel Ainmiller 畫的西敏斯特教堂的內部。

從這幅畫上看,精美的石棺一個摞一個。我常常覺得古老教堂裏的味道和棺材裏的屍體有關係。西敏斯特教堂雖然宏偉,但是這裏麵是三千多人的墓。想到這一點,我的心裏還是很犯嘀咕的。我想的倒不是三千多個靈魂在這個空間裏悠來蕩去(像哈利波特電影裏那樣),而是考慮對這三千多具屍體的處理。在棺材之間穿行,我很好奇裏麵是不是真的存放了人的屍體。我對於入土下葬還是可以接受的,“從土來,入土去”,完成一個循環。而教堂裏的棺材都是安放在地麵的,那麽是不是說人的屍體就在其中呢?

我問了幾個英國人,人家說地麵上的棺材裏當然有屍體了。還說搞殯儀安葬的人知道如何處理屍體,不會有氣味,屍體就慢慢腐化消失了。另外國王有幾個啊?慢慢的化唄。我為此到網上一通查詢。有說當年的石棺多用石灰石,因為人們發現放在石灰石棺的屍體化得較快。還有說,有人將石棺底部鑽有小洞,以便腐屍的液體外流,加速屍體腐化的速度。不過這些都是處理埋在地下屍體的辦法。地麵上的棺材,據說屍體腐化的速度要比地下的快。還有說法提到地麵棺不應該密封,否則屍體產生的氣體有可能會頂開棺蓋。

西敏斯特教堂的一個住持 Arthur Penrhyn Stanley,於1868 年出版了一本盤點教堂 內部被埋葬人的書。裏麵詳細描述了這些墓葬的細節。這些細節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比如亨利七世和他的皇後,以及他們的重孫詹姆士一世被埋在同一個墓穴內。墓穴是在地麵上,可以隨時被打開。這三個人是在不同的時間被擺放在這裏的。這是墓穴的樣子和有關的描述。

這是墓穴裏麵三具棺木的擺放。

這是棺木本身的結構。裏麵是鉛做的,外麵包著棺木。

不過盡管有這麽詳細的記錄,西敏斯特教堂裏仍然有很多尚未被發現的秘密。2015年因為要拆掉老建築的一部分,以便蓋一個新的塔樓,地麵被挖開。結果挖出了50多具大概是12世紀初的人體遺骨,其中包括一個小孩的遺骨。

下午我們去了馬路對麵的西敏斯特宮參觀。這裏麵是英國的國會所在地。

我一直挺佩服英國人的管理能力。他們發明的那套運作程序是有效的。早年出國的時候曾經和香港人一起做義工。三五個人開個會,每個提議要有人提出動議,還要第二個人附議,大家舉手,全部通過,然後將這一過程有名有姓地記下來。這是我有生以來頭一次感受英國的傳統。我最初覺得未免太小題大作了。久而久之,卻越來越能體會其中的好處。

一個規則如果能起作用,前提條件一定是要人人遵守。我自認是個好公民,不過在西方住久了,發現我的身上還是有很多習慣,說明我來自一個規則不是被用來遵守的文化體係。

英國傳統裏人人遵守規則的國民意識實際上起源於一份叫做 Magna Carta(大憲章)的文件。這份文件出世於1215年六月十五日。當時的國王是約翰,曆史上俗稱為壞王約翰 (Bad King John)。在下麵的英國皇室族譜圖上,我用黑筆把他的名字勾畫出來。

壞王約翰橫征暴斂,窮奢極欲,為所欲為。他頻繁地戰爭和過度的收稅引起了貴族們的不滿。他們聯手圍攻了約翰的皇宮。為此,坎特伯雷大主教草擬了一份和平協議,這就是大憲章的產生。約翰不得不於 2015 年六月十五日簽署了這份協議。但他不久就反悔,開始和反叛的貴族打仗。到 2016 年十月,約翰病死在戰爭中。他的兒子亨利三世即位後,重新簽署了加以修改的大憲章。這份憲章約束了王權,確立了王室和議會的關係。它也是美國憲法的基石。 

1215 年簽署的大憲章,有四份原件被流傳至今。在英國的大英圖書館裏有兩份。2015 年六月,為紀念大憲章出世八百年,英國首次把四份原件都調入大英圖書館展出。下麵的照片來自網上。

西敏斯特宮裏上下兩院及最高法院的日常活動,在禮儀上仍然嚴格遵循幾百年來承襲下來的傳統。下麵的照片來自網上,記錄了這些活動的實況。如果參加國會導遊節目,你能聽到導遊給你講解這些禮儀背後的故事。

這些年去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旅行,我特別對英國人有板有眼地遵循傳統有深刻的印象。這個國家從飯店到旅遊熱點的管理,井然有序。讓我這個在五四精神和文化大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人對傳統有一種新的認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我有幸在倫敦住了很多年,雖然忙,但真挺幸福,特值得回憶。英國人真挺聰明,普遍智商高。沒接觸過特low的,看電視,這種人也不少,都是下層人民
圊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住在倫敦大概挺憋氣的,不過能常去看看一定很幸福。
圊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我現在的頂頭上司是個劍橋博士,英國人。是個情商智商都挺高的人。學術視野很開闊,精力旺盛。所以對英國人印象不錯。當然,離開英國本土的英國人和我們一樣,大概是“不太本分”的英國人。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每年9月倫敦有open house day, 就是一個周末,倫敦許多漂亮的建築對外開放,大家可以進去看。我們沒年都要選喜歡的地方去看,有特古老的,有新的,比如海關大樓,還有gerking, 市政廳,海事大學等,更多的教堂,一些很有特點的教堂都開放。不過這個時間不好掌握,但至少提前3個月出告示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英國人傳統,保守,不易近接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