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古代館入門大廳有金色大字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搞了一套《孫子兵法》郵票。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孫子兵法》成書於2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 (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還早2300年。《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的大軍事家,在中國曆史上被尊稱為“兵聖”或“武聖”。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中討論了一些軍事學的重要問題,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基本的軍事思想。此書對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奉為兵家經典。它是中國古代軍人必須研讀的一本軍事著作,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此書作過注解。


 
        

         《孫子》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和現在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1995年中國郵政發行《孫子兵法》郵票一套五枚。

孫子像  

      慎戰的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國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若不得已開戰,選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勞最佳,其次是在平地一比一決戰,最下是攻城。

吳宮敘戰
      

強調備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故用兵之法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五戰入郢


      全爭的思想,“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軍事情報的重要性,他主張,一方麵要用各種方法(包括派間諜)獲取、探取敵方軍情、軍力、部署、動向、補給,同時將本身的軍情嚴格保密,或發放假軍情,虛虛實實,詐騙敵方,令敵方信假為真。


黃池會盟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曆來受到兵家的重視,據說拿破侖戰敗後還曾為沒有早日得到此書而後悔。宋朝以後被列入了《武經七書》之首,在唐初傳入日本,近代以來又傳入歐美,翻譯成多種文字。               


此書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後)的孫武所著, 孫武原是齊國人,後來輾轉到吳國。曾經蟄伏20年之久。後吳王闔閭即位,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獻上兵法十三篇,被吳王闔閭重用,拜為大將,和伍子胥共事,輔佐吳王,吳王進攻楚國,將領就是孫武與伍子胥。


艾陵之戰
 
      

先勝的思想, “兵之行,避實而擊虛”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孫子強調備戰。“故用兵之法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主張,戰爭的勝利在於敵方露出破綻,有可趁之機。
 

太極的思想, 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是一個反戰者。原因不是他愛好和平,而在於戰爭是資源消耗戰(日費千金)。最好的作戰就是不戰而勝。“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善戰者。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的大軍事家,在中國曆史上被尊稱為“兵聖”或“武聖”。當年,孫武為了躲避戰亂,逃到吳國,被吳王重用為大將,以三萬之兵打敗了楚國的二十萬軍隊,威震各諸侯國。 孫武總結中國春秋末期及以前戰爭的經驗,寫作了《孫子兵法》,揭示了一係列帶普遍性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係。       《孫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為13篇,每篇都有一個主題思想。比如:《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它深刻地指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製,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戰》篇闡述了如何進行戰爭。《謀攻》篇講述如何進攻敵國。孫武主張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滅敵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特別強調以謀略 取勝,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勝,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謀攻”,不僅需要知道自己的實力,還要做到知道對方的情況。在《用間》篇裏,孫武指出,要先知敵情,就要善於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孫子兵法》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哲學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口頭禪。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係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 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曆代軍事家廣為援用,書中不少計名、典故,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係,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9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 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孫子兵法》也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商業等領域。中外許多企業和商家,將《孫子兵法》的思想運用到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中去,“兵書商用”,發揮了積極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