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家分娩之路還能走多遠?》

(2014-12-18 05:12:36) 下一個



《在家分娩之路還能走多遠?》(於曉)
 
 今晚上夜班沒多久就收到急診救援隊的電話:一位在家分娩的產婦在新生兒出生後大出血不止,同時新生兒情況也不穩定,母子兩人已經在來醫院的路上。
 
產科在產婦抵達以前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這位產婦年僅21歲,因為大出血已經進入休克狀態。在數個醫生同心協力下,給予病人止血、輸血、抗菌素等多方麵治療的同時,在全身麻醉下經過清宮、開腹子宮動脈結紮、安置子宮內充氣壓迫球仍然無法止血後醫生不得已為了保全產婦的生命而做了子宮切除術。
 
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這個產婦從麻醉中蘇醒後得知自己失去孕育生命的子宮後悲痛欲絕的表情。而那時候她的兒子仍然在兒科搶救。
 
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感恩節,一位足月妊娠的產婦在家生產,意外發生了:那個7斤重的女嬰在出生後就沒有心跳和呼吸。我不敢想象這一家人在此噩耗後如何度過這個闔家歡樂的節日。
 
雖然我不能片麵地認定家庭分娩是導致這個不幸事件的元凶。但是據美國婦產科協會及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的調查研究表示雖然近十年來並未因在家分娩導致產婦死亡的病例,但因為產程過長而無法自然陰道分娩而急診送去醫院的比例讓人不容忽視:生第一胎的近30%,生第二胎或多胎的為9%。而新生兒死亡率則為醫院生產的兩倍。
 
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在家中生產。在美國約0.6% 的產婦選擇家庭生產,這個數據裏包括其中約1/4 的產婦並非計劃在家生產而是因為急產沒有來得及去醫院。
 
從1990-2004年在家生產的比例是0.56%,從2004-2009年是0.72%。而非西裔的白種人的在家生產的比例則由0.80%增加至1.9%。過去5年比以往15年在家生產率分別是增加29%及36%。
 
另外選擇在家生產的產婦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上,結婚多年並且有生育多胎的白種年長女性。從地區劃分來看,西北地區高於東南。蒙塔納州人數最高。
 
這部分人群選擇在家生產的原因不外乎幾點:
醫院或藥物介入性治療少,
產婦不喜歡醫院或以前有不好的醫院就醫經曆,
產婦有家人及朋友在身邊協助鼓勵,
在自己家裏比較隨意自由,
邊遠地區交通不便,
費用僅僅為醫院費用的1/3。
 
對於這部分選擇在家生產的產婦,我認為首先要尊重產婦的選擇,但是必須詳細告訴她們將麵對的現實,同時強調在家生產的風險,其新生兒的死亡率遠遠高於醫院生產的比例。同時提醒產婦確保有安全有效的交通工具,以便意外情況發生時可以及時送往醫院。
 
要知道在家生產的新生兒死亡率是醫院的兩倍(別忘了醫院的新生兒包括很大部分的先天發育畸形、早產兒、多胎等,而在家生產的大部分產婦是低危人群,這樣一來其新生兒死亡率就太高啦)。一組殘酷的數據顯示2/3 的在家分娩而意外死亡的嬰兒如果換在醫院生產可以獲救!
 
需要提醒她們如果有任何高危妊娠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胎位異常、早產、以往有剖腹產曆史、未足月胎膜早破、以往有死胎死產的曆史、癲癇、精神病、吸毒等等,建議去醫院生產。
 
有人說很多著名的明星都在家裏生產,比如說辛迪克老馥、黛米穆兒,但你有沒有想過像她們這樣的國際巨星生產時有多少醫生護士在為之效勞。
 
其實現在我工作的產科是以病人的意願為宗旨,一般來講我們都會配合病人及其家屬來做治療。有時病人拒絕靜脈植管或抽血檢查,我們也許可。如果產婦不願意連續胎兒監測,對於低危妊娠的案例我們也竭力盡能配合病人。有些產婦采納一些所謂的呼吸生產法,(具體說來這類產婦基本不會直接和醫護人員對話,所有的問題和需要都要由其先生傳達,並且切記輕聲說話,禁止使用“疼痛”、“宮縮”這類字眼,我們也配合病人悄聲屏氣地說話,或用手勢交流。” 我們也義無反顧地聽從病人的指揮。
 
我本人是推薦這類產婦的做法:她雖然到醫院分娩,但是她和家人選擇他們喜歡的生產方式。這樣一來,產婦能主宰一切,同時做到預防萬一出現胎兒或產婦情況異常可以及時治療搶救。
 
再說,想想在家生產時產婦弄得到處是羊水、體液、血液,整個屋子彌漫著血腥味,難道心裏不膩味?再說事後還得收拾幹淨,那更是可怕!
 
以上數據取自於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及CDC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