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電影默片《藝術家》在201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拿到最佳電影、最佳導演,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讓-杜雅爾丹 )等五項大獎。這部電影在多個國際電影評獎中接連獲獎,說明這部電影起點很低,但終點很高,影片製作本身就是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 在1927年的美國好萊塢,黑白默片大行其道,喬治·瓦倫丁(讓·杜雅丁 飾演)因其豐富、幽默的表演技巧是默片時代當紅的男主角。一次,他在洛杉磯奧芬劇院舉辦賣座新片的奢華首映式,與從擁擠人潮中不慎撞到他的佩皮·米勒四目相接。佩皮是一名剛出道的女演員,渴望成為明日巨星。
已經結婚的喬治禁不住被這個可愛的女孩所吸引,給了她事業上的幫助,讓她在一些電影裏露臉,即便是一些非常小的配角,卻對佩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春風得意的喬治還不知道,默片時代很快就被飛速發展的科技終結了,未來屬於有聲電影。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喬治的事業漸漸走下坡路,而製片人阿爾·季默給了喬治出演有聲電影的機會,但被他拒絕。
喬治決定自籌資金繼續拍攝默片,而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冒險,再加上十月股市的崩盤,給他的資產雪上加霜。他的生活與事業一起跌入穀底,妻子不堪忍受離開了他,他不得不變賣家產。與此同時,佩皮的自然魅力卻幫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藝術家》的故事發生在1927年到1932年間,那也是電影從默片轉向有聲片的關鍵階段。1927年,有記錄在案的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誕生了,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把電影工業撕成兩半。如同電影誕生後三十年間的風風雨雨,推動這一次變革的原因仍是技術,音軌錄製和電影拍攝可以分離開來。很顯然,有聲片的成功不在默片大導演和大明星的預料當中。就連默片敗下陣來的速度,也遠比黑白電影敗給彩色電影的速度要來得快。不僅好萊塢如此,以當時另一電影大國德國為例,1928年有聲片所占比例僅為7%,到了1929年,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86%。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這麽多年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回顧,默片《藝術家》的大紅就是證據。這個時代需要《阿凡達》,也需要《藝術家》,不管它們在技術層麵怎樣進步,照顧觀眾觀影體驗和感受絕對應該放在第一位。目前業界對《藝術家》的總結基本是:時代意義>表現形式>演員表演>影片內容。麵對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人們的喜愛也許會造成對它的過譽,但是它必定有著不可取代的優點。
哈紮納維希烏斯導演很絕,用默片講述一個舊好萊塢時代的故事。觀眾和影評人的捧場直接證明了大家都太需要新鮮貨了。想象一下默片時代的演員,演技得多麽精湛,全靠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而讓-杜雅爾丹憑此片拿遍各地大獎也是理所應當。
《藝術家》的無聲及少量字幕對濫用台詞的電影人也是個警醒,有時候語言無用,沒有說到點子上,不如沉默,否則隻顯輕浮、囉嗦。當然,同時也激勵著那些不善言辭的影人們。 看慣了高清影像的色彩斑斕,再看到黑白片中的自然景象,比如下雨,比如街道,你會覺得更迷人,更典雅,更古樸。仿佛回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