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讀《飄》筆記 (續完)
瑞德從一開始就非常嫉妒艾希裏。艾希裏什麽都不做,卻讓思嘉麗愛得死去活來,而瑞德自己,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也沒有讓思嘉麗從心靈深處把艾希裏驅趕走。雖然在瑞德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思嘉麗完成了對傳統禮數的背叛,可以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瑞德的一切趕走艾希裏的努力,似乎都付諸東流了。
瑞德其實從一開始就愛上了思嘉麗,但思嘉麗並不知道這點。他雖然愛他,卻故意裝得無所謂,而且口口聲聲不想結婚。即使在和思嘉麗很親近的時候,他也說希望思嘉麗做他的情婦。這一次次激怒了思嘉麗,也傷害了思嘉麗的自尊,以至於思嘉麗罵他下流、卑鄙無恥。
戰爭期間,在思嘉麗處於心理和生理壓抑時期,瑞德如果想得到思嘉麗的身體,其實並不難,但他沒有乘人之危,而且耐心地和思嘉麗周旋著,把內心的痛苦掩飾起來。
戰後,瑞德在監獄中遇見了來探訪他的思嘉麗。一開始瑞徳很高興,期望思嘉麗能有所覺悟,真心關心他而來看望他。但他很快便發覺思嘉麗的來意是為了他的錢,於是, 他又不動聲色地恢複了他一貫調侃譏諷的態度,一點一點地把思嘉麗的麵具和偽裝撕開,讓思嘉麗羞得無地自容。思嘉麗忍受了他的嘲弄,忍受了他的侮辱,心想著,隻要能拿到那300元,保住塔拉,就是賣身,也在所不惜。但瑞德在對她無情地羞辱之後,並沒有讓她得到那筆錢。思嘉麗恨他,詛咒他被絞死。瑞德何償不恨她?愛之深,恨之切。瑞徳自己被別人看成是非正經人、更非上等人,以前來監獄看望他的都是妓女之類,思嘉麗是第一個來看望他的正經人。人最缺什麽,就最想要什麽。可惜思嘉麗並沒有給他帶來他想要的東西,思嘉麗又何嚐不讓他失望?
思嘉麗和她妹妹的未婚夫肯尼迪結婚了。在後來的日子裏瑞德和思嘉麗“巧遇”越來越頻繁,實際上,瑞德一直在暗中關心並保護著思嘉麗。瑞德愛著思嘉麗,他想得到她的全 部,而不隻是她的肉體, 可他卻又苦於不能將其對她的愛全盤托出,因為他知道她也是個索求無度的人,他不願意被她抓住弱點,不願意被她控製。另外,瑞徳自認他自己也是一位和艾希裏一樣高尚的人,至少他願意做一個那樣高尚的人。為了所有人的名譽,他不能對一位有夫之婦示愛,盡管他一直默默地、如饑似渴地想占有她。他卻隻能站得遠遠地去欣賞她、崇拜她。
但瑞德也有控製不住情緒的時候,也會露餡。然而,往往沒等他把話說完,思嘉麗就不耐煩地打斷他。因為他常說話沒正經,真到了正經說話時,思嘉麗也不信了,隻以為他又在嘲弄自己尋開心。
瑞德細心地注意到思嘉麗馬車的馬性子太烈,不安全,勸她趕緊換掉。思嘉麗答應了並心存感激。可這時瑞德的兩眼惡作劇地閃爍著,又開始油腔滑調了,逼得思嘉麗又來罵他。
瑞徳借錢給思嘉麗買下了木材廠,當時的唯一條件,是她不能用這筆錢來養活艾希裏。可後來為了讓艾希裏留下來,思嘉麗還是讓他進了木材廠當經理。瑞德罵她不講信用,也慨歎生活著弄自己。他一心想把艾希裏從她的生活中趕走,卻反而讓他倆越走越近。
瑞德不僅透徹地了解思嘉麗,也同樣透徹地了解艾希裏。他認為艾希裏完了,憐憫他,也有一點鄙視他,但不是嫉妒他。他認為他和艾希裏很相象,瑞德認為,他早該死了,而他沒死;他的世界已經完了,而他不知如何是好。他讓一個女人來照顧來養活,這意味著,他的一切都完了。但思嘉麗不可能知道這些,她以為他接受她的幫助天經地義。
肯尼迪死後,瑞德沒有浪費一點時間去說服思嘉麗嫁給他,並在一年後結婚。瑞德承認,他幾乎不能再忍受天天看著思嘉麗和肯尼迪做夫妻,即使肯尼迪不被北方佬殺死,瑞德有一天也會把他殺死。
瑞德沒能在結婚之前讓艾希裏徹底靠邊站,他期望在婚後來慢慢感化她,從而實現這一目標。他通過和她結婚,把一件自己心愛的東西留在身邊,希望有一天這件東西完全屬於自己。他對思嘉麗百依百順,前提是,她必須老老實實地提出她的要求,不拐彎抹角,不耍女人的小手腕。
瑞德心裏愛她,卻對她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讓思嘉麗不知道他為什麽要和 她結婚。在思嘉麗看來,他和她結婚,既不是為了愛情,也不是為了建立家庭、生兒育女,更不是為了金錢。他幾乎不願意住在這個家裏,從來沒有表示願意要個孩子。當她隱約感到他隻是為了占有她的肉體,和占有妓女的肉體沒什麽兩樣的時候,思嘉麗感覺不快,甚至是被侮辱。
作家米切爾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瑞德性格堅強的一麵,他年少被家族拋棄,自己闖蕩江湖,出生入死。他被整個上流社會拒絕,隻能自己交弧朋狗友。戰爭期間,為了賺錢,他冒險闖封鎖線。為了思嘉麗,他冒死偷馬。戰後,他涉險救包括艾希裏在內的三K黨成員。瑞德為了自己的後代能夠重返上流體麵社會,絞盡腦汁,而且不惜 低三下氣去討好自己最討厭的婦人。然而,瑞德的性格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想到在他和思嘉麗之間有個艾希裏,想到每天晚上床上睡著三個人,想到思嘉麗和他做 愛時心裏把他當成艾希裏,他就要發瘋。思嘉麗提出和他分房,他答應了,卻痛苦地去找妓女鬼混,並借酒澆愁。在思嘉麗看來,婚後隻有一次,瑞德是真正把她當成愛的對象而和她發生肉體交融的,這就是在他醉酒之後。
聰明絕頂、毅力超群的瑞德,在和艾希裏的較量中落敗了。當他在這個家裏最後的一線希望之光逝去——他心愛的女兒死去的時候,他決定放棄思嘉麗,這個他花了半輩子想要得到的、他深愛的女人,盡管這個女人此時已從夢中醒來,完全屬於他了。
米切尓用瑞德的兩段獨白,完整地揭示了他和思嘉麗、艾希裏的關係,這是瑞德決定放棄思嘉麗前的詠歎調,字字句句,穿心撕肺,蕩氣回腸。
“唔,是的,你對我忠實,因為艾希禮不想要你。不過,該死的,我才不會妒嫉艾希禮占有你的肉體呢?我知道肉體沒多大意思----尤其是女人的肉體。但是, 對於他占有你的感情和你那可愛的、冷酷的、不如廉恥的、頑固的心,我倒的確有些妒嫉。他並不要你的心,那傻瓜,可我也不要你的肉體。我不用花多少錢就能買 到女人。不過,我的確想要你的情感和心,可是我卻永遠得不到它們,就像永遠得不到艾希禮的心一樣。這就是我為你難過的地方。"
“是的,因為你真像個孩子,思嘉麗。一個孩子哭喊著要月亮,可是假如他果真有了月亮,他 拿它來幹什麽用呢?同樣,你拿艾希禮來幹什麽用呢?是的,我為你難過----看到你雙手把幸福拋掉,同時又伸出手去追求某種永遠也不會使你快樂的東西。我 為你難過,因為你是這樣一個傻瓜,竟不懂得除了彼此相似的配偶覺得高興是永遠不會還有什麽別的幸福了。如果我死了,如果媚蘭死了,你得到了你那個寶貴的體 麵的情人,你以為你跟他在一起就會快樂了?呸,不會的!你會永遠不了解他,永遠不了解他心裏在想些什麽,永遠不懂得他的為人,猶如你不懂音樂、詩歌、書籍 或除了金錢以外的任何東西一樣。而我們呢,我親愛的知心的妻子,我們卻可能過得十分愉快。我們倆都是無賴,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我們本來可以快快活活的 過日子,因為我愛你,也了解你,思嘉麗,徹頭徹尾地了解,這決不是 艾希禮所能做的。而他呢,如果他真正了解你,就會看不起你了。……可是不,你卻偏要一輩子癡心夢想地追求一個你不了解的男人。至於我,親愛的,我會繼續追求婊子。而且,我敢說,我們倆可以結成世界上少有的一對幸福配偶呢。"
“我跟你結婚時知道你並不愛我。我了解艾希禮的事,這一點你也明白。不過我那時很傻,滿以為還能叫你愛我呢。你就笑吧,如果高興的話,可那時我真想照顧你,寵愛你,凡你想要的東西都給你。我要跟你結婚,保護你,讓你憑自己的高興隨心所欲處理一切事物----就像我對邦妮那樣。思嘉,你也確實奮鬥了一番。我比誰都清楚你經曆了哪些艱難,因此我想要你休息一下,讓我來為你奮鬥。我要你去玩,像個孩子似的----何況你本來就是個孩子,一個勇敢的、時常擔驚受怕的、剛強的孩子。我想你至今還是個孩子。隻有一個孩子才會這樣頑固,這樣感覺遲鈍。”
“思嘉,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
我與《飄》
我第一次知道《飄》,是上研究生期間的事。那時候看英文電影學英語是一種時尚,因此,有機會看到很多英文名著。看電影《飄》時,雖然對其中的對話一知半解,但被這部電影中優美的音樂、美麗的風景攝影、宏大的場麵、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所震撼。當時的感覺,美國電影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簡直的高不可攀。不僅藝術性強,表現手法多樣,演員也漂亮,尤其是金發碧眼的美女,讓人歎為觀止。西方文化的熏陶從看電影開始。
後來在圖書館找到一本中譯本《飄》,草草地翻了翻。因為那個時候很忙,也不再像大學時期那樣熱衷讀文學名著了,讀東西比較草率,加上已經看過電影,對其中情節大致心中有數,對書中大段的心理描寫也不太感興趣。因而,讀完中譯本沒有給我留下太多印象,感覺沒有看電影過癮。
數年之後,來到美國,當我置齊錄像機、電視機,放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飄》。那個時候,來美的學生學者生活都非常儉樸,能省就省。為了省幾個刀,我沒有去錄像店租《飄》,而是從朋友那裏借來免費的錄像帶。那位朋友也是是幾年前從電視節目中錄下來的。時隔數年,重新看《飄》,非常激動。這是在美國本土看未經刪減的原裝美國大片,而且又是自己控製播放全過程,和當初在學校看一點停一下不可同日而語。心裏這樣想著,自豪感和滿足感便由然而生。
當熟悉塔拉主題曲在耳邊響起,當南方鄉間絢麗的景色一幕幕呈現在眼前,當片頭字幕映入眼簾--"A 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 , 我的血液已經沸騰,視線竟然有些模糊。原來,這部電影讓我立刻聯想起很多人物的命運,也聯想起自己當年的奮鬥曆程。
“一代文明,隨風飄逝。”說得多好!我不理解,為什麽當初《Gone with the wind》 被譯成《亂世佳人》,《亂世佳人》比《飄》差的不是一點點。《亂世佳人》雖然點出了故事發生的年代和故事中的人物,但太過於直白,比較俗氣。譯者也許想照顧中國大眾的理解水平吧,但Gone with the wind被這樣一譯,意境少了,內容也少了,原來的動感沒了,詩意也沒了。我非常喜歡《飄》的譯法,充分展現了中國字的博大精深,一個“飄”字蘊含無窮的想象和寓意。它唯美而富有詩意,意味深長且富有靈性,深邃且蘊含想象。“飄”所包含的絕不隻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作者用"gone with the wind"想要傳達的是多方位、多層麵的信息,對過去南方文明的留戀,對世事滄桑的感歎,對命運無常的無奈。說到底,人的命運不是自己能控製的,如果沒有戰爭,人們原有的座標不會出現如此大的變動,命運也不會出現如此戲劇性的反複。但命運也在某種成度上由自己控製。如果思嘉麗不去拚,也許早就死去,如果瑞德不抗爭,也隻能和艾希禮一樣失落。
記不清看過多少遍《飄》,每次電視裏播這部片子,都忍不住要看,也說不清究竟《飄》為什麽有那麽大的魔力。是思嘉麗,還是瑞德?是音樂,還是風景?我不知道。我隻知道,每當我看到瑞德趕著馬車護送思嘉麗等逃離燃燒的亞特蘭大,每當看到瑞德棄思嘉麗於不顧而去參戰,每當看到思嘉麗向上帝發誓絕不挨餓,每當看到思嘉麗重回塔拉時的興奮踏實,每當看到梅蘭妮為戰爭捐出自己的結婚戒指,後又被瑞德贖回,每當看到梅蘭妮的與眾不同、對妓女的捐獻不嫌不棄,每當聽到片尾思嘉麗自勉的一句“Tomorrow is a nother day”,更重要的,每當看到戰爭改變了原先所有人的一切,改變了他們的財富,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愛情,他們的人格,我的心都被震撼。
說起來,我自己以及我們這一代人,也是處於一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一個亂世。我剛剛上學的時候,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快畢業的時候,有趕上了恢複高考;剛剛工作不久,又趕上了“六·四”以及隨後的出國大潮;現在,很多人又趕上了海歸大潮。我們這代人不也是一路“飄”著,隨著曆史的颶風、變革的颶風“飄”著。
對《飄》這部電影的喜愛,多次驅使我去讀原著,但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沒能真正靜下心來。當我不久前終於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中文版《飄》時,我一下佩服自己來,真了不起,能夠認認真真地讀完那些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並且非常享受。讀完小說,再回頭來看電影,我不得不佩服這部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們,他們對人物的詮釋實在是太到位了,讓電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飄》,永遠的《飄》。
全文完,謝謝閱讀。
娜娜演唱《飄》主題曲
看了你筆記的最後一章,也了解了你接觸這部故事的過程。
雖然《飄》譯得很雅,但是不如原題那麽達意,其實我比較喜歡《隨風逝去》這個翻譯,但是前一個顯然更廣為人知。
我們讀的中文譯本也顯然是不同的。我從你的摘錄裏比較,覺得似乎我讀的譯本更流暢一些。翻譯外國作品,有時的確要在保留外國語言原味和迎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之間做出妥協。你的譯本好像比較向英語妥協,而我的譯本更傾中文。
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的電影版是少有的對原著傳神的電影演繹,即使我這樣的鐵杆書迷也沒有什麽怨言。一定要挑剔的話,枚蘭妮的演員美貌端莊,超出了書中對 枚蘭妮的外貌描寫。但是每個主要演員的氣質和書中的人物都非常切合,劇情雖然經過大量壓縮,並沒有嚴重扭曲原意,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當然被犧牲的多是配角 的形象刻畫,比如斯佳麗的妹妹,她在塔拉的其他社會關係,她家裏的黑奴們,還有亞特蘭大的社會群體裏麵的主要角色,基本被簡化了。
我最先接觸的是《飄》的中譯本,當時大概是初中或高中的年紀,看到爛熟。如果有人從那本幾百頁的書裏讀出任何一段,我一定能知道屬於哪裏以及上下文。當時 國內的風氣還算相對保守,這本書裏的一些想法和行為盡管屬於一百多年前的美國內戰時期,放到中國也可以算是激進,對我有相當的思想震撼。大概是因為主人公 所在的整個社會也處於保守環境,所以她的所作所為麵臨的道德壓力能夠引起身處中國的女生的心裏共鳴吧。
當然任何一個《飄》迷都會覺得書中的結局很不過癮,所以我也找到這本書很多續集裏麵最有名的一本《斯佳麗》來讀。可惜續作者的構思和手法都和原作者有相當 的差距,隻能把續作看成一部獨立作品來讀,沒法讓人信服這是真正的故事延伸。所以原作也就變成斷臂的維納斯,隻能永遠維持她的殘缺之美了。
nightrose
聞濤:
其實說斯佳麗對人的了解不多也不甚準確。她隻是不屑於像她母親和枚蘭妮那樣發揚老派婦女舍己為人的處事方 式。戰前的南方婦女做的多是幕後工作,比如管理女仆,搞後勤支援男人,照顧服侍病人和孩子,以及和親戚朋友搞好關係。她們工作的最高標準就是溫柔公正,潤 物細無聲,使所有和他們接觸的人都感到舒服。她們不可以直接發號施令,命令男人們去做事,而隻能迂回婉轉的暗示。在道德方麵她們也應該以愉悅他人為己任, 這一點枚蘭妮做的登峰造極,無懈可擊。她對別人的肯定和讚揚是沒有私心的,隻是為了使別人愉悅。她幹活衝在前麵,有功勞退到後麵,極力認可別人的成就卻不 太自我吹噓,拿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簡直可以評上勞模。
斯佳麗則隻在需要別人幫忙時才會動腦筋,而在她所處的環境下,能幫上她忙的主要是其他男人,不管是其他追求者還是後來的生意客戶。她可以裝的天真無邪,楚 楚可憐,無知和需要男人幫助,基本總能激發男人的保護欲和充當騎士的萬丈豪情。這和現在中國的售樓小姐策略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她經營鋸木廠時期,基本上 主要在做銷售,和供貨商和潛在客戶打交道,而把實際生產與監工工作交給其他男性雇員,因為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優勢所在。她以次充好和剝削犯人勞工的行為有失 商業準則,但是她對商業信息的敏感性,她誇大其詞時臉不紅心不跳的推銷手段其實正是商品社會銷售人員應有的素質。在她投資鋸木廠之前,看到商業建設有利可 圖但苦於沒有足夠資金,大概當時銀行私人借貸還不發達,她就跑去向瑞特借私人貸款,並用首飾作抵押,說明她其實很有商業野心。雖然她其實當時靠弗蘭克的商 店已經衣食無憂了,但是就像任何好的商人一樣,她看到賺錢的機會是沒法坐著不動,看到別人把錢賺去的。
至於她的管理方法,則比較直來直去,按舊式的標準有失淑女風範。而且她本性暴躁,在不合心意的時候會大發雷霆,和南方的溫柔女性的標準不免相差萬裏。但是 假如這些行為放在男性身上,會被認為基本正常和可以接受的。畢竟她作為管理者還是比較公平的,按照手下的能力分配活計,而且身先士卒去幹髒活累活,並不隻 是坐鎮指揮。她也不像後來雇的鋸木廠監工那樣體罰工人並不給他們吃飽,而是有人道對待工人的基本願望。她對家裏的黑人和其他需要她接濟的親人也比較寬容, 遇到責任不退縮不推諉,而是想辦法承擔起來。
可以說斯佳麗是舊體製和新社會的合體,她對社會巨變采取接收和適應的態度,不太關心社會變革究竟為什麽發生,也不太做螳臂擋車的努力。她隻是利用殘存的舊 社會框架給自己撈好處,在舊規則不適用時就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拋棄。這是完全錯誤的麽?不見得。在現代社會比她所做所為出格百倍的大有人在。那些巨富豪門在 財富積累初期也都作過不少見不得人的事情,包括比爾蓋茨和紮克伯格,李嘉誠曾憲梓。隻是他們成功以後開始追求社會道德認可,熱心慈善並雇人寫傳記粉飾曆 史。現實社會是複雜的,灰色的。要做個阿希裏式的理想主義者,為了自己的原則不向現實妥協,恐怕是相當困難的。況且阿希裏的清高也隻能停留在個人層麵,如 果深究他的資產來源,也不乏肮髒不公和剝削。我想真正激勵讀者的,不是斯佳麗的愚蠢和淺薄,也不是她的自私自利,而是她永不服輸,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激情的 個性。有她這樣的人存在,人類才會生生不息,經曆一次又一次環境變遷而存在下去。
nightrose
--同感!寫得非常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