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蒙特利爾沒有像離開維多利亞那樣惆悵和不舍,取代的是一種舒解和緩釋,這不僅僅是逃離了法語區的那種解脫,而是有了加拿大公民身份,這個給人安穩踏實的生活標誌。而前往美國是人生又一次選擇的良機,心裏充滿了憧憬。
那是1997年克林頓執政時期,那年夏天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風暴,席卷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而美國經濟處在從90年代早期衰退中恢複,美國就業市場的複蘇也正在發生逆轉,特別是高科技行業亟待汲取大批英才,優厚的待遇,良好的職業前景和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吸引了全球科技精英。那一年一大批來自歐洲,澳洲,加拿大,日本,中國的工程師紛紛來美進入美國科技公司。形成了一支持H1簽證技術移民大軍,我們又是此次科技移民浪潮的一朵浪花,又一次隨波逐流湧向加拿大的鄰國---美國,一個美麗的國家,在那裏築夢圓夢。
哈死笨的前往就職的美國公司在波士頓附近,從蒙特利爾開車一路南下5個小時就可抵達。比舊金山開到洛杉磯還近。這次遷居是輕裝上陣,把整個家什都扔在了蒙城,隻托運了唯一家當那架鋼琴。走得輕鬆爽快,走得滿懷期待,也走得無牽無掛,義無反顧。記不清一路的風景了,隻記得過美加邊境時,邊檢站仔細盤問了來美的緣由,打開車後蓋箱查看了一遍,把我們隨車帶的水果沒收了就放行了,如此簡單寬鬆,真是美加一家親啊!那一刻我又感慨了,這是出國到加拿大後第一次出國,拿一本加拿大護照用了五年時間,跟當年拿一本中國護照一樣難,可是為難你的原因不一樣,一個是嚴格控製移民人口,一個是嚴格控製出境人口。一進一出如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據說現在的中國綠卡是世界上最難獲得的,中國的出入境管理也是嚴進寬出。不禁感歎噓唏此一時彼一時啊!
一路行駛直奔美國東北角上的新罕布什爾州。可能許多美國人都鬧不清這個小州在哪裏,美國東北角上的新英格蘭地區的幾個州都很小,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麻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六個州加一塊兒還沒有半個加州大,在地圖上連個全名都標不出,隻能用兩個字母簡稱標注。我們安家的城市叫Nashua, 在新罕布什爾州與麻薩諸塞州的交界處,一開進這裏就感覺又回到村兒裏了,一個小城市,而且是很白的地方(白人多),與蒙特利爾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我們找到了當地僅有的兩個大的公寓小區,小區接待人員簡單介紹並tour 了一圈,兩個小區緊挨著,各方麵條件都差不多,兒子看中的那個帶遊泳池的,我們就簽約那個小區租房了。兩室兩衛一廚一廳,廳巨大(美東冬天冷,室內公共活動空間要大)。這樣的公寓當時要$1200, 雖然改掙美元綠票子了,可是生活成本也高升了,這樣的公寓在蒙特利爾也就$600 加幣。
新家安頓下來之後,逛了逛小區,這裏一共有70多棟英格蘭風格的三層小樓,一棟樓有六個單元,小區內保留有原始的參天大樹,一個人工湖,湖裏有魚蝦等水生物,有人在岸邊垂釣,不遠處傳來泳池裏孩童的戲水喧鬧聲。最靚麗的是小區裏一群身著絢爛多彩紗麗的印度少婦,動人的驚鴻一瞥簡直就是小區一景,點綴了這個白區,使之有了別樣的風采。
出了小區就是一個大的美東連鎖超市“Shows Market” 和全美連鎖百貨店”Mashalls”, 銀行,郵局都在步行範圍內,可以說衣食住行都很方便。遷居一次就是一整套的入鄉隨俗的手續辦理,首先是聯係孩子的學校,正值暑期,也有值班老師,辦理好了下學期的入學手續,校車直接開到小區裏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孩子這次是要從法語轉入英語,又一次英法互換,夠折騰小人兒的,三年級的他已然是成竹在胸,處事不驚的樣子,期待著新學期的到來。
接著是我們自己的身份證,在美國就是駕照,美加的身份轉變並非想象的那樣繁瑣,我們依然可以臨時使用加拿大魁省的駕照兩個月,然後隻要考筆試,通過即可獲得新罕布什爾州的駕照。找家庭醫生,牙醫,接通電話和電視,開銀行賬戶等等一切安妥後開始了我們的America life。
孩子的鋼琴還得繼續學,找了一位當地較有名氣的美國老師Lisa, 她有音樂專業的博士學位,在給孩子做了基本測試,滿意接受為弟子,真是慧眼識人,這個學生給她帶來了一係列的美譽,使她名揚小城。如果不是我們婉拒她的愛才心切的重點培養,差一點她就造就出一位 The Juilliard School (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這是後話。
來到了英語區又覺得孩子的法語不能丟,找了一位社區學院的法語老師教法語,我們總是在操縱孩子的人生,折騰孩子也折騰自己,結果可能就是孩子的成長被program(程序化)了,在身懷才藝同時也永遠的失去了自由生長本身的快樂。
維多利亞的美景加上新罕布什州的工作機會都兼具,那就是人間天堂啦。
文學城裏巧遇Royal Crest 小區鄰居,有緣!
同是天涯淪落人
謝謝糾正,時間久了都記不清了。