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

任我逍遙,寫意生活。
正文

“勾魂草”

(2011-05-22 10:02:15) 下一個
                                    
                                    
                                                           “勾魂草”
      

        家附近的撲榆子又開花了,這是一簇很大的撲榆子,繁稠的花兒壓彎了一根根枝條,使整簇撲榆子呈海浪般落下來,遮擋了應有的莖稈,看見的全是花和葉,像晾曬著一塊花布。
        我之所以關注她,是因為故鄉有這種植物,而且非常多,山坡上到處生長著一簇一簇的撲榆子,生命力很強。撲榆子是多年生灌木,能長一人高,白色的花。一“朵”花由十七八個豌豆粒大的白色小花組成,素靜平實。每到春季故鄉的南山就會變成白色,是撲榆子花染白的。
        我之所以關注她,還因為她和鄉親們有難解之緣。鄉親們用她做筷子,她木質堅硬顏色大方,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有她的身影。撲榆子莖杆中心有1-2毫米的虛心,鄉親們用她做煙鍋杆子。
        在美國我看到不少故鄉的植物,有“油瓶瓶”、“麵果果”、“馬茹茹”、“醋溜溜”...可多啦,覺得她們是追隨我而來美國的,這使我時常會萌發“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時不時抽空去看望她們。
        一日,去密西根湖畔散步,突然看見了地香杏,我好不驚喜,一個、兩個、三個...好大一片。地香杏是故鄉人的稱呼,通常叫野草莓,故鄉的山裏很多。
        很小的時候,坐著父親和叔伯們趕得拉木頭的牛車去山裏玩耍,大人們裝車,父親就安排我摘地香杏。
        地香杏喜潮,生長在小溪邊的草灘上,果實如指頭般大小,樣子極像桑椹。蛋形的綠葉上有很短很細很多的絨毛,葉脈清晰,葉邊有齒,但不紮人。夏季葉柄中心長出一根細如掛麵的紫色莖,十多厘米長,莖頭上掛著幾個綠色的萼,每個萼上托著一個可愛的橄欖形狀的果實,果實表麵均勻的布滿小菱形,每個菱形中間凹下去,裏邊伸出一根黃色的絨毛。成熟後個個小菱形油光發亮,像水晶,倒掛在萼上,像個紅燈籠,這紅燈籠就是地香杏的果實。
        地香杏開白花,花謝後剛長出的果實是淡綠色的,接著會變成淡黃,再變成杏黃,再變成粉紅就算成熟了,當變成深紅色時那就熟透了,這時她少了些豔麗,多了些沉穩,味道最好。 採一支,捏著她的莖兒,仰頭張嘴含一個,舌頭和上顎輕輕一夾,地香杏就離開了萼落在舌頭上,不覺得她就化成了汁,在舌麵上流淌開來,甜甜的,酸酸的,感覺有細小的粒籽,那是她的籽兒,嚼幾下那籽兒也成了汁。
        吃夠了,喝幾捧清涼的溪水,再採上一把,坐上父親的牛車離去。
    
                                                                                                            10:41 2011/5/2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