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虎媽教育法:隻有偏執才會成功。
(2011-01-31 05:01:38)
下一個
come 一直有個觀點是過分強調競爭的環境會形成一種社會驅動力:隻有偏執才會成功。這個成功的定義基本上還是以成為“人上人”為標準。
這虎媽的做法與中國社會中“人人趨權”實際上同出一轍。都是扭曲自己的本性而適應社會,而這社會製度卻是被少數人製定的,並為少數人服務的。因此虎媽的教育方法基本上還是在“生存”階段的想法,而不是“生活”。 虎媽教育法所依據的成功標準比如說“全A”和“藤校”以及自己感到自豪的“終生教授”職位才是最應該被質詢的。
原文
新年伊始,亞裔虎媽、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製定十條家規、采用高壓手段管教女兒的故事,引發了中美育兒理念的大討論——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麵,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正在素質教育之路上蹣跚起步的中國母親們則開始困惑,寬鬆的家庭氛圍,不是更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麽。
蔡美兒為何要采取這種教育方式?嚴厲的管教背後,她如何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近日,通過電郵、電話等方式,本報對話亞裔虎媽、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
“有些詞語,看上去很嚴厲,其實我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的過程。”
京華時報:“虎媽”這個稱呼是誰給你的?為什麽這麽叫你?
蔡美兒:我對女兒要求嚴格,她們有時受不了,背著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傑德覺得我過於苛責,認為我的要求太高太強硬,讓家裏太緊張,不自由。他們不滿時或開玩笑時,就喊我“虎媽”或“伏地魔”。
京華時報:你怎麽看這個稱號?
蔡美兒:我喜歡這稱號。
京華時報:我在網上看到,你的育兒經驗最近引發了中美教育方式的討論。有一些人因此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強過了美國媽媽。
蔡美兒:月初,一家報紙報道了我嚴厲教育女兒的事。我的郵箱收到了300多封信,不少是指責我的教育方式極端殘酷,沒有人性。1月8日,美國一家紙媒將標題做成了“為什麽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更優秀”。再後來,《時代》又發文分析稱美國父母是不是該思考自己是個“失敗者”。 其實,這不是我的初衷,媒體的有些報道是斷章取義,讓大家誤讀了我的教育觀。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華裔媽媽,用我所受的中國式教育管教了兩個孩子,並記錄了這個育兒經曆,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詞語,看上去有些嚴厲,其實我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的過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京華時報:你怎麽嚴厲教育你的女兒?
蔡美兒:我給兩個女兒製定了10條清規戒律。在學習上,我不準她們任何一門成績低於“A”。 我的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我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我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索菲婭次次穩拿第一。小女兒露露有次沒做考試加分題,我告訴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應做加分題,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分數將優秀和平庸區別開來。從此,露露再也沒放棄過加分題。
京華時報:有人反對你的這種教育方式嗎?
蔡美兒:在美國社會,按照中國人的方式教孩子,會麵對各種各樣的衝突,這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
京華時報:你丈夫同意你這麽做麽?
蔡美兒:我在家裏並不占優勢,我丈夫傑德就是一個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簽協議讓他不要幹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京華時報:這種教育的效果怎樣?
蔡美兒:兩個女兒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索菲婭18個月就認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開始彈鋼琴,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露露練小提琴,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稱她們是“音樂神童”。 成年後,露露改打網球,裁判評價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決不罷休的小姑娘”。
“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她,讓她做真正喜歡的事。”
京華時報:有人對你不讓女兒參加同伴聚會不理解,不應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嗎?
蔡美兒:不參加玩伴聚會,是因為時間很寶貴,會耽誤練琴時間。有一次,索菲婭一直央求說她想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我心一軟就答應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沒心練琴了。一盤問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聽一位同學談論對性的神秘嚐試。我後悔讓孩子接觸這類糟粕聚會。我認為,沒必要讓孩子犯了錯誤再學習。
京華時報:孩子們不聽怎麽辦?
蔡美兒: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她們抵製學習、練琴這類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那時她才3歲。我要求她練琴,結果她連打帶踹,又哭又鬧,我忍無可忍將她拖到門外。也許是為了表示反抗,索菲婭還偷著將鋼琴咬得到處是牙印。當她們不好好練琴時,我會威脅她們不準吃飯,要燒掉其所有的絨毛玩具,罵她們“垃圾”。 我每時每分都得軟硬兼施,用盡了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一切辦法,讓她們做一些現在不樂意、但將來有益處的事情。
京華時報:你會退讓麽?
蔡美兒:要視情況來定。有一次我們到俄羅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館內,我讓露露嚐一粒魚子醬,她不同意。麵對我的堅持,她發瘋似的說我令人恐怖,要她做地這一切實際上是為我自己!她討厭小提琴,憎恨這個家,並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發誓稱如果我不放過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終想清楚,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她,讓她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次,比如說,我同意露露辭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改打自己喜歡的網球。
“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京華時報:什麽原因令你對女兒如此嚴格?
蔡美兒:我想有兩點。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國式教育。我認為,這種嚴厲的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二是我害怕兩個女兒走下坡路。 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終於實現了“美國夢”,會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巨大的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對優秀,但他們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嚴厲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適,有一群成績B+的朋友,認為個人權利受憲法保護,不願付出辛苦,就會走下坡路。 我父母是中國人,他們先是移民菲律賓,上世紀六十年代又舉家移民美國。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京華時報:你小時候父母如何教育你?
蔡美兒:我父母對我很嚴格。8年級時我曆史考了第二名,頒獎儀式結束後,父親說“千萬不要再讓我像這樣丟臉了”。在家裏說中國話時不小心夾雜了一個英語單詞,就要被狠狠打手板。 我當時也經常抱怨,我的事為什麽他們老做主。這事在我申請讀大學時得到了解決。父母堅持讓我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說離家近,可以住家裏。我想擺脫“虎籠”,於是就瞞著父親,偽造了他的簽字悄悄申請了哈佛大學並被錄取。父親為此折騰了整整一宿,一邊因我違抗父命大發雷霆,一邊又為我考取哈佛而驕傲。
京華時報:現在回頭看,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
蔡美兒:回頭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終也會理解我。
“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
京華時報:大家擔心,嚴苛的教育會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你怎麽看這個觀點?
蔡美兒:我們還有其他快樂時光。練完琴後,我們有很多快樂的話題,會趴在床上讀書,會一起做有創意的中國菜。我丈夫會帶領一 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遊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我們一家到過倫敦、巴黎、羅馬等幾十個國家和城市。當然,根據“家規”,我會提前預約好琴房,以免孩子們生疏了琴藝。
京華時報:你覺得,中西方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麽不同?
蔡美兒:我注意到,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對孩子的學習沒有過多要求。中國媽媽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會為孩子報很多課外班,督促其超過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讓孩子自由,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關注吃喝玩樂、看影碟電視、不勤奮上進、遇到問題退縮等種種問題。中式教育方式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孩子強化意誌力,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京華時報:你的觀點是什麽?
蔡美兒:我認為,我這種外人眼中有些嚴苛的教育,實質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選擇權”。孩子年幼時,不了解社會,也不可能會有明智、成熟的選擇,需要家長為其做出正確的“選擇”,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督促孩子去實現這個“選擇”。隨著孩子逐漸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
京華時報:你認為,你的哪些觀點可供中國媽媽借鑒?
蔡美兒:我很高興,中國媽媽們已經注意到素質教育,並尋找方法培養孩子們更多的創造力。對孩子來說,創造力確實很寶貴,但沒有嚴苛教育培養出來的基本學術能力、堅持不懈的性格基礎,也不會有脫穎而出的創造力。 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鑽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現實中,雙方都把這個關係擺成了“要麽/或”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既/和”的關係,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
■人物 “虎媽”蔡美兒 蔡美兒,英文名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蔡美兒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蔡美兒為兩個女兒製定十大戒律,自稱“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謝謝!come是興趣教育的支持者,討厭被人牽著鼻子走。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