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淞滬戰役的發展的偶然和必然
淞滬戰役的起因是中國方麵在華北失利組織不起抵抗的情況下試圖在南方在日本尚無大量地麵部隊的情況下封閉長江把還在長江的日本軍艦以及在上海的幾千海軍陸戰隊聚而殲之。這個計劃沒有保密好,日本艦隊跑了,而且日本開始在上海增兵,這個打起來就不是原來那個可以控製的規模了。在這個時候,不論中國還是日本對戰爭後來發展的樣子都是沒有想到而是一步一步被拖著走。
從更深一層的意義,蔣在淞滬戰役大打,是因為他的權力根基是在江浙沿海和沿長江一帶,是他要保的基地,他是不想丟的,所以中央軍精銳都集中在此。而華北方麵,從七七事變到上海和南京的陷落有將近半年之久,他主要是靠東北軍西北軍的舊部在抵擋,雖然這些軍隊也一步一步地做出了抵抗,而不是我們小時候所聽到的共產黨的宣傳國軍望風而逃,但是不能夠守住而在四個月內讓日軍前進了500公裏。
蔣在淞滬戰役下了大本錢,投入精銳部隊70萬,損失了大概25萬兵力。日本也花了很大力量出動了大概30萬軍隊,傷亡大概5萬左右。
從地點而論,這個戰場對中國方麵是很不利的,日本可以利用它的海空火力,包括從台灣起飛的飛機,中國守軍暴露在日本海軍大口徑炮火之下,消耗極大。但是即使在這個情況下中國軍隊還是拖了日本人三個月,直到日本軍隊登陸被抄了後路。其實從日本遲遲等到三個月以後才來抄中國軍隊的後路來看,這個事情的發展實在也不是日本事先所預料和準備的。
但是這三個月非常關鍵,給了中國來實現全國性地轉入戰爭的時間,給了中國把關鍵的工業資源轉移到內地的時間。所以即使這個戰役並不如預期的發展,而且到後來的潰敗導致日軍馬上兵臨南京城下(南京不可守,所以也就是早幾天晚幾天的事),在抗日戰爭整個過程中還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