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oris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家裏的老箱子--毛澤東時代的回憶

(2017-04-18 08:16:40) 下一個

家裏的老箱子--毛澤東時代的回憶

前年家裏老人過世,回去收拾房子裏的東西。從床底下拖出一隻布滿灰塵的皮箱子。這個箱子應該是母親當年從家裏出來工作的時候帶出來的,幾經搬遷,已經沒人記得裏麵裝了什麽。

打開箱子,不禁令我淚下。原來裏麵滿滿的裝的是舊衣服,從小孩時候的各種舊衣服裁剪的布片,一捆一捆的放在裏麵。這些衣服被收藏在這裏,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家裏縫縫補補之用。

現在的中國人,恐怕難以想象毛澤東時代物質和精神的貧乏。在七八十年代引進國外大型成套化纖設備之前,每個人所有穿著打扮都是靠棉布。記得北京是每人一年18尺布票,上網一查,說是成人做一套衣服是3米,兒童2米,那大人一年隻夠添置一套外衣一套內衣,棉襖棉褲之類的(那個費布就更多了。。。),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攢出一套布料來。別忘了,還有床單被套啥的也要布票呢。小孩長個子,一年幾套總是要的,要新的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孩小的時候穿哥哥姐姐的,大了穿爸爸媽媽的,沒新衣服穿的時候舊衣服上基本上總是帶補丁的。我大概從七八歲開始就學做簡單的針線活給自己補衣服。

如果有天真的不知食肉MI的讀者發問,那可以穿呢子的。。。對了,呢子的衣料布店裏倒總是有的,可是你穿得起麽,大概起碼19塊錢一米,反正我家穿不起,一般老百姓就更穿不起了。

五十年代的時候,供應還好一些,父親一年發四套軍服,到了六十年代,不成了,改兩套了,棉軍衣四年一換,棉大衣八年才換一套。坐機關的幹部還過得去,在野外摸爬滾打的戰士就慘了。軍人不發布票,所以那個時期還有個現在人匪YI所思的東西,叫做汗衫背心票,專門發給軍人買背心褲叉之用,現在忘了一年可以買幾條了。。。

那時候每家每戶舊衣服都留著能改就改,不能改就留著做補丁,最後還能用來做拖把擦個地。這箱舊衣服隨著父親工作調動從北京到外地,又從外地到北京。。。

拜托鄧小平的改革,後來普遍生活好了,沒人打補丁了。老人的心思,總是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扔,終於被人遺忘在那個角落。

毛澤東的時代,就是個勉強活著餓不死(有時候那個也不能保證)。誰都老大年紀了還美滋滋地把它說成人民幸福生活的,都是老年CHI呆發作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