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項目經理有兩種,一種有點像以前中國大學裏常見的那種“項目 / 課題負責人”,還有一種像大學科技處的“項目 / 課題協調人”。項目負責人往往“擁有”一個或多個項目。這種“擁有”包括資源(人力、財力等)、客戶(時限、交付)、以及責任(對老板以及市場部的承諾等)。項目協調人主要是根據客戶要求以及內部的資源狀況,把項目交給工程或設計部門,並與客戶協調項目進展。作為一個公司“個體貢獻者”,項目協調人往往是客戶服務的一部分,一般協調五個以上的項目,讓工程和設計從客服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體現出價值。項目協調人還有一個任務是詳細地記錄項目進展中的問題和情況,以改善下一個項目的實施。以前好像前一種多見,現在大多是後一種。項目經理的工作有時很難準確界定,我把與我工作過的和接觸過的一些項目經理記錄在這個博文裏,從一個側麵刻畫他們的工作。
自從離開“智能平台”(我的第一次工作變動 – 賣掉智能平台產品分部)以後,我就來到“高科技先鋒”下的一個軟件設計中心,其實是一個隻有十來個人的“軟件屋”( Software house ),從事收費係統軟件開發。這個軟件屋是一個組建了一半的軟件中心。總部來的運營經理( Operations )保爾 · 漢考克原來打算招一、二百人,籌建一個專攻智能平台軟件中心,為武器、汽車、航空、導航等行業服務。智能平台分部的撤銷,中心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保爾把這個“中心”交給他的工程經理彼得,自己去了波蘭的科拉庫夫( Krakow ),籌建那兒的軟件中心。保爾因為需要一位算法設計專家,所以在智能平台被賣掉以前,把我給調了過來。
在彼得的帶領下,我們這個軟件屋贏得了兩個開發合同,一個是給慕尼黑的城市交通係統( S-Bahn (輕軌), Metro (地鐵), Bus (公共汽車))做一個收費係統,另一是給歐洲的一個零售網做一個充值卡係統。這兩個項目由尼爾來作項目經理。
尼爾是從皇家空軍來的質量保證( QA )工程師,軟件測試專家。保爾把他招來本想讓他當中心的 QA 經理,讓他把這個軟件中心搞到 SEI CMM 5 。保爾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在籌建軟件中心時,把各種軟件工程中的角色先招齊,然後再招高質量的軟件工程師。所以,當彼得接手時,人手沒問題。既然隻有兩個項目,與客戶打交道以及交付時限等,彼得自己處理了。項目管理則由尼爾負責。
尼爾的項目管理可以總結為開發過程(Process)監控加質量管理。他對軟件工程的開發過程以及每一步要采取的質量保證很熟,腦子裏有很強的 SEI CMM 意識。所以在開發的每一步都按照軟件開發的規範來做。從做軟件項目管理計劃( SPMP )開始,到軟件配置管理計劃( SCMP )、軟件要求說明( SRS )、高層設計( HLDD )、細節設計( DDD )、編碼、測試計劃( TP )、測試報告( TR )、發布計劃( RP )等每個細節都備案,以供將來的 SEI CMM 評審用。這些東西我隻在大學的“軟件工程”課程中學過,從來沒在實踐中用過。我出國時帶了一本鄭少仁、郭肇德翻譯 Roger Pressman 的“軟件工程”第一版,在工作中翻一翻,參考、參考,與尼爾交流一下,完善一下知識。尼爾從這個角度進行項目管理,也就給了我一個知識更新的機會。
這兩個項目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了。慕尼黑項目當時還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但我多年後回到慕尼黑時,這套係統已經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更便宜的係統 – 無人收費係統:自己買票、自己檢票、自己上車。
這個小小的軟件屋在兩年後被總公司並入一個 30 英裏以外的一個有二百多人的大型軟件中心。大部分人都不願去,我留在了當地做網絡係統,開發一些演示用的“參考係統”。彼得和尼爾去了一家新創公司,有兩個人去了微軟, 其他人各奔東西,那時也沒有找工作的問題。最近幾年,大家在 LinkedIn 上碰麵,得知彼得自己搞了一個找工作網站,尼爾後來換了幾家公司,現在在 IBM 作“高級測試顧問”,另外一個叫阿特的在AMD給Flash產品寫驅動程序。
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的一些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