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2004年6月1日發行《司馬光砸缸》特種郵票1套3枚。3枚郵票分別為:落水,80分;砸缸,80分;獲救,2元,另發行小版張1枚。《司馬光砸缸》體現了古代少兒司馬光的快速反應和靈活機智。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製,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著述頗多《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曆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觀點方麵,司馬光主張法製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與王安石是政敵。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曆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曆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麵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宋史》中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翁,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的文字記載。用非常精練的畫麵語言和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在郵票很小的畫麵中表現了最有“衝突”的情景:
“第一枚‘落水’,表現‘足跌,沒水中’的一瞬間。水缸與周圍的兒童形成大小的視覺對比,暗示著突發事件的危險性。畫麵中心是‘登甕’的兒童落入水缸,用水花四濺來增加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從畫麵上兩個兒童遇事所現的不同反應中,觀眾一眼就能認出誰是故事的小主人公,並且為第二枚郵票的情節埋下伏筆。
‘砸缸’是整個故事情節的關鍵和高潮,表現的是司馬光擊石砸缸一瞬間的情景。大水缸後側的兒童,麵露驚慌,雙手捂著耳朵,似乎能聽到石擊水缸、流水迸出的聲音。
在第三枚‘獲救’,安排了司馬光將落水兒童的鞋歸還其家人的情節。藏於大人身後的落水兒童,麵露羞愧,翹起一隻小光腳,也從細微處增加了故事的情趣性和親切感。母親飄舞的衣袖和綢帶,也讓緊張的心情歸於平靜,暗示著故事有驚無險的完美結局。”
《司馬光砸缸》的小版張,將故事完整流暢地表現出來:開始是“群兒戲於庭”,一個兒童蒙著眼睛,一個半藏在大樹後麵捉迷藏,參天的大樹撐出畫麵。第二部分是“落水”,把郵票中大水缸下半部的造型完整的表現在郵票之外,水缸中濺出的水花和庭院中的碎石延展到小版張的背景。“砸缸”部分也是完整了大水缸的形象,與司馬光在視覺上形成大小對比,更表現出他的機智勇敢。在畫麵結束時,為了與故事開始兒童嬉戲的場景相呼應,在畫麵中設計了一個兒童在放風箏,象征著“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的源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