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飛神

網球羅教練, 開設網球班。www.6636.ca Yukai.luo@gmail.com 905-890-1026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大學郵票

(2011-04-26 06:14:03) 下一個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郵票

      

      2011年4月24日中國郵政為紀念清華百年校慶,發行紀念郵票一枚,麵值 1.2 元。這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的第六張。畫麵是清華大學二校門,新體育館。紫色校色,清華大學校徽,還有篆書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華大學 ( Tsinghua University) 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製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 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以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複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並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 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工程”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社會服務以及整體辦學條件等方麵均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6個學院,56個係,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曆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清華大學麵臨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清華將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發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行勝於言”的校風以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為使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北京大學郵票

這枚郵票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的第一張,於1998年5月4日發行。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於1946年10月在北平複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係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400多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並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1996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兩校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京大學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各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將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的北京大學已經成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窗口。

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
年改為現名。


複旦大學郵票


《複旦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這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第二張,於2005年5月27日發行。




    郵票以“日月光華 旦複旦兮”的金色色條和複旦大學傳統校標及百年校慶標誌兩個圓形構成“100”的整體圖案,凸顯複旦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的主題特征。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的“日月光華 旦複旦兮”揭示了“複旦”校名的出典。設計者將複旦大學傳統標誌用篆刻藝術形式加以體現並作流動旋轉處理,既帶有傳統郵票的特征,又表示百年複旦輝煌曆程;百年校慶標誌以金屬質感手法處理,具有現代感,寓意複旦“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傳統標誌的波紋狀設計象征大海,意指複旦地處上海和複旦海納百川的胸襟;標誌中心的波紋狀呈放射狀,寓意複旦不斷發展壯大和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不斷擴大。用“100”作為郵票齒空,可謂設計師別具匠心,這即凸出百年校慶的特征,又隱含著數碼時代科技發展的特征。

    複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複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複旦”二字由創始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選定,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複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同濟大學郵票


      這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的第三張,於2007年5月20日發行。 圖案為:三人同舟共濟。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準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並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



       1952年院係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恢複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複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並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讚為高校體製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勢:曆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建築、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博采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直屬中央、服務於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製優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並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麵素質教育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辦學功能協調發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優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係。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郵票

       這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的第四張,於2008年9月20日發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係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得到迅速發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麵向世界開放辦學等一係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七五”、“八五”期間一直得到國家的重點建設,很快發展成為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內外科技、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與挑戰,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進行第三次創業。學校是國家首批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之一,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長期以來,學校大力弘揚“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風,堅持“我創新,故我在”和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斷開拓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鮮明特色,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學校麵向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與科研競爭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學校有11個學院、25個係,以及研究生院、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在上海、蘇州分別設有研究院。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19個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33個國家和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校園總麵積約145萬平方米,建築麵積92萬平方米,擁有資產總值7.9億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183.5萬冊,已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絡,並初步建成若幹科研、教學公共實驗中心。    

    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力爭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後,把學校建設成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學,成為與中國科學院和其他專業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相結合,麵向全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現代知識結構的一流人才,具有較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教育與科研基地,為實現“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蘭州大學郵票

        國家郵政局2009年9月17日發行《蘭州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 這是中國大學校慶紀念郵票的第五張。蘭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學校創建於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後並入蘭州大學。




    學校坐落在黃河之濱的甘肅省省會——蘭州市,校園麵積3828畝,建有8個校區,有3所附屬醫院。在職教職工4202人,有專任教師175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職388人、副教授等副高職822人,博士生導師280人,兩院院士9人(含雙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7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


    蘭州大學學科特色鮮明,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除軍事學以外的所有11個學科門類。現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33個省醫療衛生重點學科。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甘肅省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蘭州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首批設置文、理科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高校之一。經教育部批準建有研究生院。學校現有81個本科專業,187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56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部省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畢業生素以基礎紮實、知識麵寬、勤奮實幹而深受社會歡迎。自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10多萬名各類人才,許多人成為著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優秀的黨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後有7位校友當選為院士。美國《科學》周刊曾評出了中國13所最傑出的大學,其中蘭州大學位列第六。


    蘭州大學的科學研究素以基礎研究見長,同時廣泛開展應用研究。近年來,學校堅持貼近國家目標,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學科增長點,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後獲得國家、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500多項,編輯出版各種專著、教材、譯著700多部,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據SCI統計,蘭州大學是中國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學之一。


    蘭州大學積極發展對外交流合作,與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近年來先後選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攻讀學位和科研合作,有1300多位外籍專家學者應邀來校交流講學,接受各國留學生400多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