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俄羅斯為何總是這麽霸氣外露,而很少韜光養晦呢?

(2012-10-07 23:26:15) 下一個
俄羅斯為何總是這麽霸氣外露,而很少韜光養晦呢?     霸氣外露的基因      先天:從出生到成長,民族血液裏就有霸氣在    “出生時”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古羅斯時期由於氣候等多種原因, 農耕文化沒有充分發展。生產方式是農耕和畜牧業相結合, 人們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 主要棲身於森林和草原。一方麵, 大自然的神秘莫測,激發了他們與自然抗爭、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毅力;另一方麵, 由於四周侵襲不斷, 人們經常處於戰爭的威脅和備戰狀態之中, 就這樣, 在與自然和敵人的不斷搏鬥中, 勇士受到人們的尊祟, 逐漸產生了力量崇拜和尚武的精神。    又在“兒童時期”受到外來好鬥民族的影響:關於古羅斯國家的起源有不同的學說,其中有代表性的認為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蘭人(即從瑞典向東征服的一支民族)幫助古羅斯人建立了國家(留裏克王朝)。瓦蘭人在幫助古羅斯建國的同時也將其富於冒險和進取的精神帶給了羅斯民族。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俄羅斯人喜歡“決鬥”。一些分析還認為,早期的地理和曆史因素奠定了這個民族的兩麵性,一方麵勇敢、不理性、好走極端,另一方麵又服從、很有集體意識。……           後天:東正教的“救世主情結”為霸氣提供了崇高的信仰支持    公元988年,基輔大公使羅斯民族皈依基督教。後來羅馬帝國的分裂導致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1461年,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所滅,東正教的中心轉到莫斯科,俄國出現了把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的說法。俄羅斯人於是有了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肩負著捍衛和發揚基督教的曆史使命,就是不信教的人,也深深受到“救世主情結”的影響。他們不怕為信仰而獻身,希望能對外輸出價值觀,所以相當強硬。…[詳細]         先天與後天一起編織出霸氣的“帝國情結”    “帝國意識”是俄羅斯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心理。這種意識就是源出於東正教的“救世意識”。拯救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使命感,成為點燃俄羅斯“帝國意識”的一個火種。而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建立了金帳汗國,從此開始了長達240年的蒙古統治時期。蒙古人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強化了俄羅斯人的“帝國意識”,它為俄羅斯帶來了民族融合的習俗,並提供了專製體製的模式,從而推動了俄羅斯帝國的形成。    沙俄正是在“帝國意識”的支撐下,不斷地對外擴張。統計顯示從1700年到1870年的170年間,俄國共進行了38場戰爭,其中有106年時間是處於戰爭中。“救世主情結”也堅定了前蘇聯輸出革命,進行紅色擴張的決心。社會主義在前蘇聯取得成功後,俄羅斯人便有了文化上的優越感。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最新成果,要輸送全世界、拯救全世界。如果從15世紀算起到20世紀80年代,這個國家則進行了共計46場戰爭,其中隻有3場是自衛性的。…[詳細]    不斷進行的戰爭,自然加深了俄羅斯人的“尚武”意識,當然,更加深了那份“帝國”的自豪感。而曆史上,和中國的“學而優則仕”不同,俄推崇的是“軍而優則仕”,文官的地位相對卑微。(參考:郭小麗,《中俄文化精神中的崇文與尚武》)         霸氣外露的現實      俄羅斯在北冰洋洋底插國旗   “帝國”的衰落刺痛人心,國民希冀用霸氣顯“自尊”    上個世紀80年代,前蘇聯先是敗走阿富汗,接踵而至的是國家崩潰。整個90年代對俄羅斯人來說又是“痛苦的十年”。俄羅斯人對此難以忘懷。對普京這一代已成為領導精英的俄羅斯人而言,他們從小被告知祖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正當他們處於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時,卻親眼目睹祖國走向沒落。不止像硬漢普京這樣的人會覺得滿腹委屈,那些靈活的年輕人(如梅德韋傑夫)也感同身受。這也難怪俄羅斯如此希望贏得尊重、渴望平等甚至是“複仇”。同時,蘇聯解體後,昔日輝煌的帝國時代雖然落幕了,但“帝國情結”依舊延續。1994年,俄羅斯曾對專家學者進行過一項民意調查,題目是“什麽思想可以成為俄羅斯整體的價值觀”,結果持“俄羅斯精神複興思想”的占到了35%的絕對優勢。而早在1993年12月的選舉中,鼓吹極端民族主義立場的日裏諾夫斯基已經異軍突起,獲得22.7%的選票而高居各黨之首。即便在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俄羅斯年輕人,雖向往發達國家的生活,但在其潛意識裏依然認為隻有俄羅斯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俄羅斯重新掀起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也是一個佐證。2008年左右,一個叫做“俄羅斯之名”的州級電視訪談節目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投票顯示16%的俄羅斯人將斯大林作為他們的偶像,54%的人高度評價他的領導能力,而不喜歡他的人則從2001年的18%減少到13%。在俄羅斯中層官僚和警官中尤其如此。他們把他的畫像掛在辦公室裏,或者戴著表盤上有斯大林頭像的手表。…    也就不難理解俄羅斯為何在2007年要在北冰洋的海底插上一麵鈦合金國旗,俄羅斯傳媒都大篇幅報道了這項消息,很多俄羅斯人都認為這是國家的驕傲,而媒體分析這是俄羅斯想要藉此宣示對北極大片地區的主權(盡管受到美國、加拿大的譏諷)。也不難理解俄羅斯為何在2008年的時候與格魯吉亞發生軍事衝突,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就說,西方世界不能對類似事件(指科索沃獨立)采用雙重標準。此前,俄羅斯在北約東擴中步步退讓,被壓得喘不過氣。…         能源收入猛增、經濟好轉,為霸氣重新奠定物質基礎    20世紀90年代的政局動蕩和經濟衰退給俄羅斯軍事機器造成嚴重創傷。那時,俄國防預算十分拮據, 撥款最少的1999年僅為47億美元, 連維持日常開支都捉襟見肘。近年來,隨著俄經濟建設逐漸走向正軌,加上國際油價猛漲,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俄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的發展,讓俄羅斯可以再走“強軍路線”。2010年12月,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高調宣布:未來10年(2011—2020),俄政府將為更新俄軍裝備計劃撥款20萬億盧布(約合6460億美元)。與此同時,在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許多國家卻都在捂緊口袋過日子,裁減軍費是家常便飯。…    俄羅斯本來就有前蘇聯留下的強大軍事底子,是個軍事大國,再有了更新換代,自然更霸氣。         所以,就算為了迎合選民,執政者也會采取霸氣的政策    當政治人物的宣傳主打牌是“敵意的國際環境”和“讓跪著的俄羅斯站起來”時,人們會對他寄予厚望,盡管人們也詬病他政權的腐敗土壤。如專題《普京“向天再借五百年”?》所述,俄羅斯民族似乎素來有著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一直延續到斯大林時代的“大國情結”,他們似乎又熱衷將這個情結投射到了普京身上。而不論是來自自己的大國情結還是出於對選民們“帝國夢”的迎合,領導者都有必要強硬。就算被認為相對而言溫和一些的梅德韋傑夫,也會威脅要在波蘭邊境附近的加裏寧格勒部署導彈,這可是一件連蘇聯都不敢做的事。…        俄羅斯給日本新首相來了個下馬威霸氣外露  繼俄羅斯戰略轟炸機9月8日“罕見”地圍著日本領海上空轉了一個圈之後,俄羅斯軍艦9月9日又“罕見”地穿越了北海道以北的宗穀海峽,畫了一條線。走馬上任不久的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彥,就這樣被俄羅斯人用“一個圈”加“一條線”來了個“下馬威”.盡顯霸氣。  本來,日俄關係並不是野田佳彥上任伊始需要第一批解決的問題,但經俄羅斯這麽一折騰,野田佳彥就無法回避俄日領土問題了。從某種角度上講,俄羅斯人似乎已吃透了日本人的心思。野田佳彥9月13日首次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說:“我努力與俄羅斯建立亞太地區的夥伴關係。在日俄關係中,我將積極推動兩國關係的中最大問題——北方領土問題的解決取得進展。”分析人士指出,對俄方此輪“宣示主權”的係列舉動,野田佳彥並沒有“尖銳批評”。正如俄羅斯觀察家所分析的那樣,目前,日本新政府對俄的“霸道舉動”似乎隻能是“保持克製”,因為日本人當前對俄的“霸氣外露”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  霸氣有時是種策略,有時也會屈服於現實利益      2008年,經濟的壓力會迫使俄對西方示好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是一種狡猾的外交策略    俄羅斯外交習慣於使用強硬言辭。曾擔任政府副總理的伊格納堅科在解釋俄羅斯外交行為時就說過:“在外交上,有時公開聲明措辭會很強硬,但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則是另一種方式了。” 葉利欽也說過:“有時我的聲明乍聽起來顯得莫名其妙的強硬。但是,發表這些聲明是與和‘八國首腦會議’其他領導人進行具體協商、進行非常艱難的談判相聯係的。”俄羅斯的手法就像商場上的“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據許誌新,《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教訓》)           出於理性,也可能在強硬後迫於壓力再示好乃至退讓    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發生衝突。其後不久,俄戰略轟炸機又離開美國後院的南美委內瑞拉基地,從加勒比海上空隆隆飛過,返回俄駐地恩格斯空軍基地。該戰機連續飛行了15個小時,顯示具備全球作戰的能力。而後,俄北方艦隊的旗艦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率領一組戰艦從駐地出發,奔赴委內瑞拉,參加兩國定於11月在委內瑞拉海域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這艘旗艦還特別繞過直布羅陀海峽,在美國第六艦隊基地門口示威。    不過,此後沒多久,梅德韋傑夫又拋出示好的言論。可美方的態度也很強硬。而當年10月,俄羅斯同意從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周圍的“緩衝區”撤離,而且允許兩百名歐盟觀察員監督撤離。當時,俄羅斯股市出現了崩盤,許多西方投資商擔心資金被扣,同時也是從金融方麵對俄羅斯施壓。雖然股市對俄經濟沒決定性作用,但這也讓其看到經濟和西方的密切程度。    所以,在壓力巨大的時候,俄羅斯也並不是一味地強硬,也會出現步步退讓的時候。…             在俄羅斯民族的血液裏就有著霸氣外露的基因。不過,先天的衝動大多情況下也會屈服於後天的理智。而有時候,這更是種狡猾的姿態。畢竟,現實利益麵前,誰也不是“愣頭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